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師X心理治療師的診療告白:如何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我們將35億年生命的歷史換算成一年的時間,智人的出現是在12月31日那天的晚上11點30分,而一個人的生命代表的僅只是百分之幾秒!
文:克里斯多夫・翁推(Christophe André)
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因為害怕死亡,對死亡避而不談,卻憂心忡忡;也有些人為了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而不斷提起,或是預先做好準備,安排他們自己的葬禮,選擇要播送的音樂和要擺放的裝飾品;還有些人為了確保來生而轉向宗教。但即便是教徒,仍然有許多人對於疾病─也就是走向死亡的那條路,感到焦慮與恐懼。所以人們追尋醫師,鑽牛角尖地增加放射性檢查和生物性檢查的次數,還有核磁共振成像和掃描儀,這些學術名詞以及新方法讓人感到安心。只是才剛安下心來,他們又找到了其他讓人焦慮的事,因而繼續一遍又一遍的檢驗。希臘和羅馬人說「智者不畏懼死亡。」但說易行難,重要的是得知道方法。蒙田的智言:「害怕受苦的人已經因害怕而在受苦。」當然,若不再理會這個想法,就再也不會去思考它,但這個想法依然存在於我們之中。我們越像是永恆一般地生活著,我們越知道並非如此。
多重的恐懼
這些恐懼是什麼?首先便是死亡讓我們失去生命所給予的一切,在我們周圍所看到的一切,我們所愛的人以及沒有我們依然可以繼續進展的社會。這是一種沮喪的感覺,再也不能參與在這場,我們有時候是演員,有時候又是觀眾的表演之中。當然,我們可能擁有不幸,失去新人、物質上的和社會上的困難。我們面對不幸的反應,很大程度地取決於我們心理上能夠分析、認識與接受這些困難的可能性。
別像蒙田所說的那樣:「死亡是所有我們的不行的秘訣。」在某些案例之中,這些疾病可能是心理上的,或生理上的,就像某些疾病在生命的末期所造成的痛苦,而這種痛苦可能是難以忍受的。現在,全部的醫生們都同意,如果可能的話就完全地消除它,即使是以喪失意識或是更早到來的死亡作為代價。痛苦也可能是心理上的,像是憂鬱症極為強烈的痛苦,而它也往往讓患者再也活不下去,再也不能面對這種極度的心裡痛楚,繼而選擇輕生。
用自我尊重來對抗死亡的恐懼
為了不再對死亡感到畏懼,我所能選擇的最好策略,是提升自我的尊重。於此,身為一名醫生我很常面臨這樣的形象化比喻,就好像一種脫敏作用。狄更斯在他的著作《小氣財神(Contes de Noë)》一書中,描述了年老的守財奴史古基,如何在夢中的墓地裡看見自己的墳墓而體悟到必須迷途知返。當明白自己正在糟蹋人生之後,他改變了作為,關心他人並且變得無私與慷慨。而他現在活得非常開心!如果今天發生了嚴重的意外並知道自己即將死去,首先人們會做的,是重新調整某些事物的重要性。很明顯地,我們都是後知後覺。我們必須朝著重要的部分前進,充分活在當下,別對「生活裡的刺」過分強烈反應而胡亂糟蹋人生。「生命最重要的是,別把重要性束縛在其實不重要的事上。」畢竟無論如何,在幾個月或是幾年之後,一切都不再是那麽嚴重。知易行難,尤其是最一開始。為了實現我們所認為正確且有用的,退讓是必須的,如此才能為我們帶來最深切的滿足感,這樣的精神態度必須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被採納。
托爾斯泰在《伊凡・伊里奇之死(La Mort d’Ivan Ilitch)》一書中,描寫了身受劇烈疼痛折磨的癌症病人生命的最後幾日。在一個多世紀以前,那個我們還對減輕痛苦束手無策的時代,伊凡・伊里奇特別感受到心靈上劇烈的痛苦與極度的不安。當然,他的生命是誠實且正義的,但他意識到自己貧脊的心靈生活,並且後悔著沒有領悟存在的意義。
最終,每個人都是按著自己的個性和過去而活著,也就是說是一種天賦和知識的融合,所有自從孩童時代以來的事件逐漸建構我們的生命。面對這個問題,即便是擁有能力和知識的醫師,也斷然不能夠給予特別的建議,也沒有權力強制切除這些生命的事件。他們對於生理的生活有卓越的知識,但是對於死亡的看法卻是很主觀的。存在的焦慮是人類思維中不變的現象,有些人利用這個現象,透過允諾使人類與另外一個世界進行溝通進而濫用人類的盲從,也有一些不符合現實的心理學方法甚至是滋養了焦慮的產生。反觀當前的心理學家則是利用認知的技巧來促使病患學習解決自己的困難。
學習寧靜
死亡的精神官能症並沒有辦法被無用的幻想治癒,必須透過個人的哲學或是心理工作來定義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學習寧靜。基於這種理性的反省而能有機會獲得進行這項思考時必要的心理空間,並透過思考生命所帶來的一切,有時候更適合也更有效率地得到對於死亡的真正想法,也找到讓自己不再受苦的方式。
對我來說,繼續生活下去最好的方法,是活在那些我們摯愛的回憶之中,那些在生命中相識的人們的回憶之中,我們也許能為他們帶來一點幫助或一個經驗,傳遞他們一些想法或是知識,又或者更為不凡地在文學、藝術、科學等的領域上留下足跡,當然,像是維克多・雨果、莫札特、或是法國的微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那是很罕見的例子……
如何不再害怕死亡
信徒不應該對死亡有所畏懼,他們知道自己理論上是不朽的,身體將會復活,並且以另一段人生的方式回到他們所珍視的人身邊。對於一神論的宗教來說,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在評斷每個人的性格和存在之後,回到神的國度裡的永生和幸福的一段過程。因此能夠在不忽略死亡的情況下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而更充分與健全地活著。對於東方宗教來說,身體並不重要,唯有靈魂是永恆的。我個人認為,哲學科學的態度不僅是讓人類接受死亡,更是能夠活得幸福。首要的方法便是科學精神,包含將自己置身於宇宙和地球生命的一般物質組織之中。我非常推薦你閱讀于貝爾・雷弗(Hubert Reeves)所撰寫的《星體的塵埃》(Poussières d’étoiles),一本充滿科學數據和深刻思考的著作。
無限大,無限小
當我們以星體物理學的歷史談論時,全部是巨大的。但反觀我們在隨著過去與未來而流動的時代當中,以及在我們三維空間的尺度上,有些事實似乎難以理解。若將這所有的一切放置在原子的無限小,或是宇宙的無限大的層面上來說,都不具有意義。
35億年前出現的生命只是物質組織越來越精緻的一個階段。在這漫長的歷史當中,智人的出現是非常晚期的事,我們僅能考據到15萬到20萬年前的骨骼證據,以及至多三萬五千年的活動痕跡。人類進步的過程在一開始非常緩慢,直到三、四千年前才加速進展,有了第一個文明。往後的兩到三個世紀裡,知識爆炸性的疾速增長。
我們的每一個個體都代表了這個漫長演變的非常短暫的瞬間。因此有一個眾所皆知的比較來表達生命時間的相對性:如果我們將35億年生命的歷史換算成一年的時間,智人的出現是在12月31日那天的晚上11點30分,而一個人的生命代表的僅只是百分之幾秒!
科學的智慧
對於約翰-皮埃爾・尚傑(Jean-Pierre Changeux)、艾爾札・愛德曼(Elazer R. Edelman)、斯科特・阿特蘭(Scott Atran)等人來說,精神、靈魂都是我們大腦細胞功能的產物。而對於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來說,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是個錯誤。根據這些作者的說法,我相信靈魂不滅是祖先所流傳下來的神話,與當前的所有科學數據背道而馳。一旦大腦功能消失而腦電圖趨於平緩,意識及靈魂的喪失便不可逆轉了,神話因此而被科學解釋所取代。而讓我免於死亡的焦慮與痛苦的想法,是認定死亡為生物進化的一部分,因此不可避免。我平靜地接受自然的法則。
唯物論和唯靈論習慣上被用來作為對立。道德意義、無私、內心世界的發展、同理心、超驗(註釋1)等,是唯靈論的特徵,至於唯物論的詞面含義則隨著世紀更迭而改變。部分的希臘哲人─德謨克利特(Démocrite)、伊比鳩魯(Épicure)、亞里斯多德(Aristote)等支持生命和思想的「物質」起源。而作為真正的先驅者,它們早先以某種方式預料到了所有我們目前生活的概念。相反地,柏拉圖將身體與靈魂作為對立,而一神論則採納這個立場,將靈魂的存在以及死後繼續存在的神話當作一種教條。
接著,根據法國百科全書編纂家皮埃爾・拉魯斯(Pierre Larousse)的定義,物質主義變成一種「紙醉金迷與耽於宴樂的生活」,享受成為貪婪與愛財如命的同義字。唯靈論因此成為值得讚賞且高尚的,而唯物論則是粗鄙與不光彩的。
科學與靈性
事實上,同時成為物質主義者、不可知論者,甚至是無神論者和唯靈論者是有可能的。我是一個物質主義者,因為近來年所有神經科學的成果,都清楚表示精神和靈魂都是大腦神經元活動的產物。我不相信「心物二元論」,我認為一切都是物質,並且對於所有非理性的迷信與巫術思維的爭論相當敏感。但我同時也是唯靈論者, 因為這不妨礙到我們的大腦在詩歌、音樂、藝術之前感受到一種情感,擁有美好的、精神上的以及無私的意義,並擁有心靈的生活。就像法國哲學家安德魯・孔德─斯蓬維爾(André Comte-Sponville)所陳述的那樣,無神論者也可能展露出強大的靈性。我完全同意這個觀點。除此之外,也不應該將唯物論與唯靈論二元對立。當然,我拒絕也避免庸俗的舉止,我在哲學和科學領域上因此是一個物質主義者,但同時容許我擁有人類大腦的靈性。
我們知道的是,生活就是偶有疾病和阻礙的機遇。不論是何種信徒,不可知論者或是無神論者,重要的是我們所選擇的生活。如果我們是無私與願意幫助他人的,並能理解與救助他人的痛苦,那麼生活將是完整的。我認為我能夠活得更長一些,如果我的回憶和足跡依然存在於某些人的靈魂當中。我們永遠都應該耕耘生活的快樂,感謝每個當下時刻,不要對過去感到懊悔,懂得維護內心的自由。「我決定要快樂,因為這樣對健康比較好。」伏爾泰如是說,所有當前的心理學數據都說明寧靜的學習是可能的,並且這是良好心理與生理健康的要素。
把問題回到我自己生命的終點,我希望能不帶給親朋好友任何負擔與約束,同時我也忍受不了葬禮,這就是為什麼我把身體捐給了科學,同時也是為了它能再次有用。這並不會阻止我的親朋好友同聚在一起時思念我,我將會比深埋墓地更有存在感。若死亡來得突然,那就更好了,否則的話我得竭盡全力對抗身體的衰頹。
生命的出現既是一種巧合,也是一種必然,而我們於其間獲益。
路易・阿拉貢(Louis Aragon)在他的詩作《 生命是值得的(Que la vie en vaut la peine)》中寫道:
[...]
總會有一對顫抖的情侶
劃開今晨的第一道破曉
總會有雨水,有微風,有陽光
畢竟都是過客,沒有什麼會真的流逝
我深深不能理解的
是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
仿若生命不夠精彩
但在那一刻,天空仍然對我們溫柔相待
[...]
我唯一傾吐的只會是一句道謝
儘管如此,我仍然會說生命是美好的。
註釋1:超驗為哲學概念,為經驗的三種狀態:先驗、後驗、超驗。超驗描述的是超出體驗之外,一般人無法共同體驗到以形成普遍的共通經驗。
相關書摘 ►精神科醫師X心理治療師的診療告白:你的人格特質適合養什麼樣的狗?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我們都是脆弱的人:允許自己的痛苦和不完美,突破困境低潮,重啟與自我相處的快樂》,木馬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克里斯多夫・翁推(Christophe André)
譯者:黃奕菱
精神科醫師與心理治療師的診療告白!
內向、焦慮、憂鬱、工作壓力、慢性病痛,
對疾病與死亡的恐懼……,
如果你也有難以面對的傷痛,為痛苦騰出一點空間,
當心理疾病襲來時,
我們可以理解痛苦、接受情緒,克服恐懼,
找出與脆弱自我的相處模式,
最後,學會與不完美自在相處
本書特色
- 23位精神科醫師與心理治療師,以自身遭遇的心理疾病為例,即便是最權威的醫生或心理師都會有私人情緒或疾病必須面對,正如疾病並不會挑選病人,只要是人都一定會有可能遇到。
- 書中雖以談論心理疾病為主,但並不隱諱或黑暗,藉由專業醫師使用在病患與自己身上能有效的對抗、治癒疾病的方式,給被同樣困擾干擾的讀者提供親身經歷與建議。
- 透過真實案例分享,讓所有對於有志在精神學科與心理主題的讀者,在此領域更加深入了解。
下述情況是否曾出現在你的生活中?干擾生活、擔心成為他人的笑柄?甚至讓人喘不過氣、每天都在沉重的壓力中度過?
【症狀1】壓力來臨時只想逃離抗拒
【症狀2】面對陌生人緊張說不出話、社交讓你渾身不自在
【症狀3】擺脫不了工作、感情、人際、疾病引起的焦慮
【症狀4】任何成癮:酒精、藥物、3C、性愛
【症狀5】無法接受曾經的創傷
【症狀6】朋友說你是「老好人」,無法說不無法拒絕
【症狀7】對自我要求甚高,必須是一個完美的人
在此書中,醫師與心理治療師們,將會跟讀者聊聊這些問題,更重要的是,告訴你是什麼幫助了他們脫離困境。
為了不重蹈覆轍,書中也會提到這些專業者如何照料自己並持續維持的方式。因為,要保持好的狀態才能提供好的治療。良好的身心狀態能大大提升他們的同理心。
因此,在書頁中可以讀到具體的建議,不只有用,更是被使用過的建議,其中包含:給社交焦慮者練習自我表達的JEEPP法則、被焦慮佔據時爬梳思緒的忠告、憂鬱預防以及來襲時書中採用的正念認知療法、自我的復原能力到正向心理學,如何辨別紛擾的思緒與情緒,並與自我區分……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書中的案例並不是被推崇的典範,而是希望讀者能從中得到啟發:失誤,脆弱,但他們努力執行了自己提供給病患的建議。這些醫師與治療師並不會比常人優越,但他們有較有力的方法,並渴望能傳授一些自身的經驗。
希望能藉由這些醫師與治療師親身心路歷程淘選而出的建議,伴隨讀者走過被痛苦侵襲的期間。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