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網路》:自我傷害社群如何形成「維特效應」?

《黑暗網路》:自我傷害社群如何形成「維特效應」?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會因為找到想法接近且不任意批評的同好且與其交流,而感到莫大的安慰,這正是自殺或厭食論壇的功能之一。有特定空間供患者倡談自殺、自殘和飲食失調,確實十分重要,不過有越來越多未經專業訓練且通常病況嚴重的患者,在各處接受或提供各種建議與資訊。

文:傑米・巴特利特(Jamie Bartlett)

在我所造訪的網站,不論是分享經驗、上傳照片、或說明技巧及方法,資訊量實在大到令人難以置信,堪稱自我傷害法的共享知識庫,其中包含不少極為詳盡的建議。當時艾蜜莉亞開始研讀各種減重技巧,這類內容在社群裡通稱為「厭食訣竅」(Ana tips),只要遵循這套守則,就可以急速減重:

  • 守則1:規定、規定、規定。這非常重要,你必須學會規定自己,如果你是真正的厭食專家,嚴格遵守規定絕對不是問題,因為你有強大的意志力!規定就是一切,設計屬於自己的規定,然後繼續加上更多規定。
  • 守則11:吃東西前先喝最多一盎司的蘋果醋,可以讓脂肪吸收率降到最低。喝超過一盎司會引發些微的噁心感,有助於抑制食慾。
  • 守則21:記錄你吃下的所有食物和卡路里,這會讓你在吃東西之前三思,也會讓你更清楚自己到底吃進多少食物和熱量。
  • 守則27:肚子咕嚕叫時用力壓肚子,胃片也可以讓肚子停止咕嚕叫(要小心一片有五大卡!)
  • 守則34:千萬不要直接吃盒子或罐子裡的食物,一定要裝在盤子或碗裡再吃,這麼做有幾個效果:可以看清楚自己到底吃了多少、可以先決定吃的分量,避免不停地吃、用小一點的盤子或碗可以讓你吃得更少。

而在割腕專家論壇,我發現有關如何避免父母或老師發現自己割腕的建議,有使用者提問:「現在我家不讓我買刮鬍刀,我還可以用什麼?」隨即出現實用的回覆:「細鐵絲、釘書針、別針、又小又尖的石頭、類似碎燈泡的小片玻璃、就連破掉的尖銳塑膠也可以用。」我在數個自殺論壇都觀察到相同的現象正在發生。

在英國,鼓勵或協助自殺都是犯法行為,即使不認識對方、沒有實質參與行動也一樣,只要有明顯意圖鼓勵他人自殺就是犯罪;然而,在網路或其他空間提供相關資訊和討論自殺仍屬合法,因為其中並沒有鼓勵他人自殺的意圖。正因如此,自殺假期這類論壇可以提供許多特定自殺方法的資訊,從非常廣泛(我不想用可能會嚇到其他人的方法,像是臥軌⋯⋯有什麼建議嗎?)到鉅細靡遺地尋求建議方法(我在去年還沒有禁令的時候,買了四公升的高度濃縮石硫水噴霧,但是我的車比一般房車還大一點也比較寬敞,我不想因為自殺失敗而浪費僅有的庫存,所以我想問一些問題⋯⋯),應有盡有。

分享技巧和訣竅可說是這些次文化中,最具傷害力和毀滅性的一面,原本稍嫌模糊、思慮不周的構想,可能會因此進化為一連串明確的致命步驟。每年約有兩千萬人試圖自殺,而多數──至少九成──都沒有成功。牛津大學自殺研究中心針對曾嘗試自殺但失敗的864人進行研究,詢問受訪者的自殺意願高低時,超過三分之二的回答是中或低。2006年針對飲食失調患者的調查也有類似結果,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曾造訪厭食專家網站,且其中的九成六曾在網站上學習新的減重方式,例如靠著一天攝取一千卡生存下去的技巧和訣竅,還有不少人的目標是一天攝取五百卡。

責任歸屬

厭食專家網站經常伴隨著同儕壓力,用以激勵彼此以達到個人設定的嚴格目標,而在大部分的厭食專家網站,都有「食物日誌」這項熱門元素,使用者會詳盡描述自己的每日飲食組成,通常也會附上熱量估算,有不少使用者會設計出極度嚴苛的飲食計畫。艾蜜莉亞解釋,發表自己的飲食規劃和更新進度,是讓自己維持動力的方法,因為知道同好們正在觀察,所以不想令他們失望,而如果遇到挫折,他們也會鼓勵自己。

骨感皇后(Bony Queen):這篇是我今天的紀錄,很短、沒什麼重點,我現在心情不好,需要休息和動力和很多很多支菸。

第三天:

  • 早餐,無。
  • 午餐,一片洋芋片加兩口牛奶晚餐,約三百卡

第四天:

  • 早餐,無。
  • 午餐,兩顆小蕃茄加一口牛奶零食,兩百卡,狂吃洋芋片和酸奶油:(
  • 晚餐,四根薯條和麥當勞肉捲,一半的一半,兩百卡(用我吃的分量推算),總共四百卡,但是我吃了很多麥片和小麵包當零食,我覺得應該是五百或更多

好討厭這樣,我不知道總熱量是多少,因為我一直忍不住吃零食。我想要樂觀一點,但我感覺好像一直被自己往下拉。明天我要開始幫自己拍照,這樣才是開始節食的最好方法:(。希望大家有個比我好的夜晚,謝謝你們看完。

已刪除(Deleted):親愛的不要壓力那麼大,希望妳一切都好3<

超級瘦(xtremethin):妳可以的!保持正向、多呼吸新鮮空氣、好好睡一覺,然後看看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只要努力說不定明天就會很順利!希望妳快快好起來

骨感皇后:謝謝你們兩位,你們說的對,我現在覺得比較好了,希望你們能達成目標,因為你們值得。再謝謝你們一次,看來我只是需要一點鼓勵。:>

在這種溫馨互助社群以及社交互動回饋的包裝下,隱藏著極度有害、不健康的想法和行為。2013年,一位知名厭食專家部落客公開表示,由於耶誕假期飲食過量,她決定斷食三天,並且希望眾追蹤者監督她完成這項目標。艾蜜莉亞也有追蹤這名部落客,而在數小時內,她和數十名支持者就承諾要一起斷食。

整整三天,艾蜜莉亞除了水和冰塊之外,幾乎什麼也沒吃,這種劇烈降低熱量攝取的行為非常危險,會導致立即的心理痛苦。在二次大戰結束後進行的明尼蘇達飢餓實驗(Minnesota Starvation Experiment)中,36名經過仔細篩選、心理與生理都十分強健的男性,同意自願進入飢餓狀態,他們的每日攝取量降低至約一千五百卡,大致是健康攝取量的一半,但仍比各種厭食程度的攝取量高出不少。

結果顯示實驗對象注意力渙散,而且據稱感受到社會疏離感,憂鬱、歇斯底里、甚至自殘的狀況都明顯變多。艾蜜莉亞表示,斷食對她的生理和心理造成莫大痛苦,但當時似乎值得這麼做,艾蜜莉亞不僅成功減重,更具體實現對厭食專家社群的承諾,甚至還為另一名厭食女性提供支持與協助。

艾蜜莉亞告訴我,當時就是所謂的臨界點,樂於助人又體貼溫馨的社群,在無形之中產生了細微的變化,危險得超乎想像。

Depositphotos_189259374_m-2015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維特效應

艾蜜莉亞說,加入厭食專家社群數週後,會覺得一切都很正常,而我初次造訪這些網站時,各種病弱體態、針對致命混合溶液稀鬆平常的討論、尋找簽訂自殺協議夥伴的人、寫實的自殘相片,全都令我震驚不已。然而這種情緒短時間內就會消退,瘦弱身材不僅再也不令人吃驚,反而看起來很平常,除此之外,瘦身激勵內容、技巧和訣竅、自殺方法、和節食計畫,都是由熱心的社群成員提供,容易令人忘記這些建議有多麼致命。換言之,無論是多麼錯誤的行為,短時間內就會變得合理、甚至值得效法,只要當事人相信其他人也在從事相同的行為。

1774年,德國小說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出版首部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書中的主角年輕又多愁善感,最後因為無法與深愛的女人相守而選擇了結生命。小說出版後在歐洲各地引起一陣仿效自殺潮,因為許多年輕男性發現自己也處於相似的困境,這種詭異的現象後來被稱作「維特效應」。

1962年8月瑪麗蓮.夢露自殺,接下來一個月便發生了197起自殺案件,當事人多是年輕金髮女性,顯然是有意模仿大明星踏上死途。1980年代,奧地利有數名男性跳到火車前自殺;世紀末的香港則興起一陣「燒炭」自殺潮;而在2007至2008年,南威爾斯有多名青少年上吊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