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失去的王國》導讀:民族的分裂與再打造——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合與分

《再造失去的王國》導讀:民族的分裂與再打造——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合與分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說明同是東斯拉夫人的大(Great)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小〔Little〕俄羅斯人)和白羅斯人的分合歷史,探討三個民族錯綜複雜的關係,他們是帝俄時期大(big)俄羅斯國家的核心民族,作者尤重烏克蘭與俄羅斯關係的探討。

條約簽訂後,波蘭貴族認為他們失去太多,烏克蘭農民則不解何以戰勝卻須回原地主處繼續耕種,於是群起暴動。此後,哥薩克國持續六年的戰爭,加上饑荒、瘟疫,以及處於四大強權之中─波蘭、莫斯科公國、鄂圖曼帝國、克里米亞汗國[9],欲維持自治權極為困難。赫梅利尼茨基決定選擇莫斯科以維護自治權,此因雙方在民族、文化、語言方面大致相同,尤其是有著共同的東正教信仰,此時的莫斯科國力強盛足以抵抗波蘭。1654年3月,雙方簽訂「佩列亞斯拉夫條約」(Treaty of Pereyaslav)[10],哥薩克國享有自治權,有自己的領土、軍隊、行政、司法和外交權(波蘭和鄂圖曼帝國除外)。

從分到合(一):東烏克蘭併入俄羅斯

莫斯科將邊界延伸至聶伯河左岸,恢復了昔日基輔羅斯部分疆土,故稱之為「羅斯的重新統一」(The Reunification of Rus’),沙皇阿列克謝(Aleksei,1645至1676)以「全羅斯君主;大羅斯和小羅斯」(The Sovereign of All Rus’: the Great and the Little)的頭銜簽署條約,之前已恢復原屬於白羅斯的斯摩棱斯克(Smolensk),1654年6月又占領原屬於白羅斯的波洛茨克(Polotsk)[11],故改稱:「全羅斯君主;大羅斯、小羅斯和白羅斯」(The Sovereign of All Rus’: the Great, the Little and the White)[12]。

佩列亞斯拉夫條約簽訂後,沙皇成立「外交廳」與蓋特曼聯繫,表示雙方是宗主國與附庸國的關係,至1663年由「小俄羅斯廳」取代之,此意味著烏克蘭事務不再是俄羅斯的外交事務,而是國內事務。

俄羅斯與波蘭於1667年簽訂「安德魯索沃停戰條約」(Andrusovo Armistice),[13] 將烏克蘭以聶伯河(Dnieper River)為界一分為二,左岸(河東)與右岸(河西)的基輔歸俄羅斯統治,其他地區由波蘭統治。至1686年雙方簽訂「永久性和平條約」,[14] 確認前次條約,並將札波羅熱改為隸屬俄羅斯。

沙皇視蓋特曼為其臣民,蓋特曼則認為與莫斯科僅是軍事結盟,在莫斯科保護之下享有自治權,是沙皇的封臣(vassal),雙方對條約的理解大相逕庭。[15] 無論如何,此後哥薩克國的自治權逐漸減少,此在蓋特曼馬澤帕(Ivan Mazepa,1639-1709,1687-1708年為蓋特曼)時極為明顯。在俄羅斯與瑞典進行「大北方戰爭」(The Great Northern War,1700-1721)中的1708年,馬澤帕密與瑞典國王查理十二(Charles XII,1697-1718)簽訂條約,後者允諾若俄軍入侵,雙方組聯軍共同抵抗,戰後烏克蘭得以獨立。彼得一世(Peter I, the Great,1682-1724)隨即獲知消息,急赴哥薩克國的首府巴圖林(Baturin),處死馬澤帕的支持者,宣判馬澤帕是「叛國者」(traitor),開除其教籍,派十個龍騎兵團(Dragoons light cavalry)駐紮烏克蘭。

1709年的「波爾塔瓦戰役」(Battle of Poltava)俄羅斯大勝瑞典,馬澤帕退至摩爾達維亞(Moldavia)境內,3個月後去世。彼得一世下令烏克蘭哥薩克軍改由俄羅斯將領直接指揮,並賞賜烏克蘭土地和農民給予俄羅斯有功大臣,鼓勵俄羅斯人移入。1722年,亦即在大北方戰爭結束一年後,俄羅斯成立以6名俄羅斯軍官為主的「小俄羅斯委員會」(The Little Russian College)取代「小俄羅斯廳」[16],他們常駐烏克蘭,掌管軍事、司法和財政權,並於1725年開始在烏克蘭直接徵稅,更加剝奪哥薩克國的自治權。

從分到合(二):西烏克蘭併入俄羅斯

由拉達議會選出來的蓋特曼阿波斯托爾(Daniel Apostol,1727至1734年為蓋特曼)於1734年去世,其後蓋特曼一職空懸16年,伊麗莎白女皇(Elizabeth,1741至1762)於1750年恢復,到了1764年被凱薩琳二世(Catherine II, the Great,1764至1796)廢除,改派一名總督統治。1781年,哥薩克國被劃分為3個總督區——基輔、切爾尼戈夫(Chernihiv)、諾夫哥羅德-謝韋爾斯基(Novgorod-Siverskyi),總督區與俄羅斯其他省分地位相同,由俄羅斯政府直接統治。

Catherine_II_by_Alexey_Antropov_(18th_c,
Photo Credit: Aleksey Antropov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凱薩琳二世。

18世紀末,凱薩琳3次瓜分波蘭,將白羅斯(1772年)和聶伯河右岸的烏克蘭(1793和1795年)納入版圖,如此昔日烏克蘭除了加利西亞(Galicia)之外幾乎全部回歸俄羅斯統治。右岸的烏克蘭隨即被劃分為3個行省——基輔、沃里尼亞(Volhynia)和波多利亞(Podolia)。

烏克蘭人居住在俄羅斯其他幾個較大地區,有「新俄羅斯」(New Russia),是凱薩琳發動兩次(1768-1774年、1787-1792年)對鄂圖曼帝國的戰爭勝利後獲得的新領土,同樣是建為行省,至1802年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1801-1825)劃分「新俄羅斯」為3個行省——卡捷琳諾斯拉夫(Katerinoslav)、陶里達(Taurida)、赫爾森(Kherson)。另一個是1796年建省的斯沃博達烏克蘭省(Sloboda Ukraine),1835年改為哈爾科夫省(Kharkov),莫斯科早在17世紀初即鼓勵烏克蘭人移民至此,給予免稅與免服兵役的優惠,直至18世紀末取消。

從外部的合到內部的合:烏克蘭社會融入俄羅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