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珊瑚礁全面消失、北極夏季無冰成常態:聯合國氣候報告揭「0.5度」升溫帶來的全球浩劫

珊瑚礁全面消失、北極夏季無冰成常態:聯合國氣候報告揭「0.5度」升溫帶來的全球浩劫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聯合國氣候委員會(IPCC)在一份由90多位科學家、匯集了上千份氣候研究報告中指出,全球氣溫恐怕在2040年,提早達標到科學家認定的天花板。

全球氣溫持續上升,與19世紀中期相比已升溫超過攝氏1度,聯合國今(8)日再發布報告,指出如不採取更積極的作為,世界在不到25年的時間裡,將超過最嚴格的氣候目標,全球升溫將突破1.5度。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今日在韓國仁川發布了《IPCC全球升溫1.5ºC特別報告》,這份報告集結了來自40國、91位專家共同協作,根據6000份報告提供了重要的科學發現,而報告內容預計將成為12月在波蘭登場的氣候變遷大會(COP24)的談判依據。

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1通過了舉世聞名的《巴黎氣候協定》,要求各國政府自訂溫室氣體減量承諾,力求在這個世紀結束前,把全球溫度控制在比前工業時期前高1.5度到2度之間。不過根據IPCC最新的報告,這樣的抑制標準遠遠不夠,因為依照目前每10年增加0.2度的地球暖化速度,可能在2030年到2052年之間,全球會再升溫0.5度,溫度的絕對數字比前工業時期再多出1.5度。

0.5度的差別:珊瑚礁全面滅絕、千萬人失去家園

IPCC指出,自工業時代開始,人類活動已導致全球氣溫上升約攝氏1度(2006 - 2015這10年間,地球表面均溫比1850 - 1900年間的均溫高出約0.87度)。全球升溫影響遍及動物、人類與自然圈,也可見海平面上升、海濱消失的明顯變化。

暖化帶來的衝擊,包括了極端氣候、豪雨、乾旱,別以為氣溫上升相差0.5度聽起來沒什麼大不了,IPCC分析了升溫1.5度和2度的影響,兩者的差別其實十分巨大:

  • 極端高溫:全球升溫1.5度,中緯度地區的極端高溫將再增加3度(也就是說原本40度的高溫將增加到43度);全球升溫2度,中緯度地區的極端高溫可上升高達4度,預計多數陸地區域的熱天數會增加。
  • 大量降雨:全球升溫2度,將提升全球洪水危害的風險,特別是東亞地區、北美東部、以及北半球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熱帶氣旋相關的強降雨量預估會比升溫1.5度多,將有大量降雨的風險。
  • 北極海的夏月無冰:全球升溫1.5度,北極海每世紀約出現1次無冰狀態;升溫2度,極可能每10年至少會出現1次無冰狀態。
  • 珊瑚礁滅絕:全球升溫1.5度,珊瑚礁將減少70-90%;升溫2度,珊瑚礁將消失殆盡(>99%)。
  • 海平面上升:全球升溫1.5度,相較2度將減緩海平面上升10公分(cm),將使1000萬人避免因氣候變化失去家園。
  • 水資源匱乏:全球升溫1.5度,全球將有1億多人有用水危機;上升2度,將會達到近2億人的缺水危機。
  • 生物多樣性:1.5度的升溫,對物種衝擊比較小,影響小麥,稻米或其他穀物的農產收穫衝擊也較小。就研究涵蓋的10萬5000個物種而言,預估全球升溫1.5度,6%的昆蟲、8%的植物和4%的脊椎動物會失去一半因氣候而定的地理分布範圍;升溫2度的情況下,則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失去棲息地。

IPCC警告,如果不現在行動、大幅減少碳排,將很難控制在1.5度升溫以內。「這份報告不是說我們有選項X『或』Z,我們只有選項X『和』Z,沒有可以選擇的餘地,我們只能『通通採取』」。

「不會想住在升溫2度的世界」:全球拚2050年「碳中和」

國際非營利組織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指出,從2015年巴黎協定之後,大家就在等待這份報告,這份報告至關重要,為的是要讓全球決策者注意到這件事情的急迫性。接下來12月在波蘭的COP24會議,將討論如何達成報告建議的目標,特別是在交通領域,如果要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意味著2030年前必須禁止汽車使用內燃引擎。

歐洲各國禁售柴油車時程:

  • 2025 年禁售燃油汽車:挪威、荷蘭
  • 2030 年禁售燃油汽車:德國、印度
  • 2040 年禁售燃油汽車:法國、英國、台灣

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珍妮佛.摩根(Jennifer Morgan)也表示,這份報告對決策者、企業、甚至是全球的人來說都非常重要。她指出,現在只升溫1度,已經可以明顯感受全球增加的颶風、颱風、乾旱和其他天災,人們「不會想要住在升溫2度的世界」,所以要往1.5度努力,政府機關要停止使用燃煤電力、改用再生能源;也要注意自己的退休基金,不要投資在煤炭相關產業。她也提到,她感覺在亞洲「事情發展很快」,抑制升溫這件事必須要快,亞洲在這裡的角色可說是至關重要。

不過,如果要讓全球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將需要在能源、工業、建築、交通等方面,進行快速而深遠的轉型,特別要大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IPCC的報告指出,要維持全球升溫1.5度,必須在2050年以前達到二氧化碳的淨零排放;如果是如果是升溫2度以內的目標,則是約在2075年達到(編按:淨零排放不等於無排放,而是只透過排放多少碳、就做少抵銷措施來達到「碳中和」,使總釋放碳量為零)。

韓國政府談判代表Dong-Woon Noh表示,比起2度的升溫目標,要達到1.5度,電力的「去碳化」是最重要的,再生能源的占比需要再提高,而耗能的工業、運輸、商業等領域,也應使用電力,取代化石燃料做為能源。

聯合國 IPCC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Abby Huang攝

氣候變遷,對於台灣的影響有哪些?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楊乾表示,台灣位於中緯度的東亞區域,氣溫相較全球其他區域更容易上升。根據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平台計畫(TCCIP),過去100年(1900-2012),台灣都會區均溫增加1.3度,四季明顯改變,夏季增加了27.8天,冬季則減少了29.7天。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陳泰然名譽教授表示,台灣比全球升溫得更快,從氣候變化可以看得出來,台灣降雨也越來越呈現兩極化,「豪雨」和「無雨」日數同步增加,侵台的颱風雖然數量減少,但「強颱」的比例將會提高。根據科技部的「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針對進入台灣附近300公里範圍內的颱風數量與強度的統計,自1969年到2016年這段期間,以每16年為區段來看,平均每年強颱的數量是從1.4、1.9增加到2.4個。

陳泰然表示,IPCC這次釋出的報告,相信國際不會漠視,而台灣也同意在2050年前將減碳50%,如何來做,陳泰然說政府曾經做過承諾,不能丟著不管,「國際也會提醒我們,答應了就要做到」。

相關文章: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