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影山裕樹:日本地方刊物與「地方創生」的關係是什麼?

專訪影山裕樹:日本地方刊物與「地方創生」的關係是什麼?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游家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地方刊物的功能與價值是什麼、有哪些新型態的嘗試?而遠離媒體資源中心的地方刊物,該如何生存?地方刊物與「地方創生」的關係又是什麼?在《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作者專訪與書籍中,影山裕樹提出了他的深刻觀察。

能邊泡溫泉邊讀的當地限定小說、由地方媽媽們發行並振興在地的手工刊物、一人包辦出版20年的免費銀髮報紙、另類照顧機構發行的爆笑雜誌、持續10年的公部門質感刊物⋯⋯《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一書蒐羅了15個散落在日本各地的獨特刊物,並充分展現地方刊物的多元潛力。

但在這個實體出版迅速衰微、數位化閱讀崛起的時代,紙本刊物該如何存活下來?地方刊物的價值又是什麼?


本書作者影山裕樹從小在東京長大、讀書、工作,怎麼會對「地方」刊物的故事感興趣呢?從《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中,我們能略見一些端倪。在全書平實的語調下,有幾頁筆鋒一轉,字裡行間散發著淡淡的「火藥味」:

「東京媒體扮演的角色」(P61、62)

出版業的蕭條情形比以前更加惡化,創辦新媒體不只是在地方舉步維艱,就連在東京也是狀況嚴峻。但這真的只是因為年輕人都不讀書或經濟不景氣的緣故嗎?

⋯⋯1980年代,文案寫手將都市生活者的日常化為品牌,創造出所有商品都在東京聚集的幻想,而「雜誌」就是介紹這股熱潮的媒體。在進入90年代之後也依然持續這股趨勢,文化雜誌、流行雜誌接連不斷地誕生。

地方的大型書店與便利商店擺出這些雜誌,吸引嚮往東京的人取來閱讀,更是助長了城鄉之間的不均衡。中央媒體報導的都市風景令人眼花撩亂,對此懷著憧憬的年輕人,便看不見自己故鄉的土地魅力,加快速度地往都市流動。

東京中心的媒體,是建立在排除與選擇之上。換句話說,這些媒體透過強調差異、告訴讀者「XX比XX更好」,好將資訊突顯出來,成為可以換算成金錢的「價值」,並驅動人們的欲望。這類資訊不斷累積,「東京比你住的城市更好」的訊息就在暗地裡膨脹。

厭倦了「東京獨大」所造成的資訊與價值單一化,加上311大地震後的「移居地方」、「地方再發現」熱潮,以及出版業沒落等背景因素下,原本任職於東京出版社的影山裕樹決定出走。但當他開始造訪「地方」(指首都圈、中京圈、關西圈以外),想找尋當地特有的刊物時,卻發現商店與圖書館顯眼處所陳列的雜誌,幾乎跟都市沒有差別。

為了扭轉城鄉的資訊不對等,並讓地方上的多元聲音被聽見,影山裕樹花了一年深入調查日本各地的獨特刊物,寫出《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

影山裕樹日前來台做新書發表,並接受關鍵評論網的專訪。從書中案例、專訪內容與新書發表會中,我們能夠對以下問題有進一步的思考:

  1. 地方刊物的功能與價值是什麼?
  2. 日本地方刊物有哪些新型態的嘗試?
  3. 公部門出版的刊物,如何避免停擺與呆板?
  4. 遠離媒體資源中心的地方刊物,該如何生存?
  5. 日本地方刊物與「地方創生」的關係是什麼?
影山_翻雜誌_(1)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游家權
在訪問開始前,筆者帶了幾本台灣的地方刊物給影山裕樹翻看,包括新竹的《貢丸湯》和《風起》、苑裡的《掀海風》、《雞籠霧雨》、《南方澳誌》、《實況中壢》等。

地方刊物該如何生存?一人出版、會員訂閱制、結合其他業種

影山裕樹認為,雖然出版業逐漸衰微,但在各式技術的進步下,出版的成本與門檻皆下降不少,因此讓地方刊物得以普及。但是扎根於非都市地區的地方刊物,在讀者、廣告和出版資源都相對較少的狀況下,出版者還是得面對嚴峻的生存問題。

台灣其實也有許多不錯的地方刊物,但不少刊物均支撐不久便陸續停刊。而在《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中,卻有好幾份刊物存活超過十年,他們能夠長期營運的秘訣是什麼呢?

  • 如何抓住讀者的心?一人包辦出版,持續發行20年的免費月刊──《宮城銀髮交流網》(仙台市)

曾為刊物編輯的千葉雅俊在母親病倒後發現:「身邊有許多給年輕人看的媒體,卻沒有老人看的媒體」,跟老人很合拍的他便決定離職,專做出版。

這份免費報紙的營收是靠廣告,為了節省成本,千葉雅俊的工作室就在家中,出版事務更全由他個人處理,廣告、內容和發行點也都經過他的琢磨慎選。而《宮城銀髮交流網》之所以能夠屹立不搖,最主要還是因為千葉雅俊抓住了老年讀者的表現欲和分享欲。

像讀者們競相投搞的「銀髮川柳」專欄(類似打油詩、俳句),便是個能夠發揮創意和幽默的低門檻空間;同樣熱門的「讀者問卷結果」專欄,也讓讀者能藉由有趣且切身的日常問答,分享自己的老年生活。而這本高互動的刊物,更建立起了老年讀者的線下社群,一些長者便時常相約去唱卡拉OK或泡溫泉。

值得一提的是,影山裕樹曾問千葉雅俊為何不把這個一人包辦採訪、編輯、設計、排版、行銷和派送的月刊,改成三個月一刊,反而要把自己搞得那麼累?千葉雅俊回,因為怕有些老年人等不到「川柳」的發表就去世了。或許正是這顆細膩的同理之心,讓《宮城銀髮交流網》能夠長期獲得讀者們的青睞。

宮城銀髮交流網1_(1)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游家權
《宮城銀髮交流網》和它的招牌「川柳專欄」。因為投稿絡繹不絕,川柳的版面不斷擴大,連報紙內頁都有。
  • 以會員制、附贈食材和體驗活動,重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連結──《東北食通信》(岩手縣)

許多刊物只仰賴出版或廣告來維持生計,但影山裕樹認為,這些方法在未來恐怕不太管用。如果要讓一個刊物能夠長久經營下去,最重要的是要擁有自己的會員。其中,在日本和台灣都有姐妹誌的《食通信》便是值得借鏡的例子。

311大地震時發生了核災,不少消費者擔心日本東北的海產有受到汙染之虞,導致當地的一級產業受到重創。原本是岩手縣議員的高橋博之,在災後離開議會,投入復興工作,並與幾位夥伴共創了《東北食通信》,希望打破以東京為中心的食材流通網絡,讓各地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能重新建立連結。

《東北食通信》總編輯高橋博之認為,食物議題中最大的問題是「消費者看不到生產者的臉」,所以消費者容易對生產現場漠不關心。因此,《食通信》除了有生產者專訪外,買雜誌還會附贈當期介紹的食材,並推出生產現場的體驗活動。

此外,《食通信》在評估刊物的影響力時,不是看發行量,而是分析社群中的「人情濃度」。他們也採取有會員人數上限的訂閱制,以確保生產者與讀者/消費者的互動品質(例如在臉書社團的交流)。

當讀者與生產者產生了連結之後,就不再會覺得生產者是與自己無關的陌生人。高橋博之在《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中便提到幾個深刻的故事:「過去生活在都會的消費者,遇到颱風的時候只會看交通資訊,但《食通信》的讀者就會調查三陸的浪高。他們真的擔心東松島漁民的漁筏能不能撐過颱風,還傳了訊息過來。」還有幾次,當預計要附贈的食材因為漁獲欠佳而延遲交貨時,讀者們不會因為已經付了錢而大肆抱怨,反而會到臉書社團給生產者鼓勵。

東北食通信
Photo Credit: 《東北食通信》
《食通信》既是物流、平面媒體、社群事業,也是一個廣納各地姐妹誌的聯盟。

突破刻板印象的地方刊物:結合地方特色吸引讀者實地造訪

  • 店家x刊物x特產──「真鶴出版」(神奈川縣)

影山裕樹觀察到,地方媒體跟其他業種結合是新趨勢,也能夠增加生存率。他以結合旅店經營的「真鶴出版」為例,真鶴出版的刊物是用當地特產魚乾來做視覺呈現,而買刊物也可以拿到魚乾兌換券,藉此吸引讀者到當地取貨和觀光,並住上一晚。

  • 書本如何結合當地產業?新型態的地方刊物──《城崎審判》(兵庫縣)

「小說之神」志賀直哉曾到城崎溫泉療養,並寫下《在城崎》。2013年時,為了紀念志賀直哉造訪此地一百周年,幾位溫泉小老闆委託知名小說家萬城目學來當地短居和創作,最後推出以毛巾為書衣、防水紙印刷的《城崎審判》。而這本書只能在城崎溫泉才買得到。

  • 擺脫既定印象的公部門刊物──《在雲端上》(福岡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