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一官半職的廚師,船上人人尊敬有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始終不明白,賺錢的漁會,怎麼會沒有經費來多蓋幾間淋浴間?漁工要是臺灣人,待遇會不會有所不同?我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
作者:李阿明
洗澡
洗澡,對漁工來說是一件相當不便的事。
偌大漁港只有大小兩間洗澡間,所以當漁工揮汗如雨工作了一天,黃昏時刻,常可見漁工大排長龍等著進澡間洗去一身的魚腥。同時,大小澡間分別位在漁港的兩端,不管船停靠哪裡,想洗個澡都要先走上一段距離。
漁船繫在補給碼頭時,外籍漁工會違法偷接淡水上甲板,大沖特沖地洗個痛快。岸邊加水栓都架有帶鎖的鐵框,白天會解鎖打開供漁船補給淡水,補完水後再上鎖。外籍漁工就是有本事偷偷打開,大水嘩啦啦無限供應,反正水費便宜,船公司也不會計較。
夏天來場傾盆大雨時,外籍漁工更是直接在船上接艙房流下的水解決,省去淋雨走大老遠的路排隊,洗完了再淋著雨走回來。
豪邁的漁工,拿飲用的瓶裝水刷牙漱洗,惹來船公司臭訐六譙。
懶得排長龍等待的,到廁所裡用水桶接小便斗的水洗滌,反正都是水。所謂的水桶,大都是油漆桶用完後穿條粗鐵絲當把手,就是一個現成的自製水桶,洗澡洗衣全靠它。外籍漁工是不會花錢去買「真正」的水桶。有的甚至跑去加油站廁所洗澡而引起民怨,更讓加油站在營業完後就把廁所鎖起來,搞死我這還學不會蹲在船舷拉屎的歐吉桑,大半夜狂奔一公里外的便利商店解決。
始終不明白,賺錢的漁會,怎麼會沒有經費來多蓋幾間淋浴間?
漁工要是臺灣人,待遇會不會有所不同?我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
電
魷魚船在卸完漁獲後,主副機就會停止運轉,到了晚上通常是無水無電,白天才靠吊上甲板的發電機供電給臺灣技師修繕用。現場的會規定發電機開關時間,常要爸爸桑代為監控。
我的態度是陽奉陰違。
現場的或船公司的人,有時入夜後會微服出巡,看到全船通亮,訐譙聲就來了,首當其衝的自然是顧船的,其次是掌控發電機鑰匙的外籍漁工車間代理人。貓捉老鼠永遠存在,我是外籍漁工眼中的Saigo(最棒)爸爸桑(註),偷開電這部分我都視而不見。下工後開個小燈、小音響聽聽音樂,尤其手機時間於外籍漁工彌足珍貴,和故鄉的親朋好友敘敘感情兼打發無聊時間,就全靠發電機的電源充電。
註釋:「顧船的」多是由6、70歲的台灣老人擔任,並身兼外籍漁工保母,所以外籍漁工都叫他「爸爸桑」。
不明白營收上億的船公司,省這區區一晚幾百元的發電機柴油錢有何意義?對一群甘苦郎,就不能多點體諒?
有的船不給接電的理由,是怕漁工烹煮食物造成跳電,甚或造成火災。另種說法是,不供電的船漁工會全跑來,增加管理上的風險。我常出面到隔壁船代為說項,拜託給我這艘船接接電,承諾會盯著船員不用大功率電器,注意用電安全。
船並停離岸邊較遠時,大家都會有默契地不開大燈,艙房小燈岸邊不容易發現,現場的也不會那麼勤勞地越過數艘船舷登船檢查。大家都是在討生活,即使薪資有別角色有異,彼此互相交代得過去即可。


開伙
位階不高、無一官半職的廚師,船上人人尊而敬之,算是特例。船長、大俥、大副絕對想吃好,正餐外也要開小伙,三更半夜更要吃宵夜。煮,當然要煮,如何煮,美不美味,就看你跟廚師的互動關係。
有艘運搬船,廚師是菲律賓人,雖沒有小金庫但擁有小食庫,常常開起同鄉會。
運搬船類似海上大貨車,本身不進行捕魚作業,而是到漁場將作業船隻的漁獲轉載至指定港口,原作業船隻則繼續在魚場撈捕。同樣是船員,他們算是比較幸運的一群,至少不用通宵達旦犧牲睡眠地工作。運搬船船型最大,船上二十四小時不斷電,空調隨時開著,幹部房還有獨立冷氣。
這艘運搬船公司算大方,福利捨得給,天天廚房都開伙,也會給現金讓廚師買食材,不用吃千篇一律的便當。特殊節日還會加菜,廚師會邀集各船的菲律賓漁工,就在這艘船上開起了同鄉會,我船上的菲籍船員也曾到這艘運搬船上過節。類似情況很常見,同國族都會到各船串船子,特別是有電的船,但絕不會夾雜非同國籍的「外籍」漁工。廚師的資源最多,除了擁有一座小食庫,也有外快門路,會拿船上的魚和早市交換各式食材,回程時就在幹部門口掛袋早餐,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幹部也不好打槍三餐食物不佳。
這船靠岸期間,我和阿壽常被船上的大陸籍大俥熱情邀請到幹部小餐廳吃晚餐。不是我們人緣特別好,而是我們懂得「禮數」,會隨手帶點啤酒或威士忌,投其所好。他一個人一餐可以幹掉一瓶黑牌威士忌,又會挑好酒喝。因為飯菜是公司的,大陸籍大俥請客並沒花到錢,所以他手上有私魚時,也會回饋一些給我們。我跟阿壽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跟著他「挖魚」。我跟阿壽都是獨居,吃不了多少這些大型漁或整箱的冷凍魚,所以拿到手後也是馬上轉手送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漁船靠港卸完魚後,冷凍艙都要清洗,「剩」下的魚也都要馬上處理。若來不及販售,就只能任魚解凍發臭,最後丟入海中。所以,也會有漁工拿著半解凍的魚四處賤售,內行人都趁機用超低價購買。漁工也會把剩魚送給熟識的爸爸桑,早期自認清高、認為不該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的我,常拒漁工於千里之外,搞得外籍漁工也莫名其妙。
有往有返是人之常情,在漁港更是常態,最常見就是施受雙方在酒攤上互相請來請去。當然,也存在永遠只拿不回饋,甚至需索無度之輩。在「不得不失」大原則下還是得敷衍應付,遇到這類人盡量閃遠點就是。

加菜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