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失去的王國》導讀:民族的分裂與再打造——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合與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說明同是東斯拉夫人的大(Great)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小〔Little〕俄羅斯人)和白羅斯人的分合歷史,探討三個民族錯綜複雜的關係,他們是帝俄時期大(big)俄羅斯國家的核心民族,作者尤重烏克蘭與俄羅斯關係的探討。
哥薩克軍以其善於騎馬被賦予守衛邊境之責,阻擋波蘭、克里米亞汗國和鄂圖曼帝國的入侵。在彼得一世進行軍事改革現代化後,新成立的龍騎兵團兼具步兵與騎兵的功能,每名騎兵配有短毛瑟槍和軍刀(sabre),每團配備榴彈,加上新型的築城技術能有效抵擋火炮,使哥薩克軍以長刀為主的傳統相形見絀。凱薩琳於1783年將原有十個烏克蘭哥薩克軍團改編為隸屬俄羅斯軍隊的10個正規軍騎兵團,又改配新的卡賓槍,雖然保留舊名稱,但是哥薩克軍不再以蓋特曼為效忠的對象,轉變為效忠沙皇。1789年的徵兵法徵自包括烏克蘭農民在內的所有納稅人,此打破哥薩克軍僅來自哥薩克階層的舊俗,這一連串的改革使得哥薩克軍失去獨立性與特殊性。
凱薩琳於1785年頒布「貴族法案」[17] 確認俄羅斯貴族的權利,烏克蘭貴族 [18] 亦享相同權利,此表示雙方的界線消除了,烏克蘭貴族被整合併入俄羅斯貴族階層,不再被視為特殊的貴族。至於烏克蘭小貴族,在凱薩琳進行改革後,他們攜家帶眷前往首都聖彼得堡定居,又提攜親朋好友進入中央政府機構服務,使用俄羅斯語,被整合至俄羅斯社會結構。
平民哥薩克在軍隊中為輔助兵的身分,俄羅斯政府視其為農民,為此爆發衝突事件,平定暴動後被移民至新邊界成為國家農民,國家農民沒有自由遷徙權。隨著帝俄的擴張,哥薩克國的疆域已非俄羅斯的邊疆,於是哥薩克多半被移至庫班(Kuban)加入「黑海哥薩克軍」,繼續扮演其傳統守衛邊境的角色。哥薩克貴族的土地可以賣給任何人,但是平民哥薩克的土地僅屬於他們及其後裔,隨著哥薩克人口漸增但擁有的土地未曾擴大,生活日益貧困,於是有的為貴族或擁有土地的哥薩克耕種,有的選擇移民至新俄羅斯、頓河流域、高加索山和克里米亞半島等地區。
烏克蘭教士來源不限於教士家庭,無論是貴族、哥薩克或農民出身都能夠成為教士,此與俄羅斯教士採世襲制度不同。凱薩琳時期規定烏克蘭教士必須接受神學院的培育,而神學院只接受教士之子就讀,神學院係以俄語教學,學生亦以俄語交談,以後又限制以俄語傳教。
烏克蘭農民位於社會最底層,在1648年暴動之後,赫梅利尼茨基解除其農奴身分,但並非所有的農民都獲得自由,在修道院以及為貴族耕種的農民不受政府統治,此占農民總數的90%,受僱於一般地主的農民約占5%,農民負擔漸增加,實際上形同農奴。凱薩琳二世在1783年下令規定烏克蘭農民必須永久居住在前一年人口調查時的登記處,此表示農民失去了自由遷徙權,與俄羅斯農奴無異。[19]
烏克蘭的教會併入俄羅斯東正教會
俄羅斯東正教會於1589年提升為牧首區(Patriarchate),其地位與君士坦丁堡牧首區平等,互不相隸屬,獨立管理其轄區教會。東烏克蘭併入俄羅斯之後,君士坦丁堡牧首於1686年將烏克蘭東正教會轉由俄羅斯牧首管轄。凱薩琳在俄羅斯實行教產世俗化,同時亦在烏克蘭實行,教會的財政由中央政府控制,堂區、修道院與教士人數的多寡由政府決定。在1796年第3次瓜分波蘭獲得右岸烏克蘭,隨即廢除基輔聯合教會大主教一職,改由「俄羅斯東正教會」管轄。
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於988年迎娶拜占庭帝國皇妹安娜,接受了基督教,此後脫離多神信仰,基督教成為國教,俄羅斯的文化發展與基督教密不可分,專制政權的發展亦來自教會的支持,1510年產生的「第三羅馬」[20] 提升莫斯科作為拯救全人類的救世主,具有宗教和政治理論雙重性,統治者有責任保護教會,保護所有的東正教徒。
1654年阿列克謝接受赫梅利尼茨基的請求保護哥薩克國,沙皇願意與波蘭發動戰爭,保護波蘭統治下的白羅斯和烏克蘭的東正教徒為原因之一,正是宗教原因促使烏克蘭和俄羅斯「重新統一」。凱薩琳3次瓜分波蘭,官方再度宣稱「羅斯重新統一」,昔日基輔羅斯的領土幾乎恢復,更重要的任務是如何把聯合教會信徒轉化為東正教教徒,返回「父祖的信仰」(見本書第128,130頁)。這個工作到了1839年在波洛茨克召開的宗教會議而大致完成,由右岸烏克蘭人聯合教會主教謝馬什科(Iosif Semashko,1798至1868)執行。(見本書第164-168頁)然而畢竟未能將所有的聯合教會信徒改宗,波洛茨克主教納德森(Alexander Nadson,1926至2015)在1999年11月說道:「撲滅聯合教會不是宗教行動,而是政治行動……白羅斯長期保留聯合教會,俄羅斯化的政策注定是失敗。」[21] 而烏克蘭的聯合教會信徒在2016年統計高達463萬人,占全世界聯合教會信徒百分之29%。[22]
無可逃脫的合:蘇聯時期中央集權
羅曼諾夫(Romanov)王朝於1917年2月結束,「臨時政府」短暫統治數月,十月革命後政權轉移至布爾什維克黨(Bolsheviks),烏克蘭得以脫離俄羅斯,其後在1922年12月加入蘇聯,實則以俄羅斯聯邦為主的中央集權統治。此後直至1991年12月蘇聯解體期間,形式上可說是烏克蘭、白羅斯和其他12個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合為一個國家——蘇聯,俄羅斯語是蘇聯的官方語言。烏克蘭雖然長期受到俄羅斯化,然而哥薩克追求自由與平等的精神成為烏克蘭民族與歷史的重要因素。赫梅利尼茨基是烏克蘭的國父,馬捷帕被烏克蘭人視為僅次於赫梅利尼茨基的民族英雄,他們抵抗專制為自由而戰。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