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有理》:這場延誤使得達文西被列入史上最著名「拖拉者」名單

《拖延有理》:這場延誤使得達文西被列入史上最著名「拖拉者」名單
Photo Credit: Leonardo da Vinc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天,我們驚艷於達文西繪製的直升機、潛水艇和機器人,但他那時代的贊助者最希望知道的是,他到底何時才會完成說好的肖像畫。

文:安德魯・桑提拉(Andrew Santella)

1482年,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寫信給米蘭伯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扎(Ludovico Sforza),尋求工作機會。 達文西知道,對這位捲入義大利城邦戰爭的厲害統治者來說,什麼事情才是真正要緊的,因此他在求職信裡列出了自己的諸多能力:建造彈射器以及其他圍城武器、「便於追捕敵人和任何時刻都能從敵人包圍中脫逃的」攜帶型橋梁。他甚至開始設計一種「包覆型戰車」,聽起來活脫是現代坦克的先驅版本。

達文西一直到信的最後才提到自己也會畫畫。他的求職信成功了。但是盧多維科雇用達文西之後,並沒有讓他參與任何軍事計畫,而是要他製作一尊青銅巨馬雕塑(Gran Cavallo)。這尊用來紀念公爵父親的紀念碑,原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馬雕塑。但就和達文西其他計畫一樣,這創作距離完成還遠得很。要在一件作品上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可能讓達文西陷入了窘境,他困在這當中好幾年。等了好一陣子之後,盧多維科肯定等到煩了,因此,當法國軍隊威脅侵入米蘭,該城的守軍極需火力時,盧多維科挪用了原本要製作巨馬雕塑的青銅,來鑄造大砲。

對達文西而言,充滿企圖心的承諾,和令人洩氣的拖延,是個再正常不過的循環過程。他有滿腦子的想法,卻總是被那些尊榮的貴族要求他去畫張肖像所干擾。達文西在他所處的時代就以製作大工程、大計畫聞名,卻從來不曾真正實現。他有自己的日常工作進程。他不斷地被賦與龐大的任務,也列出了充滿野心的待辦清單:「描述雲朵如何形成,以及如何消散」就是他列的典型雜務工作之一,「描述打噴嚏的定義」則是另一個。

達文西跟我認識的很多自由工作者一樣,似乎不喜歡拒絕新任務,或許這就是他會留下這麼多未完成作品的原因。第一個為他立傳的喬治歐.瓦薩利(Giorgio Vasari)就指出,達文西的完美主義礙了事。「他開始了許多事情,(但是)他的手在執行自己所想像的作品時,似乎沒辦法達到藝術上的完美境界。」教宗利奧十世(Pope Leo X)厭倦了達文西的溫吞緩慢,據說曾公開表明:「這個人以後不會有任何成就。」

今天,我們驚艷於達文西繪製的直升機、潛水艇和機器人,但他那時代的贊助者最希望知道的是,他到底何時才會完成說好的肖像畫。

達文西在世時只完成了20幅畫作,其中兩幅有相同的名稱:岩窟聖母。這異常狀況的起因,是由於米蘭的「無玷受孕會」(Confraternity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在1483年請達文西繪製一幅聖母和嬰兒耶穌圖像,要掛在教堂的祭壇上。懷抱著每個自由工作者都非常熟悉的天真樂觀,達文西同意用七個月完成這件案子。結果要一直等到25年之後,這幅畫才掛到教會祭壇上。

這場延誤使得達文西被列入歷史上最著名的拖拉者名單。據說達文西本人在晚年時,對於自己所有未完成的創作相當苦惱。但是,他的拖延真能夠和他的天才分隔開來嗎?我們今天尊崇他的博學,一個橫跨藝術、解剖學、天文學、工程學等領域的思想家,在這些領域裡自在悠遊,並獲得重大進展。他那些令同時代者感到洩氣的失敗,似乎讓他更顯心煩意亂和任性多變。但是有沒有可能,一個更精雕細琢、只在乎取悅贊助者和完工日期的達文西,就無法留下任何值得世人記住的作品呢?

就是這類的爭論吸引了拖拉者,為我們提供了藉口、一再耽擱事情。但是這段歷史事實上更複雜。達文西以相當程度的勤奮,為無玷受孕會繪製畫像,完成的時間其實離當初的承諾只晚了兩年。但最後,微薄的酬勞令他感到屈辱,於是他扣下畫作,好惹怒他的贊助者,然後再賣給其他人。這幅始終沒能送進該教堂的畫作,如今高掛在羅浮宮內。

嘗到懲罰苦果的教會最終還是委請達文西再畫一幅,達文西答應了,也承諾自己會再繪製同樣的主題。第二幅畫花了他15年的時間完成(或者如一謹慎的消息來源所說:「這項委託的執行曠日持久。」)如今可以在倫敦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內欣賞到的第二幅「岩窟聖母」(只是你得推開重重人牆),總算讓達文西實現了與教會的合約。該教會在1508年把畫作掛上教會祭壇,距離達文西承諾在七個月內交件的時間,晚了四分之一個世紀。


根據最嚴苛的定義,所謂的「拖拉者」,是明知道「拖延」到後來可能會反咬他們一口,卻仍然選擇拖延的人。如果拖延牽涉到違背個人利益,而得有所為或有所不為,我們必須要問的是,什麼樣的人會去做他認為違背他人利益的事?古希臘人(想當然爾)對這種行為有一個字來形容,他們把這種行為,稱為akrasia,意指「有心無力」,一廂情願地做出違背自己理智判斷的事情。蘇格拉底認為,真正「有心無力」的行為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百分之百確定什麼對自己是好的人,會不去做自己認為是好的事情。「人非知善而不行,而是不知善。」他爭論道。

另一方面,亞里斯多德相信「有心無力」準確描述了意志力的失敗,是慾望或熱情壓倒了理智──我真心想要保持健康,卻沒這麼做,是因為我寧願在付費網站看《王牌飆風》(Talladega Nights),同時吃下一桶哈根達斯鹽味焦糖冰淇淋,也不願意運動。我得到了看爽片吃冰的愉悅,卻失去了健康。我並沒有做自己相信對自己最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