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病患者增加,健保財務越來越吃緊,108年度健保總額將首度破7000億大關,不過恐怕還不夠。
健保署將於明(27)日召開總額協商,108年度健保總額將首度破7000億大關,而近年來健保收入成長不及健保總額,去年我國健保成本及收入首度出現短絀,達到負98億元,而今年預估破洞會更大,恐達負257億元,健保署估算,恐怕3年後,也就是2021年就需調整健保費率,開始漲保費。
為了合理控制醫療費用,《全民健康保險法》明訂「健保實施總額支付制度」,每年9月設定隔年醫療給付總額上限,今年總額協商會議預訂明日展開。據行政院核定,明年總額低則需7026億、高則將達7162億元。健保支出總額不到10年就從5000億快速增破7000億,收入卻不增反減,健保在去年提前出現收支短絀98億。
《聯合報》報導,健保開辦之初,1996年健保費用2229億元,短短22年間,增加3.2倍。儘管政府開徵補充保費,但整體健保收入成長率卻遠遠落後健保總額成長率,健保會資料顯示,去年我國健保成本及收入首度超過總額,達到負98億元,今年還剩下3個多月,但預估破洞更大,達到負257億元。
近年健保總額變化:
- 2013年:5531億元;剩餘536億元
- 2014年:5712億元;剩餘514億元
- 2015年:5905億元;剩餘1029億元
- 2016年:6195億元;剩餘185億元
- 2017年:6545億元;負98億元
- 2018年:6853億元(累計第2季為止,負100億元)
報導指出,更令人擔憂的是,到了2019年,衛福部健保會預估,財務缺口可能高達500至600億元,如果以此速度惡化,目前安全準備金2000億元根本撐不了幾年,屆時如果未能提高健保費率,台灣一直引以為傲的全民健保可能面臨倒閉。
健保安全準備金是為了平衡保險財務,從每年度保險收支結餘、保險滯納金、政府開徵之菸酒健康福利捐等其他收入取得,當保險收支發生短絀時,就由本保險安全準備先行填補。
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根據健保署最新公布的財務資訊,影響健保支出的重大原因,在於慢性病患者的增多。10年內慢性病患者的就醫人數,從838萬人次增至1135萬人次,慢性病費用佔率也從39.3%上升至46.1%。
加上各式新藥持續納入健保(去年再納50項新藥與84項新特材,共增加6800萬元的支出),另有專款31億給付C肝口服新藥。健保署長李伯璋就指出,近年人口老化、慢性病患者增加、各式新藥加入健保、未來可能還有癌症新療法也要納入健保,總總因素影響,健保的支出不斷增加,但收入卻沒有變動,壓力逐年累積。
除了醫藥的費用增加,也有醫改團體指出,受僱醫師未來納入《勞基法》,將更增醫療成本。
《自由時報》報導,醫改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表示,根據衛福部委託台灣大學辦理「醫師納入勞基法對於醫院營運之財務影響評估計畫」,以每週工時80小時計算,預估要增加醫師人力約228人,每年增加成本約42億元。如果明年9月受僱醫師納入《勞基法》,預估健保費率調漲時間恐由原計的2021年提前至2020年,且往後每2年就需要調整1次。
《自由時報》報導,健保署預估,健保安全準備金折合保險給付在2021年就會小於1.5個月、達到需調費率條件,屆時保費費率將需從目前的4.69%調升至5.69%。
重複檢查浪費近17億,健保署長:漲保費前先控制醫界浪費
不過,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強調,目前健保安全準備金有2223億、折合給付尚有4個月,費率調整時間不會提前,將加強節流,希望延後調費,尤其非必要的檢驗與用藥等須改善,並需落實分級醫療,將是節流關鍵。例如,含檢驗檢查的診療費、藥費各達3、4成為大宗,成長幅度也最高。
根據健保署數據分析,包括電腦斷層、超音波、磁振造影、抽血驗心臟酵素與血脂肪、病理切片在內的檢查,各項檢驗的病人數量動輒數百萬人次,但其中不少醫療檢驗卻有浪費情形。健保署分析數據指出,許多人30日未看報告、甚至到其他醫院再做相同檢查,以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為例,去年開單受檢者在30內未回診看報告、卻再到不同醫院看診者,分別佔受檢總數的5%和7%,合計浪費近17億元。
醫師公會全聯會主委黃啟嘉表示,我國健保採用總額支付制度是以上限為準,也就是訂好預算,然後服務「無限供給」,又要將部分額度規劃用於新藥、新材料,最後影響的並非醫療人員所獲給付而已,尚有醫療品質。他建議參考加拿大、英國實行目標制,即今年定好預算一旦用完,其餘服務要由民眾付費,或是檢討合理提高部分負擔,擴大健保收入。
新聞來源:
- 健保署重要財務資訊
- 明年健保總額首度破七千億 但距離破產竟不遠(聯合報)
- 今年前7月虧損逾152億元 健保費率 3年後恐喊漲(自由時報)
- 醫師明年納勞基法 恐加速健保調漲/估年增42億人力成本 且每2年需調整1次費率(自由時報)
- 浪費醫療資源 CT、MRI去年白花17億健保(自由時報)
核稿編輯:楊士範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