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於世有何意義——評村上春樹《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睡》是一部值得所有人細味的作品。
我在書店亂逛時偶然遇見這部名為《睡》的短篇小說 (只有不到70頁的內文)。我素來不熟識村上春樹的作品,卻在翻讀了數頁的情況下就帶走了它。箇中原因大概是這作品強烈地散發出失眠和存在課題的氣息。我作為一個剛修讀完存在主義,並且長期陷於失眠的人,此作非讀不可。事實上《睡》是一部值得所有人細味的作品。
村上春樹在《睡》要探討的是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存活於世有何意義?《睡》以第一身角度記錄一位已婚家庭主婦的日常生活片段,以及她至今已經十七天沒有入睡的經歷。或許我們可以把《睡》視作一個思想實驗,或作者挑戰我們反思存活意義的試驗作品。《睡》的主角連續十七天而身心絲毫無損的體驗故然不合常理,但我們同時無法完全否定整部作品或許只是該女子的一個夢。然而,作者要突出存在意義的用心卻頗為明確,例如,作者主動提及「杜斯妥也夫斯基」(頁70)和「存在基礎」(頁65)等原素。
首先要點出不論失眠或存在意義,也是個人的問題。女子提到「即使去醫院,問題也無法解決......這是我必須獨自處理的」(頁5、11)。不論你希望自己不再失眠或是找到存在意義,兩者也是你個人的問題,完全無法假手於人。你可以向朋友家人分享你的情緒或想法,他們或許順利為你提供某個方向作為出路,令你暫時得到安慰,但能否再次入睡或實在地找到確切的存活意義,只有你自己知道,亦只能靠自己得到。
此外,失眠和迷失存活方向的情況也是源於不明所以的焦慮突襲所致。女子不斷強調「不知道/無法解釋」的東西在困擾自己(頁9、19、52)。這說法其實一點也不難理解,甚至貼近我們的經驗。大眾普遍的說法強調失眠是基於某種事情放不下或是生活壓力太大所致,這是沒有錯。香港人工時長,學生學業壓力大,不難發現大部分人也是處於情緒失控的邊緣。然而,我們或許也體會這並非事實的全部。是的,我的工作環境、人事角力、無上限工時也為我帶來無比壓力,但為什麼我放假仍偶有失眠或忐忑不安?一連五天假期,我人在旅途,本應了無牽掛地吃喝玩樂,為何失眠和忐忑?《睡》的女子丈夫是牙醫,兒子健康生活,生活穩定,為何總是不安?然而我們人生在世,或遲或早,總會遇過不明所以的焦慮。
存在哲學家齊克果 (Søren Kierkegaard)畢生對此課題有深入探討。這種憂慮不安與恐懼不同,恐懼是短期害怕於某個特定的對象,但前者的憂慮是長期陷入不明所以的狀態中。這種情況一點也不陌生,特別是屢歷人生轉折的青年期,二十至三十歲盡歷大專、工作、拍拖結婚、甚至生兒養女,或是中年危機的人,工作拚過十餘年,有幸福家庭,生活本無憂。前者花樣年華,後者苦盡甘來,為何也會憂慮呢?
他們失去了存活意義的焦點,以卡謬 (Albert Camus)的說法就是,他們從來沒有面對過存在問題,一直也在逃避。「這就是我的生活......每天差不多都是重複同樣的事情。」(頁22)《睡》的女子每天就是應付機械式的事務,打掃、洗衣、做飯......她在第一夜睡不著後仍然自覺到「我已為人妻,為人母,有責任在」(頁40),所以沒有繼續喝下第二杯酒。這不就是我們的寫照嗎?每日早起、擠車、交際、下班、看facebook、睡覺、再早起......但有人反駁在私人時間有嘗試活出自己的人生目標,例如多運動、旅行、約會朋友見面、甚至照顧兒女。
但卡謬認為這些事仍然沒有令人直接回應自己的存在意義問題。不但表面千篇一律的乏味生活循環令我們逃避回應,甚至一些公認為有意義的事,比如多運動、旅遊散心、初為父母也是在逃避。當世界默然運行,社會迅速轉變,你必須反思自己的存活價值、人生定向。面對存活意義的挑戰時,只有自己才能夠回答,不以別人的意見為標準,以個人的深思後作出決定,並以行動轉變過往走錯的路。《睡》的女子睡不著日子久了,她已經開始看書更多,酒亦喝更多。作為人母的她本應自覺這些行為不恰當,但她卻自得其樂。當她由不明所以的憂慮中,轉化她發現丈夫給她的安全感已漸漸流走(頁75),令她必須正面面對自己存活的意義何在。
或許她不是有意識地重估自己的生活意義,而只是基於偶發睡不著中無法言說的情緒,得到一個契機找回「年少未婚時的開心感覺」,自決地放下某些責任,尋找真正的自我。否則很難理解她說出「不太愛自己孩子/不願當母親」的那段說話(頁80)。若然不以道德角度看,對於她的存活意義而言,我們不能否認這是一個更有意義的生活方式。你必須成為一個主宰自己生命決定的個人,誠實面對自己的反省,從而作出取捨及抉擇。這個意義下,吃喝玩樂也不一定淪為膚淺事,反之,所謂人生大事也不一定於你有任何意義。
作者在後記交代了自己當年寫成此作品的背景狀況。或許作者能夠寫成《睡》,也是對自己當時面對存在意義問題的某種釋放。面對這樣的年代,我們被迫沉浸於嘩眾取寵的氛圍,強調笑臉、玩樂,卻又感受到大家背後的憂慮不安。這個迅速的氛圍仿彿容不下我們的負面情緒,這些人性最底層的情感需要仿彿無人過問。也許大家也累了,大家需要大量娛樂的事情舒減壓力,但是適得其反又有何意義?最終你仍然需要自問「我存活於世有何意義」。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王陽翎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