專訪書店惦惦【老屋篇】:夢魘般的交涉經驗,在基隆做老屋活化的三大挑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台第一間主打長照議題的「書店惦惦」,是基隆唯二的獨立書店,更是由廢棄的警察宿舍改造而成。「老屋活化」、「青年返鄉創業」正夯,但年輕人們想在基隆使用老屋,得先經過層層考驗。書店團隊便為我們娓娓道來他們的辛酸血淚。
提到「基隆」你會想到什麼?雨都、基隆港、廟口夜市、文化沙漠,還是「通勤城市」?根據《天下》的數據分析,住在基隆的上班族,有四成是跨縣市通勤,基隆的地方刊物《雞籠霧雨》,就曾以「基隆通勤族」為題出刊,有人更稱基隆只是下班睡覺的地方;2016年出版的《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也深刻描繪了基隆港衰微後的影響。
種種跡象彷彿在暗示著,基隆就是個被國家所拋棄且已然老去的城市。但是在基隆暖暖,有一群年輕人正嘗試為此地賦予新生。
專攻長照議題的獨立書店「書店惦惦」,坐落在寧靜街上的廢棄警察宿舍,目前僅有一位專職店長,另外六位成員則另有正職工作。他們定期舉辦「喘息咖啡」活動,並提供長期在家中守護失能家人的照顧者們,一個能夠喘息和社交的空間。
週遭一切如路名和店名所示,安靜且人跡罕至。但從團隊成員開始聊起他們改造老屋和創立書店的心路歷程,眾人略帶批判的話語,便不時打破了此地的寧靜。

在基隆使用國有老屋的挑戰一:光是取得使用同意,就得經歷如夢魘般的交涉過程
近幾年,「老屋活化」、「青年返鄉」、「青年創業」、「地方創生」、「街區再生」、「社區照顧」等進步的詞語被喊得震天價響,但是當一群青年真的來到了沒落的高齡社區,試圖活化老屋、推動在地安老和社區化長照,其過程又是如何呢?是備受政府支持,還是落得遍體鱗傷?
如果想在基隆使用國有老屋,得先經歷一番跨局處的冗長交涉。以書店團隊處理的警察宿舍為例,首先要跟基隆市都發處申請改造計畫,然後再去取得管理單位警察局的使用同意書。
說到這個過程,書店的核心成員李爾喬嘆道,「我們一開始為了得到這裡的使用同意(停頓了幾秒)⋯⋯這是一段太痛苦,所以有點被我刪除的回憶。」另一位資深的成員郭孟瑜見狀,便接力說明了當時曲折的經過:「因為同意書很難簽給『個人』,原本是想請社區發展協會去簽,然後協會再簽給我們,但那時候向協會要到聯絡窗口有困難。總之弄了很久,最後是區公所出面跟警察局聯絡,由區公所跟警察局簽,爾喬再跟區公所簽了一個比較不正式的合約。」爾喬補充,「警察局願意簽給我們的過程也很波折,好像是都發處有發文給他們。」
為了方便處理這類繁複流程和申請補助,團隊原本有考慮自組協會,但是爾喬說她每次從內政部人團司出來後,「都像快中風了」。
得到老屋的使用同意書只是第一步,因為警舍已多年無人居住,除了要耗時耗力去整理與修繕外,還需要先恢復水電。爾喬說,「我們復水有動到議員,請他幫我們開了兩次的會勘和兩三次的協調會。每次都要約齊一群人,因為這裡是警察局管的,產權是財政處,還要找自來水公司、里長和社區發展協會。」最後,光是復水就耗掉至少半年,也花了幾萬元。

在基隆使用國有老屋的挑戰二:「不得經營商業」,返鄉青年難以在此創業自立
書店現址的警察宿舍合約只到2019年初,是三年前團隊申請「基隆市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簡稱「社規師」)時簽下的,合約內容是「綠美化和維護環境」。對此,建築系畢業的孟瑜表示,「營建署的官員很愛綠美化,他們想要外面有放一些植物。」醫學系畢業的爾喬也說,「但我們想做跟長照、友善社區有關的事。期中訪視時有長官來巡,他給我們的建議是『請加強綠美化』。所以我們那時候加了種菜的活動,在外面種滿了菜。」但是現在書店外面只剩下兩三棵樹,不怕再被抽查嗎?孟瑜說,「之前有年度抽查,我們很衰被抽到了,還緊急補菜。」爾喬話接得直白,「因為菜都被吃完了。」
此外,這個空間的合約原則上不能營利,更只能動戶外環境。但是這個當初如廢墟般的屋子,如果不維修改造,根本無法使用。因此團隊為了活化這幾戶廢棄老屋,除了耗費極大心力做清理修繕和復水復電外,前後更自行申請了三個補助案,花了快一百五十萬在空間的整體維修,而團隊也自籌了80萬在書店營運上。
而在書店成立前,這個致力於社區化長照的團隊,是利用這裡舉辦面向家庭照顧者的喘息咖啡活動。為了方便凝聚客群和宣傳理念,他們開了書店。但是為什麼團隊沒有改去租用私有地,反而繼續用這個限制重重的老屋?爾喬說,「因為當初這個地方已經弄到一半了,投了一堆東西進來。」孟瑜也說,「幾乎已經是現在這樣了。」爾喬舉例,「像乾燥花的燈、牆壁的油漆,地板是自己舖的、樓梯也是自己做的。」
至於警察宿舍合約的部分,團隊中主要在負責這項事務的俊宏補充,「續約在行政上沒有難度,唯一難度是經營的人活不下去。」俊宏解釋,「基隆市政府轄下的宿舍,依照管理辦法不能營利,但書店一直在燒錢撐不下去。」俊宏說,書店之前已先在其他地方登記,也有付營業相關的稅金。他表示,「開店做生意本來就要做這些事情,但收支沒辦法打平,所以壓力很大。」而正是「不能營利」這一點,讓書店的經營和宣傳策略多了不少限制。

國有老屋「不得經營商業」和使用流程不明確這幾點,帶給有心活化老屋的團隊許多困擾。為了解決這個困境,另一個身分是基隆市議員助理的俊宏,便參照高雄的眷村使用新政策「以住代護」,從中調整以符合基隆的狀況,並請市議員在議會中提案,希望能讓老屋利用正常化。
基隆市政府後來的回函公文寫道:「本市文化局將研擬規劃本市老舊眷舍建物活化辦法,而本府亦配合盤點堪用之閒置宿舍,以供本市文化局參辦。」對此,俊宏表示,「市府目前最優先的是『大基隆歷史場景』,基隆跟文化部爭取到八億兩千萬的經費。」而主要在執行這個計畫的,是基隆文化局中固定人力不到八個人的兩個科。俊宏說,「基隆市政府的人力不足、案件又太多,所以老屋這件不是他們最優先協助的。」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