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失去的王國》:在俄羅斯,「偉大愛國戰爭」成為普亭政權的建國神話

《再造失去的王國》:在俄羅斯,「偉大愛國戰爭」成為普亭政權的建國神話
Photo Credit: Grigory Dukor/Pool via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有很好理由認為俄-烏衝突不僅是俄羅斯與西方關係的一個里程碑,也是現代俄羅斯民族形塑過程的一個里程碑。它對歷久不衰的「俄羅斯問題」至少帶來了一個清楚的啟示:要踩在同一條河流上兩次不僅困難,而且是不可能。

2014年春天,經常批評普亭優柔寡斷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者改而全力支持普亭和他的政策。普亭也樂於有他們效勞,並利用這個機會把他們中間最危險的極端分子送出國,讓他們死在烏克蘭的採礦小城或荒郊野外。但到了2014年夏天,隨著建立新俄羅斯的願景遲遲未能實現,當初俄國政府和激進派民族主義者藉著「俄羅斯世界」觀念建立起來的聯盟關係開始動搖,這時頓巴斯地區兩個自行宣布獨立建國的共和國(分別稱為頓內茨克共和國和盧干斯克共和國),已處於崩潰的邊緣,一個以城市頓內茨克為中心,另一個以城市盧干斯克為中心。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俄羅斯政府把更多的雇傭兵、志願軍、武器和彈藥運過烏克蘭邊境。被送入烏克蘭的武器還包括地對空飛彈。這些據說是由俄羅斯人員發射的「山毛櫸」飛彈,其中一枚擊落了從阿姆斯特丹飛往吉隆坡的馬航客機MH17,包括80名兒童和15名機組員在內,機上283名乘客全數罹難。由澳洲、比利時、馬來西亞、荷蘭和烏克蘭組成的聯合空難調查團查出了飛彈的發射地點、飛彈型號和飛彈發射器從烏克蘭撤回俄羅斯的路徑。

雖然有克里姆林宮暗中支持,叛軍仍不足以承受烏克蘭軍隊的壓力。就像克里米亞的情形一樣,如果「俄羅斯之春」想要成功,則俄羅斯必須出兵。經過若干猶豫後,俄國政府在2014年8月和9月兩次派出部隊參戰,讓面臨戰敗關頭的叛軍轉危為安。2015年頭幾個月,休假離開單位的俄國士兵被重新派往戰場,在頓內茨克和盧干斯克的關鍵區域、具有戰略重要性的鐵路樞紐德巴爾切夫擊退烏克蘭部隊。兩個叛軍成立的共和國固然得救了,但要怎樣處理它們卻是個難題。它們的存在不僅會繼續對俄羅斯的經濟和國際聲望不利,還會危及「俄羅斯世界」方案的未來以及俄羅斯在「近鄰」的政策。

頓內茨克和盧干斯克兩個共和國一樣對「俄羅斯世界」感到幻滅,因為它們發現自己處於經濟崩潰的邊緣,而且不管是加入俄羅斯或靠獨力存活都希望渺茫。事實上,克里姆林宮有鑑於新俄羅斯方案成本過高,私底下已放棄該計畫。「俄羅斯世界」在頓巴斯地區的死心塌地信徒諸如如古巴廖夫之流被解除實權,兩個分離主義共和國的權力被從俄羅斯民族主義者和其支持者那裡轉移到一些沒有明確意識形態綱領但完全忠於莫斯科的人手上。當古巴廖夫膽敢挑戰一個莫斯科指派的共和國領導人時,他遭到行刺,但幸運逃過一劫。

單是2015年1年,就有3個在前一年協助過俄羅斯在頓巴斯地區鬧事的著名地方軍閥遭到暗殺,原因是不願意配合克里姆林宮的新政策。考慮到維持頓巴斯地區的經濟負擔過重,克里姆林宮已經決定把它推回給烏克蘭,但會另想辦法讓它成為一個對外交政策擁有否決權的聯邦單位。古巴廖夫還是不甘心,聲稱頓巴斯——現在他稱之為新俄羅斯,是一支火炬,可引領烏克蘭的其餘部分回到「俄羅斯世界」。這可是比登天還難的願景。

兼併克里米亞和頓巴斯戰爭結束於2016年年底,導致近一萬人被殺,至少近兩萬人受傷,數萬人無家可歸,也讓留在戰區的幾百萬人成為難民。這場災難讓「俄羅斯世界」方案在烏克蘭和其鄰國白羅斯失去所有吸引力。本來親俄的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在2015年1月表示:「如果現在這裡還有任何人會認為說白羅斯土地是『俄羅斯世界』的一部分乃至近乎是俄羅斯本身一部分的話,忘掉這種說法吧。……以前沒有〔獨立的白羅斯〕這回事,但現在有了,這是必須記住的。我們不會把我們任何一片領土讓與任何人。」

現在,「俄羅斯世界」一詞不僅會讓人聯想到普希金和俄羅斯語,還會聯想到那場讓幾萬人傷亡和數百萬人生活陷入混亂的土地爭奪戰。

兼併克里米亞和把頓巴斯地區搞得天翻地覆之後,普亭發言時繼續稱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是同一族人民。然而,這種說法不僅在國外受到駁斥,在俄羅斯國內也愈來愈不討喜。2005年11月和2015年3月的兩次民意調查顯示,俄羅斯公民相信兩個民族是同一族人民的比例從81%掉到52%。雖然兩個民族在歷史上有過互有好感的階段,但到了2014年3月,由於俄羅斯媒體大幅報導發生在烏克蘭的事件,大多數俄羅斯人都對烏克蘭人產生了負面態度。

類似的結果也出現在烏克蘭:到了2014年秋天,由於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地區的作為,烏克蘭人對俄羅斯人普遍持負面態度。頓巴斯衝突也減低了一般俄國人對出兵國外的興趣。2014年3月,在克里米亞順利被兼併的興奮高峰期,58%的俄羅斯人贊成使用武力保護當地的俄裔,但這個數字在一年後掉至34%。1998至2015年之間,贊成透過兼併領土擴大本國版圖的俄羅斯人更是從75%陡降為18%。

入侵烏克蘭讓俄羅斯付出高昂人命代價,很多被派到烏克蘭東部的士兵和自願前往作戰的人都一去不返。為了作戰和資助窮哈哈的克里米亞及兩個備受蹂躪的分離主義共和國,俄羅斯把國內需之孔殷的經濟和物質資源投放到國外。尤有甚者,莫斯科除了因為入侵行動而國際聲望重挫,還得應付國際社會經濟制裁帶來的寒冬。

第一波制裁由美國在2014年3月17日啟動,當天普亭下令屬下草擬一分把克里米亞整合進俄羅斯聯邦的條約。這些制裁最初只是針對在俄羅斯和克里米亞協助推翻合法烏克蘭政府和兼併克里米亞的個人,但在2014年7月17日,馬航客機被擊落的一天,擴大適用到企業。翌日,制裁措施進一步擴大,加入制裁的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澳洲、紐西蘭和歐盟成員國。制裁措施對蘇聯經濟構成極大殺傷力,讓俄羅斯的人均GDP從2013年的15553美元掉至2015年的9053美元。無法向國際金融市場融資讓盧布重重貶值,消費品價格飆漲,俄羅斯人民再次大吃苦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