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失去的王國》導讀:民族的分裂與再打造——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合與分

《再造失去的王國》導讀:民族的分裂與再打造——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合與分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說明同是東斯拉夫人的大(Great)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小〔Little〕俄羅斯人)和白羅斯人的分合歷史,探討三個民族錯綜複雜的關係,他們是帝俄時期大(big)俄羅斯國家的核心民族,作者尤重烏克蘭與俄羅斯關係的探討。

哥薩克軍以其善於騎馬被賦予守衛邊境之責,阻擋波蘭、克里米亞汗國和鄂圖曼帝國的入侵。在彼得一世進行軍事改革現代化後,新成立的龍騎兵團兼具步兵與騎兵的功能,每名騎兵配有短毛瑟槍和軍刀(sabre),每團配備榴彈,加上新型的築城技術能有效抵擋火炮,使哥薩克軍以長刀為主的傳統相形見絀。凱薩琳於1783年將原有十個烏克蘭哥薩克軍團改編為隸屬俄羅斯軍隊的10個正規軍騎兵團,又改配新的卡賓槍,雖然保留舊名稱,但是哥薩克軍不再以蓋特曼為效忠的對象,轉變為效忠沙皇。1789年的徵兵法徵自包括烏克蘭農民在內的所有納稅人,此打破哥薩克軍僅來自哥薩克階層的舊俗,這一連串的改革使得哥薩克軍失去獨立性與特殊性。

凱薩琳於1785年頒布「貴族法案」[17] 確認俄羅斯貴族的權利,烏克蘭貴族 [18] 亦享相同權利,此表示雙方的界線消除了,烏克蘭貴族被整合併入俄羅斯貴族階層,不再被視為特殊的貴族。至於烏克蘭小貴族,在凱薩琳進行改革後,他們攜家帶眷前往首都聖彼得堡定居,又提攜親朋好友進入中央政府機構服務,使用俄羅斯語,被整合至俄羅斯社會結構。

平民哥薩克在軍隊中為輔助兵的身分,俄羅斯政府視其為農民,為此爆發衝突事件,平定暴動後被移民至新邊界成為國家農民,國家農民沒有自由遷徙權。隨著帝俄的擴張,哥薩克國的疆域已非俄羅斯的邊疆,於是哥薩克多半被移至庫班(Kuban)加入「黑海哥薩克軍」,繼續扮演其傳統守衛邊境的角色。哥薩克貴族的土地可以賣給任何人,但是平民哥薩克的土地僅屬於他們及其後裔,隨著哥薩克人口漸增但擁有的土地未曾擴大,生活日益貧困,於是有的為貴族或擁有土地的哥薩克耕種,有的選擇移民至新俄羅斯、頓河流域、高加索山和克里米亞半島等地區。

烏克蘭教士來源不限於教士家庭,無論是貴族、哥薩克或農民出身都能夠成為教士,此與俄羅斯教士採世襲制度不同。凱薩琳時期規定烏克蘭教士必須接受神學院的培育,而神學院只接受教士之子就讀,神學院係以俄語教學,學生亦以俄語交談,以後又限制以俄語傳教。

烏克蘭農民位於社會最底層,在1648年暴動之後,赫梅利尼茨基解除其農奴身分,但並非所有的農民都獲得自由,在修道院以及為貴族耕種的農民不受政府統治,此占農民總數的90%,受僱於一般地主的農民約占5%,農民負擔漸增加,實際上形同農奴。凱薩琳二世在1783年下令規定烏克蘭農民必須永久居住在前一年人口調查時的登記處,此表示農民失去了自由遷徙權,與俄羅斯農奴無異。[19]

烏克蘭的教會併入俄羅斯東正教會

俄羅斯東正教會於1589年提升為牧首區(Patriarchate),其地位與君士坦丁堡牧首區平等,互不相隸屬,獨立管理其轄區教會。東烏克蘭併入俄羅斯之後,君士坦丁堡牧首於1686年將烏克蘭東正教會轉由俄羅斯牧首管轄。凱薩琳在俄羅斯實行教產世俗化,同時亦在烏克蘭實行,教會的財政由中央政府控制,堂區、修道院與教士人數的多寡由政府決定。在1796年第3次瓜分波蘭獲得右岸烏克蘭,隨即廢除基輔聯合教會大主教一職,改由「俄羅斯東正教會」管轄。

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於988年迎娶拜占庭帝國皇妹安娜,接受了基督教,此後脫離多神信仰,基督教成為國教,俄羅斯的文化發展與基督教密不可分,專制政權的發展亦來自教會的支持,1510年產生的「第三羅馬」[20] 提升莫斯科作為拯救全人類的救世主,具有宗教和政治理論雙重性,統治者有責任保護教會,保護所有的東正教徒。

1654年阿列克謝接受赫梅利尼茨基的請求保護哥薩克國,沙皇願意與波蘭發動戰爭,保護波蘭統治下的白羅斯和烏克蘭的東正教徒為原因之一,正是宗教原因促使烏克蘭和俄羅斯「重新統一」。凱薩琳3次瓜分波蘭,官方再度宣稱「羅斯重新統一」,昔日基輔羅斯的領土幾乎恢復,更重要的任務是如何把聯合教會信徒轉化為東正教教徒,返回「父祖的信仰」(見本書第128,130頁)。這個工作到了1839年在波洛茨克召開的宗教會議而大致完成,由右岸烏克蘭人聯合教會主教謝馬什科(Iosif Semashko,1798至1868)執行。(見本書第164-168頁)然而畢竟未能將所有的聯合教會信徒改宗,波洛茨克主教納德森(Alexander Nadson,1926至2015)在1999年11月說道:「撲滅聯合教會不是宗教行動,而是政治行動……白羅斯長期保留聯合教會,俄羅斯化的政策注定是失敗。」[21] 而烏克蘭的聯合教會信徒在2016年統計高達463萬人,占全世界聯合教會信徒百分之29%。[22]

無可逃脫的合:蘇聯時期中央集權

羅曼諾夫(Romanov)王朝於1917年2月結束,「臨時政府」短暫統治數月,十月革命後政權轉移至布爾什維克黨(Bolsheviks),烏克蘭得以脫離俄羅斯,其後在1922年12月加入蘇聯,實則以俄羅斯聯邦為主的中央集權統治。此後直至1991年12月蘇聯解體期間,形式上可說是烏克蘭、白羅斯和其他12個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合為一個國家——蘇聯,俄羅斯語是蘇聯的官方語言。烏克蘭雖然長期受到俄羅斯化,然而哥薩克追求自由與平等的精神成為烏克蘭民族與歷史的重要因素。赫梅利尼茨基是烏克蘭的國父,馬捷帕被烏克蘭人視為僅次於赫梅利尼茨基的民族英雄,他們抵抗專制為自由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