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也不知道的韓語知識:為什麼韓國人喜歡「3」、日本人喜歡「7」?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廣義來說,「學院」這個名詞在使用上其實與「學校」相當類似,在韓國、中國、日本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文:裵相復、吳京順
韓、中、日三國喜歡和討厭的數字
韓國喜歡「3」,日本喜歡「7」,中國偏愛「8」。
韓國人最喜歡「3」這個數字,因為1或2總讓人覺得太少而有些缺憾,所以玩猜拳的時候都不會只比一、二次,總是要比個三、四次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輸贏的結果。故事裡面美麗善良的女主角,很多都是家中排行老三的女兒,男主角也常常都是三兄弟。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出現像是「三色蔬菜」或是「三色水果」等名詞。
韓國人喜歡「3」這個數字的歷史,大概可以回朔到韓國的民族起源神話:「檀君神話」。相傳天神桓因賦予他的庶子桓雄三個「天符印」,讓他帶著3000部下一起降臨在太白山的「神檀樹」下,這裡所提到的數字皆有「3」。此外,像是設置風伯、雨師、雲師三個職務來管理人間事務,或是熊在服用了桓雄給的靈藥,忍耐了三七日(即21日)後變身成為女子的故事中,一樣也出現了「3」這個數字。
中國人則偏愛「8」這個幸運數字,因為「8」的發音與賺錢發財的「發」字相近。光從北京奧運會的開幕時間特別選在2008年8月8日上午8點,就不難看出中國人有多喜歡「8」這個數字。在中國只要有8的車牌號碼,在拍賣時往往可以喊價到上千萬。日本人則喜愛「7」和「8」這兩個數字,喜歡「7」的理由跟韓國一樣,取幸運數字7(Lucky 7)的涵義;喜歡「8」是因為日本人覺得漢字「八」的字形看起來有種漸漸繁盛的感覺。
三個國家討厭的數字雖然多少有些不同,不過由於「4」發音近似死亡的「死」,因此是三個國家共同討厭的數字。日本人也不喜歡「9」,因為日文的「9」發音為「く(Ku)」,而以這個字母開頭的單字大多沒有什麼好的涵義,像是「くろう(辛苦)」、「くそ(糞,大便)」、「くらい(黑暗)」、「くだらない(沒用的)」、「くたびれる(精疲力竭的)」。此外,據說日本人不喜歡梳子,也僅是因為梳子(くし)發音同樣是以「く」開頭,因此如果在路上掉了一把梳子,不管這把梳子有多新,日本人都不會撿拾。
在韓國由於梳子(빗)與債(빚)的發音近似,因此對某些人而言,也相當忌諱在路邊撿梳子回家,因為就等於欠下債務的意思。至於中國人據說較討厭「3」和「7」這兩個數字,「3」是由於與離散的「散」字發音接近,而「7」是因為與生氣的「氣」字雷同,所以不受中國人喜愛。這點倒是與喜歡「3」與「7」的韓國人形成有趣的對比。
학원(學院)不是大學
韓國的學院(학원)主要是指補習班,在日本是私立大學,在中國則是專科大學。
在韓國,「학원(學院)」通常指未到具備學校資格的私立教育機構,也就是學生們放學後常常去報到的補習班,如「대입학원(升大學補習班)」、「영어학원(英語補習班)」、「무용학원(舞蹈教室)」、「요리학원(烹飪教室)」及「자동차운전면허학원(汽車駕訓班)」等等。
不過「學院」也並不單指這一類的私人教育機構。廣義來說,「學院」這個名詞在使用上其實與「學校」相當類似,所以韓文的「校園舞弊」,就可以寫成「학원비리」或是「학교비리」;「學校自由化」也可以寫做「학원자유화」或是「학교자유화」。像這樣「學院」與「學校」意義相近的情形,在韓國、中國、日本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但是細分起來,韓、中、日三國對於「學院」這個名詞還是有著各自獨特的用法。在日本,「學院」主要是用在私立大學的校名,比如「青山學院大學」或是「明治學院大學」。
中國的「學院」主要指的是專科大學(一般綜合性大學則僅以「大學」通稱),像是「音樂學院」,通常就是以音樂相關系所為主的專科大學。由於現在也有一些混合了多種學系的專科大學,所以中國的「音樂學院」大概就接近於日本或韓國的「音樂學部(院)」。
現在韓國的「學院」通常指的是那些沒有達到學校設立標準的私設教育機構,相當於日本的「教(きょう)習(しゅう)所(しょ)」或是「塾(じゅく)」,所以韓國的學生放學後去「學院」,日本的學生則是去「教習所」。
相關書摘 ▶韓國人也不知道的韓語知識:掛電話時為何要說「您請回去」?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我不是妖精(요정)還真對不起呢!:95個連韓國人也不知道的韓語知識》,眾文圖書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裵相復、吳京順
譯者:蕭素菁、熊懿樺
繪者:李殊瑛
為什麼韓國人掛電話要說「您請回去」?
拜金女和「大醬」之間有什麼關係?
「妖精」到底能不能拿來讚美人?
外語之所以有趣,是因為語言背後的文化背景。有因為時事發展出的新語言,也有因外來語大舉入侵而改變的說話習慣,甚至還有母語人士才可能得到的「語言癌」。如果你認為韓國人都了解韓語且使用正確的話,可就大錯特錯了!
本書作者於1987年進入韓國中央日報擔任實習記者,現已為中央日報語文研究所部長,長期在中央日報連載專欄,就是要教大家如何用簡單又有趣的方式了解韓語與寫作。本書即是作者集結了那些有趣、發人深省,甚至能堂而皇之糾正韓國人的韓語知識。
曾榮獲韓國文化部守護韓語勳章、韓國語文賞大賞,甚至著作被譽為「現代寫作理論聖經」的作者裵相復,嚴選95個韓語的例子,告訴大家這些韓語的發展與來歷。現代韓語的變化有些可能已經歪到讓當初創制韓文的世宗大王也難以諒解;有些擁抱了時代的影響而形成了韓語特有的現象;有些就像我們使用中文一樣,因長久以來寫錯字、用錯詞而致積非成是。如果你不懂韓語,可以利用這本書了解韓國與中國、日本有點像又不太像的語言文化思維;如果你正在學韓語,或對韓語有興趣,這本書剛好可以告訴你「連韓國人也不知道的韓語!」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