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場要勇氣:Sony電影《毒魔》半爛不爛,看你拿什麼來比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電影《毒魔》(Venom》被指美國一致劣評,作者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其一,之前漫威系列屢創佳績,珠玉在前;其二,觀眾對題材頗有期望,結果期望愈大,失望愈大。至於其他故事細節,作者比較不同角度加以分享。
值得注意的劇情不多,無需擔心「劇透」

失落感往往是相對應的,所謂「期望愈大,失望愈大」,數個月以來,電影《毒魔》(Venom)原叫人引頸翹望,殊不知除了畫面合格之外,各方面慘不忍睹,尤其,對「有要求」的觀眾來說。
這次,Sony Pictures野心大要另立漫威旗幟,卻淪為「文西式攞你命三千」(周星馳電影《凌凌漆》橋段)。
劇本集合的素材頗多,改編故事源起帶有《外星生命》(Life)的影子,借用一次太空任務發現奇異生物,太空船發生意外墜落地球,生物體設法與人類共生;而作戰打鬥情景有《寄生獸》的味道,兩獸惡鬥時,共生細胞可變出各式武器應戰,不同背景的生物實力稍有差異;當然,電影實際背景繼承了漫威《蜘蛛俠》的脈絡,只是被改編得血肉模糊。
說到底,電影究竟是改編或忠於原著,從來都不是問題所在;不管是黑貓白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是否好戲亦復如是。令人無奈的是,相對其他漫威作品,《毒魔》團隊在鋪排、刻劃角色形象顯得相當低手,看來沒有多花心思雕琢。即使故事框架單調,其實大可聚焦在人物性格,或埋下伏線至中段才揭開活人實驗計畫,可惜這些基本功夫並沒有用上,全戲毫無鋪排技巧可言,初段情節跳躍之快更是誇張,像谷阿莫「瞬間快閃」式說戲。
編劇起初的心意是這樣的,透過一些畫面對白,細說一位科技企業家心術不正,非常擅於包裝形象,塑造自己是理想主義者、拯救萬民於水深火熱的偉人,成功騙盡身邊助手、傳媒乃至小孩,表面上熱情投入研發新科技貢獻世界,內心朝思暮想,密謀讓少數精英與外星生物「共生演化」,小圈子離棄殘破的地球到外星殖民過新生活,不惜以殘忍的活人實驗達成企圖。過程之中,好不容易才惹起一位實研助手懷疑,對計畫感到不安,決定私下背叛造反,又好不容易得到叛逆記者(男主角)協助,想辦法借報導叫世人看清他的真面目。
結果變成怎樣?電影起首進展「神速」,瞬間有太空船墜落在馬來西亞,瞬間拉回總部用三言兩語解䆁來龍去脈,瞬間揭示外星生物侵蝕人體意識非常可怕,期間,科企巨頭的言行舉止毫不掩飾,一聲令下直接找活人試驗外星生物,其變態企業內幾乎人所共知。
觀眾看的時候,必然感覺那些陰謀都變成了陽謀,沒需要推考和等待都知道搞甚麼,猶如向三歲小童講故事般:將會有怪獸襲地球啊,變態老大好恐怖啊!
接著,鏡頭再瞬間回到男主角艾迪.布洛克(Eddie Brock)的日常記者生活,用10至10多分鐘,瞬間交代Eddie由當紅記者只因一次訪問壞了大事,剎那間被老闆革職、被女友拋棄,悲憤潛入科企內揭發活人實驗的醜聞,最終被外星生物「上身」。畫面與故事「飛躍」推進之快,難以令觀眾投入其中。
相比其他作品,究竟《毒魔》失去了那些鋪排?

假如各位跟筆者一樣特別喜歡《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應該記起編導很用心在描繪角色本身的職業,以及他們的性格和處事方式,兩部作品均耗上不少篇幅展示角色感情,前者述說奇才腦科手術醫生交通意外後,廢了雙手悲憤沉痛;後者交代體質孱弱的愛國志士,排除萬難也要從軍打仗,歷盡滄桑,受盡冷言冷語;不但述事細膩,兩部電影的場景毫不馬虎,頗有氣氛。
相比之下,《毒魔》簡直是反面教材,所有值得細味的情感都匆匆帶過,老總不似老總,女友不似女友,打擊不似打擊,消沉不似消沉,恐怖不似恐怖⋯⋯甚至連外星生物也不似外星生物。
為何這樣說?意思不是指外星生物那「粘土」的外型有何不妥,而是說主角Eddie跟它共生之後,毒魔跳出來與Eddie對話,內容有點不倫不類,毒魔竟然分享自己還在家鄉(星球)的時候,也像Eddie般是遭同伴排斥的失敗者,所以遇上他時,直覺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體質亦相當適合,注定他們會走在一起生存。甚麼?失敗者?成功者?在未附上人類身體之前,那外星生物不過是堆粘土狀的細胞群,難道在原來的星球有類似人類文化的階級鬥爭?接著,毒魔又指跟Eddie融合共生之後便能「知道一切」,因為掌握了他的記憶,但是,當Eddie女友Anne致電給他時,毒魔看到那名字,又竟然追問這位Anne是誰,如果連Anne是誰都不知道,那之前說掌握了他所有記憶,知道一切又從何說起?
《寄生獸》開局雖然扼要,描繪外星生物卻夠心思

說到這裏,假如我們仍未忘記《寄生獸》的故事脈絡,可得到一些對照位。男主角泉新一跟寄生獸共生之後,寄生獸對人類文化相當陌生,不會因為共生憑對方記憶就知道一切(天才的記憶亦不可能知道一切),寄生獸是透過電腦、閱讀進行資訊演算,概括掌握那些抽象概念,但依然對人類社會各種情慾、心態充滿好奇,所以才有非常多寄生獸與新一的搞笑對白,譬如,知道他看見心儀對象陽具會勃起,便想研究一下,又經常詢問新一,為何他會做許多違反生存效益、計算利害的行為,自己作為外星生物一時無法理解,有時會分享不同生物體的差異,此外,他們互相嘈吵的情節令人哭笑不得。
相比之下,毒魔與Eddie的對話只有小部分幽默,大部分均是頭腦簡單的打情罵俏,亦會因為Eddie稱他作寄生蟲而發脾氣,對於人類文化的階級和褒貶感到介意。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