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失去的王國》:在俄羅斯,「偉大愛國戰爭」成為普亭政權的建國神話

《再造失去的王國》:在俄羅斯,「偉大愛國戰爭」成為普亭政權的建國神話
Photo Credit: Grigory Dukor/Pool via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有很好理由認為俄-烏衝突不僅是俄羅斯與西方關係的一個里程碑,也是現代俄羅斯民族形塑過程的一個里程碑。它對歷久不衰的「俄羅斯問題」至少帶來了一個清楚的啟示:要踩在同一條河流上兩次不僅困難,而且是不可能。

我們有很好理由認為俄-烏衝突不僅是俄羅斯與西方關係的一個里程碑,也是現代俄羅斯民族形塑過程的一個里程碑。它對歷久不衰的「俄羅斯問題」至少帶來了一個清楚的啟示:要踩在同一條河流上兩次不僅困難,而且是不可能(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你無法踩在同一條河流兩次,因為河水已非原來的河水)。帝俄時代建構的「單一俄羅斯民族」已經一去不返,任何修復工程都不可能讓它起死回生。為了這個保守烏托邦境界投入再多鮮血和財富都是枉然。

相關書摘 ▶《再造失去的王國》導讀:民族的分裂與再打造——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合與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再造失去的王國:俄羅斯的帝國雄心500年史》,貓頭鷹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浦洛基(Serhii Plokhy)
譯者:梁永安

20世紀,索忍尼辛:「烏克蘭很快就會看出,分離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21世紀,普亭:「我一直認為,俄羅斯和烏克蘭是一個民族。」

2014年烏克蘭向西方靠攏,
「迫使」俄羅斯出兵攻打自己「同胞」。
這不是單純的國際競爭與軍事危機的縮影。
背後乘載的是500年來歷任統治者努力打造的民族認同,
更說明烏克蘭一直以來都處於俄羅斯創國神話的核心位置。

  • 「何謂俄羅斯民族」絕不僅是學術問題,這關係今日歐洲東部的戰爭與和平!
  • 本書深入解讀俄羅斯新帝國主義的背後陳因,了解歐亞局勢必讀!
  • 採民族主義視角重新解讀俄羅斯過去與未來,值得深陷民族認同的所有人借鏡。
  • 俄烏在2014終於走向戰爭,這場戰爭預示了一場不可逆的局勢!
  • 假若民族認同與國家野心無法並行,是否將會導向新的戰局?

201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終結了500年來的俄羅斯認同?

2014年烏克蘭與俄羅斯爆發克里米亞危機,國際局勢轉趨緊張。此一衝突,是俄羅斯欲阻止烏克蘭向西方靠攏,因為一旦失去了烏克蘭,俄羅斯的帝國願景恐難以實現。

俄羅斯,從帝俄時代到蘇聯時期,都是無可忽視的大國。領土曾一度擴及今日波蘭等地。作為冷戰時代世界兩強之一,如今的俄羅斯卻只能艱難地擠入世界前十大經濟體。當普亭上台,其一舉一動,彷彿正召喚昔日的光榮與領土的野心。他曾說:「俄羅斯與烏克蘭是同一個民族」,而攻打「自己同胞」烏克蘭的決定,卻說明了「民族意識」正是此一「野望」的核心。但本書作者認為,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卻昭示著更為嚴峻的內部矛盾,甚至說明這段500年的泛俄羅斯民族建構之路已然斷裂。

不存在的「泛俄羅斯民族」

普亭並不是第一個強調民族認同的統治者。在15世紀莫斯科公國脫離蒙古掌控後,從伊凡三世開啟的收復「羅斯土地」願景、18世紀凱薩琳大帝瓜分波蘭,以及二戰期間蘇聯向西擴張,都是本著基輔羅斯的名義。在俄羅斯人美好的歷史記憶中,10世紀至13世紀的基輔羅斯是個偉大祖國,領土範圍包含今日俄羅斯、烏克蘭與白羅斯。更引入基督宗教成為全民族的共同信仰。

以這段歷史為底,18世紀俄羅斯接受來自西方的民族性概念,經由知識份子的努力,透過語言管控、歷史教科書的書寫,將民族文化結合過去的王朝世系與宗教概念,於是一個包含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的「全俄羅斯人」概念於焉誕生。而蘇聯時代拆解了3個民族共通的認同,才促使今日俄羅斯菁英必須重新組裝這個概念。

這個民族概念的核心是烏克蘭。烏克蘭首府是基輔羅斯的統治中心,少了烏克蘭,俄羅斯的歷史就只剩下蒙古的淵源,既無法上溯至基輔公國,也無能連結於羅馬的血脈。且位於俄羅斯西邊的烏克蘭,在歷史上是俄羅斯西化的關鍵,在今日也位於俄羅斯往西歐擴展的路徑上。因此,不論今日俄羅斯的舉動為何,其他國家又如何解讀,他們都得解決以烏克蘭為中心的歷史問題。

要當單純的民族國家,還是破碎的帝國?第二次冷戰危機?

數百年來,什麼是俄羅斯人?國家邊界的盡頭又在何方?這些問題縈繞俄羅斯領導的心頭。

從帝俄時期大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的「三位一體」,到「我們都是蘇聯人」的概念,俄羅斯都居於老大哥的位置。到了後蘇聯時代,面對各共和國的獨立,俄羅斯得做出決定,要當一個以俄羅斯人為主體的國家,或者繼續懷著帝俄之夢,然後想辦法控制新局。

這是一本採民族主義觀點理解俄羅斯過去與未來的重要著作。在19世紀以來,民族主義興起,促使現代國家的出現,卻也帶來諸多衝突。作者預言,假若俄羅斯無法尋找出自己的道路,當民族認同與國家野心無法並行,必然會讓國際局勢持續緊張,最後走向新的戰局。

getImage-3
Photo Credit: 貓頭鷹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