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壓死線」加入,被川普「砍掉重練」的新版NAFTA有哪些不同之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將改名為《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或稱《美墨加協定》,與原本的NAFTA有9項不同之處。
(中央社)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施行24年之久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早就不滿,加拿大與美國為此重啟談判1年多。終於在美東時間30日晚間,美加談判人員就改良版的NAFTA達成協議。
據美加兩國的聯合聲明,新版的NAFTA將改名為《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或稱《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USMCA)。
川普不爽NATFA,加拿大與美國談判一年多
《風傳媒》報導,川普在2016年競選總統期間就對美國與各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表示不滿,認為這類多邊貿易機制導致美國製造業工作機會流失。2017年1月,川普上任後隨即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並要求重啟NAFTA談判。
NAFTA的3方談判在去年8月中旬啟動,對美國經濟依存度極高的墨西哥,今年8月與華府談成協議;身為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加拿大則面臨9月30日的最後期限。
(中央社)美國與墨西哥都盼趕在墨國新總統羅培茲歐布拉多12月1日就職前,將美墨先前談判所達成的協議送交各自的國會審查;美國的部分若考量國會有60天審查期,就必須趕在9月30日午夜前將文本送到國會。
美加面對NAFTA都各有高度政治風險:川普需在11月期中選舉前展現強勢,以確保共和黨能繼續握有國會多數;杜魯道也希望在明年大選前展現魄力。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在當地時間29日晚間10時舉行緊急內閣會議後,美加即傳出達成協議。杜魯道召開緊急會議的時間,距美國所設的美東時間30日午夜期限僅剩2小時。
接下來這項新協定將送交3國國會行使同意權,國會同意後,美國總統川普、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和墨西哥即將離任的總統潘尼亞尼托(Enrique Pena Nieto)將於11月30日簽署這項協定。
從NAFTA到USMCA,這個自由貿易協定帶來哪些改變?
綜合《經濟日報》與《中央社》,NAFTA與新版USMCA有9項不同之處:
- 汽車:原本從墨西哥、加拿大進口美國的汽車,需要62.5%的北美自製率,新版上升到75%,對美國工會和勞工而言是一大勝利。但加拿大每年銷往美國的免關稅汽車數量,從原本的200萬輛上升到260萬輛,目前加拿大每年銷往美國的汽車約180萬輛。
- 乳品:加拿大每年約160億美元乳品市場,原本由官方控制售價,並對進口產品課徵高關稅。新協定中,加拿大同意對美國開放約3.5%,為此,加拿大必須對受影響的乳品業者給予補貼。
- 鋼鋁:川普今年初以國安為由,對加拿大、墨西哥實施的鋼鋁關稅仍然有效,將另案討論。
- 勞工薪資:USMCA要求,3國免關稅的汽車,至少要有2/5零組件,是由時薪超過16美元的勞工所生產。等於對低薪的墨西哥設下限制。
- 勞動條件:提高勞工的勞動條件,墨西哥工人將受惠。
- 匯率限制:納入可執行的規定,阻止各國透過壓低本國匯率來取得競爭優勢。美加墨較無此爭議,但這是美國重談的第一個FTA,美國汽車業希望未來和亞洲國家商談FTA時也能納入此條款。
- 爭議解決機制:美國原本打算削弱NAFTA原有的爭端解決機制,最後在加拿大的要求下同意保留。
- 關稅檢討機制:加拿大要求保留另一個仲裁機制,以防止美國對加拿大木材等商品課徵反傾銷稅,美國後來同意保留。
- 落日條款:如果沒有重新商議,此協定有16年效力。3國將每6年會商一次,決定是否更對新協定。
《風傳媒》報導,NAFTA最早是在1979年由後來當選美國總統的雷根(Ronald Reagan)倡議,老布希(George H. W. Bush)總統時代啟動談判,1992年12月17日簽署,最後是在柯林頓(Bill Clinton)任內的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施行。NAFTA旨在拆除美、加、墨3國之間大部分的關稅壁壘,促進3邊貿易蓬勃發展。
新聞來源:
- 美加談成新版NAFTA 庫許納扮推手(中央社)
- 新版NAFTA誕生 墨西哥官員一片叫好(中央社)
- 經濟解析/美墨加新協定USMCA和NAFTA差別在哪裡?(經濟日報)
- 最後關頭、達成協議!加拿大同意入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吞下續命金丹(風傳媒)
核稿編輯:楊之瑜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