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網路》:自我傷害社群如何形成「維特效應」?

《黑暗網路》:自我傷害社群如何形成「維特效應」?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會因為找到想法接近且不任意批評的同好且與其交流,而感到莫大的安慰,這正是自殺或厭食論壇的功能之一。有特定空間供患者倡談自殺、自殘和飲食失調,確實十分重要,不過有越來越多未經專業訓練且通常病況嚴重的患者,在各處接受或提供各種建議與資訊。

人會因為找到想法接近且不任意批評的同好且與其交流,而感到莫大的安慰,這正是這些網站的功能,能有歸屬、有人願意聆聽自己的痛苦,實在非常難得。有助於減緩孤獨感的網站和論壇,可說是心理健康問題防治中的關鍵一環,曾有學術研究針對此議題進行探討,雖然尚未有定論,但結果大致上顯示,同儕互助團體若是由阿爾這類思慮周密的管理員主導,確實對患者有所幫助,甚至能循循善誘患者尋求醫療協助。

撒瑪利亞會(Samaritans)政策研究推展主任喬.費恩斯(Joe Ferns)認為,有特定空間供患者倡談自殺、自殘、和飲食失調,確實十分重要,不過他也憂心,越來越多未經專業訓練且通常病況嚴重的患者,在各處接受或提供各種建議與資訊。任何一個社群中都可能存在著維特,他們的病症被美化、推崇,一如歌德筆下的主角。

相關書摘 ▶《黑暗網路》:兒童色情新型態犯罪者——瀏覽人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黑暗網路:匿名地下社會的第一手臥底調查》,行人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傑米・巴特利特(Jamie Bartlett)
譯者:廖亭雲

在莎拉按下確定、把一張不太過分的半裸照片送上網路之前,她不知道接下來將是一連串侵襲身邊所有人的風暴。隨著更露骨的照片上傳,她的真實姓名、住址、家人和朋友的身分全都一一曝光,親友也被迫看見她令人難堪的照片和數不清的譏諷、調戲和威脅。莎拉不曉得散播惡意的許多網友是誰,對他們來說,看見別人犯下悲慘的錯誤似乎就是最大的樂趣。莎拉的案例並不罕見,許多匿名討論板都發生過類似的狀況,而在「暗網」的世界中,更慘痛而驚悚的事件更不時發生。

暗網,又稱深網,對於網路使用者來說是彷彿都市傳說,恐怖神秘又吸引人的存在。暗網只能透過特定方式進入,其中關鍵是洋蔥路由器提供的隱匿服務,不會被一般搜尋引擎找到,因此更添神祕感。正因為暗網具備高度隱密性與自由度,它讓我們得以看見人性的極端化,有時良善美好,有時邪惡放縱、甚至駭人聽聞,例如「暗殺市場」、「絲路」和數不清的兒童色情網。

本書從暗網這個擁有最大匿名性與自由彈性的國度起始,逐步探討在網路世界(不只暗網,亦包含表層網路世界)幾無法紀的數個角落中,特別遊走在法律邊緣、或者已越界的行為。內容包括網路小白的引戰招數、人肉搜尋與騷擾文化;種族/民族主義者的組織與反法西斯團體之間的攻防與互相滲透;比特幣與無政府主義者、密碼叛客的長久淵源;包含「絲路」在內的販毒網站如何改變現實世界的毒品市場⋯⋯種種主題,作者巴特利特進入暗網和眾多匿名討論區,親口訪問處在第一線、帶著讓人不安氣息的使用者,他甚至做出犯法行為以收集材料。紮實深入的資料在巴特利特精闢卻又帶著人性溫暖的筆下,將黑暗網路顯露出最危險,卻也因此最絢爛迷人的光彩。

getImage
Photo Credit: 行人出版社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