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人會自殺?

心理學:為什麼人會自殺?
Photo Credit: Stringer/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可能永遠不會明白為什麼一個人會自殺。某種程度上,我們必須適應沒有明確答案的不適感。......雖然無法給予明確的答案,但是可以幫助社會對想要自殺的人有多一些理解,並延伸討論這些觀點在在自殺防治上的應用。

文: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每每聽到有人自殺的消息,心情總是百般複雜。「為什麼他會自殺?怎麼會這樣?」這樣的問題不斷地在腦海中打轉。

有時候會聽見這樣的說法:「他有抑鬱症。」好像「抑鬱症」是一切的解答,有了這個答案便可以不再深究。的確,抑鬱症與自殺兩者的關係緊密:自殺意念是抑鬱症症狀之一、罹患抑鬱症也的確會增加自殺死亡風險。但是,不是每個有抑鬱症的人都想自殺,也不是說每位自殺的人都有抑鬱症。事實上,許多被救回來的人都曾表示懊悔,對自己會企圖自殺這件事感到詫異,更對自己的不可預測性感到害怕。過於簡化自殺成因,會忽略自殺這個現象、行為背後的脈絡,也忽略可以介入的機會。

我們可能永遠不會明白為什麼一個人會自殺。某種程度上,我們必須適應沒有明確答案的不適感。每個人的生命故事不同,造成不幸的事件與脈絡也大不相同。即便如此,臨床心理學的自殺研究,整理、歸納出想自殺的人共同的狀態、過程。雖然無法給予明確的答案,但是可以幫助社會對想要自殺的人有多一些理解,並延伸討論這些觀點在在自殺防治上的應用。

為什麼人會自殺身亡?心理學的自殺理論

學術圈存在不少關於自殺的理論,除了心理學界,自殺在社會學、哲學中也有諸多討論。我特別想分享臨床心理學界公認較為完善的理論:「人際-自殺論」(Interpersonal Theory of Suicide; Van Orden, 2010),涵蓋過去心理學理論的觀點,也符合目前研究結果以及實務經驗。這個理論的優勢除了幫助我們解釋各種關於自殺的現象,更提供了許多自殺防治的方向。

這個理論認為「自殺意念」由兩種核心概念構成:「無歸屬感」(thwarted belongingness)和「無能累贅感」(perceived burdensomeness)。

suicide-theory_21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無歸屬感是一種無依無靠的狀態,生活中沒有一個可以相互照應的關係。即使身處在人群中,也感受不到與他人間的連結或來自他人的關懷。這種狀態令人感到孤單,想要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卻無所適從:「沒有任何人可以給我幫助」、「我是否活著沒有人會在乎」。

無能累贅感是一種覺得自己很沒用的心境,往往會覺得自己造成他人的困擾:「活著對身邊的人來說是種負擔」、「死了比活著有意義」、「他們沒有我會比較好」。這些想法容易使人自我厭惡。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無能、累贅,又感受不到任何歸屬感,則容易感到絕望,覺得自己沒有救、未來沒有希望,進而萌生自殺的念頭或意圖。

除了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之外,一個自殺身亡或險些喪命的人,還必須擁有「自殺行動力」(acquired capability)。自殺行動力指的是有自殺的能力,包括個人不怕死、不怕痛的心態,也包括環境中是否容易取得致命性高的自殺工具(例如:家裡有槍枝)。最致命的組合,便是除了覺得自己無能、沒有人愛,還有可以容忍自殺過程的能力以及容易取得自殺工具的環境。這也是為什麼提升環境安全,包括降低環境中取得自殺工具的機會,是自殺防治重要的一環。

從這個理論,身為臨床工作者,我也看到了很多希望與機會。心理治療往往是一種重新建立關係的過程,包括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自己與治療師的關係以及自己與他人間的關係。當一個人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可以降低那種無能的累贅感。而透過與治療師緊密、有距離卻不疏離的關係,讓人有機會在一個安全的空間表現自己最脆弱、沒有偽裝的一面。這樣的關係以及心理治療中談話的內容,往往可以協助一個人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增加歸屬感。提升社會對心理治療的了解、接受度,讓尋求心理治療的管道透明化,長期下來,可以有效落實自殺防治。

自殺往往是衝動之下的行為,渡過最危險的前幾分鐘是關鍵

了解一個人如何從有自殺念頭到實際企圖自殺,也幫助我們思考可以如何介入這個過程。一份研究為了了解自殺危機的時間長短,訪談了153位自殺未遂但險些喪命(near death)的人。他們發現,有近四分之一從下定決心到企圖自殺中間,只間隔了不到5分鐘時間(Simon et al., 2001)。另一份研究則發現,將近一半的企圖自殺者,是在有自殺意圖的10分鐘之內企圖自殺(Deisenhammer, 2009)

2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這些資料告訴我們,自殺往往發生在有自殺意圖的前幾分鐘。因此,如何幫助自己或他人安全渡過最危險的前幾分鐘,可以大幅降低自殺的機率。

企圖自殺的人,往往處在情緒高張且緊繃的狀態。這樣的狀態,思緒並不清晰,往往將平時的努力、他人的教誨、自我的勉勵拋諸腦外。這種時候,已經被苦痛淹沒的大腦,需要額外的「備忘錄」,告訴我們怎麼做、怎麼安全渡過危機。「自殺防治安全計畫」的目的,即是在崩潰之際有一份提醒自己如何安全渡過危機的文件。自殺防治安全計畫的內容,簡單來說,包括「如何辨認危機的警訊」以及「如何渡過這段時間」(例如:我可以做什麼事、找什麼人來分散注意力)。現在美國諸多醫院,特別是退休軍人醫院,都將「自殺防治安全計畫」列為自殺防治的重點之一。

除此之外,心理治療有個概念「痛苦承受力」練習(distress tolerance skills)是個值得推廣的議題。「痛苦承受力」源自辯證式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意思是:即便在極高的痛苦之下,透過增加「痛苦承受力」的練習,讓痛苦待在「可以忍受」的範圍,而不會有傷害自己的衝動,安全渡過痛苦高峰期。所謂「忍受」痛苦,並不是「喜歡」或「接受」痛苦,也不是在鼓勵人「吃苦」,更不是指投降、放棄。增加「痛苦承受力」的意義,是透過改變情緒的生心理機制,幫助自己渡過痛苦的尖峰。即便令人痛苦的事實還存在,心理空間比較能夠容納受傷悲憤的自己,進而有機會從困境中解脫。

我們都可以試圖理解那些看不見的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