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服務「無限供給」,全民健保今年虧損直逼257億元、2021年恐喊漲

服務「無限供給」,全民健保今年虧損直逼257億元、2021年恐喊漲
Photo Credit:玄史生 @ Wikipedia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病患者增加,健保財務越來越吃緊,108年度健保總額將首度破7000億大關,不過恐怕還不夠。

健保署將於明(27)日召開總額協商,108年度健保總額將首度破7000億大關,而近年來健保收入成長不及健保總額,去年我國健保成本及收入首度出現短絀,達到負98億元,而今年預估破洞會更大,恐達負257億元,健保署估算,恐怕3年後,也就是2021年就需調整健保費率,開始漲保費。

為了合理控制醫療費用,《全民健康保險法》明訂「健保實施總額支付制度」,每年9月設定隔年醫療給付總額上限,今年總額協商會議預訂明日展開。據行政院核定,明年總額低則需7026億、高則將達7162億元。健保支出總額不到10年就從5000億快速增破7000億,收入卻不增反減,健保在去年提前出現收支短絀98億。

《聯合報》報導,健保開辦之初,1996年健保費用2229億元,短短22年間,增加3.2倍。儘管政府開徵補充保費,但整體健保收入成長率卻遠遠落後健保總額成長率,健保會資料顯示,去年我國健保成本及收入首度超過總額,達到負98億元,今年還剩下3個多月,但預估破洞更大,達到負257億元。

近年健保總額變化:

  • 2013年:5531億元;剩餘536億元
  • 2014年:5712億元;剩餘514億元
  • 2015年:5905億元;剩餘1029億元
  • 2016年:6195億元;剩餘185億元
  • 2017年:6545億元;負98億元
  • 2018年:6853億元(累計第2季為止,負100億元)

報導指出,更令人擔憂的是,到了2019年,衛福部健保會預估,財務缺口可能高達500至600億元,如果以此速度惡化,目前安全準備金2000億元根本撐不了幾年,屆時如果未能提高健保費率,台灣一直引以為傲的全民健保可能面臨倒閉。

健保安全準備金是為了平衡保險財務,從每年度保險收支結餘、保險滯納金、政府開徵之菸酒健康福利捐等其他收入取得,當保險收支發生短絀時,就由本保險安全準備先行填補。

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根據健保署最新公布的財務資訊,影響健保支出的重大原因,在於慢性病患者的增多。10年內慢性病患者的就醫人數,從838萬人次增至1135萬人次,慢性病費用佔率也從39.3%上升至46.1%。

加上各式新藥持續納入健保(去年再納50項新藥與84項新特材,共增加6800萬元的支出),另有專款31億給付C肝口服新藥。健保署長李伯璋就指出,近年人口老化、慢性病患者增加、各式新藥加入健保、未來可能還有癌症新療法也要納入健保,總總因素影響,健保的支出不斷增加,但收入卻沒有變動,壓力逐年累積。

除了醫藥的費用增加,也有醫改團體指出,受僱醫師未來納入《勞基法》,將更增醫療成本。

《自由時報》報導,醫改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表示,根據衛福部委託台灣大學辦理「醫師納入勞基法對於醫院營運之財務影響評估計畫」,以每週工時80小時計算,預估要增加醫師人力約228人,每年增加成本約42億元。如果明年9月受僱醫師納入《勞基法》,預估健保費率調漲時間恐由原計的2021年提前至2020年,且往後每2年就需要調整1次。

《自由時報》報導,健保署預估,健保安全準備金折合保險給付在2021年就會小於1.5個月、達到需調費率條件,屆時保費費率將需從目前的4.69%調升至5.69%。

重複檢查浪費近17億,健保署長:漲保費前先控制醫界浪費

不過,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強調,目前健保安全準備金有2223億、折合給付尚有4個月,費率調整時間不會提前,將加強節流,希望延後調費,尤其非必要的檢驗與用藥等須改善,並需落實分級醫療,將是節流關鍵。例如,含檢驗檢查的診療費、藥費各達3、4成為大宗,成長幅度也最高。

根據健保署數據分析,包括電腦斷層、超音波、磁振造影、抽血驗心臟酵素與血脂肪、病理切片在內的檢查,各項檢驗的病人數量動輒數百萬人次,但其中不少醫療檢驗卻有浪費情形。健保署分析數據指出,許多人30日未看報告、甚至到其他醫院再做相同檢查,以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為例,去年開單受檢者在30內未回診看報告、卻再到不同醫院看診者,分別佔受檢總數的5%和7%,合計浪費近17億元。

醫師公會全聯會主委黃啟嘉表示,我國健保採用總額支付制度是以上限為準,也就是訂好預算,然後服務「無限供給」,又要將部分額度規劃用於新藥、新材料,最後影響的並非醫療人員所獲給付而已,尚有醫療品質。他建議參考加拿大、英國實行目標制,即今年定好預算一旦用完,其餘服務要由民眾付費,或是檢討合理提高部分負擔,擴大健保收入。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