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的高雄青年怎麼看「韓國瑜五五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難道真是因為經濟太悶,才讓國民黨持續蠢蠢欲動?更根本的問題,是高雄的年輕人真的能夠回家安居樂業嗎?我們今天就先來討論高雄這次選舉的格局,進一步再來談高雄的發展機會。
整個高雄的工商大頭都坐在台下,藉陳菊面子直接拱陳其邁。對工商團體來說,誰給利多、誰能保障利益才是優先選擇,也不會喜歡政治變動太大。與菊系的關係、與高雄民進黨的關係、與中央的關係,加上陳其邁贏面大,誰會想押韓國瑜?你若是大老闆,會押誰呢?
知識份子也不用說,哪個真知識份子會投國民黨?這別開玩笑了。民進黨在文資保存上固然需要更加進步,但是高雄在地的文史工作者都很清楚,國民黨在全國各地是如何毀滅台灣的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打壓台語、拆毀古蹟、譏笑高雄是「文化沙漠」,卻不思用中央資源挹注高雄。
只不過執政日久肯定會有積怨,韓國瑜的聲勢除了是挾國民黨傳統上的電視媒體優勢,也是利用世代接班的機會,趁著陳菊離開的間隙,想辦法在高雄的鐵壁上挖個大洞。
但講真的,熟高雄歷史的人都知道,在高雄牆上挖洞的人是誰?是陳其邁呀。在戒嚴時代,高雄的海岸線與港口、眷村、文化中心都有高高的圍牆,是陳其邁代理市長那個年代前後,才陸續拆除圍牆,陸續建立綠地、濕地、滯洪池與公園。這正是當年與愛河整治並稱的「高雄空間解嚴」。
從黨外反國民黨的「悲情」,到創造自我價值的「幸福」
以「幸福城市」自我期許的高雄,雖然經濟成績單還需要再加把勁,但是明智的選民絕不會走上讓威權政黨糟蹋高雄的回頭路。韓國瑜選市長,抬出的政策只有「蓋迪士尼」、「不要學母語」、「賤賣醫療資源」諸般鬼扯,而且還拼命造謠說高雄民生凋敝、水患嚴重,這種失格的候選人,高雄市民是絕無可能讓他當選的。
但很多人都想問,難道我們高雄只是因為反國民黨而投民進黨嗎?從台灣歷史來看,最初的確是反對國民黨暴政,才有本土政治勢力的崛起。但是高雄的發展歷史,彷彿台灣民主運動與經濟轉型的小小縮影,從威權走向民主、從戰後經濟起飛到工業轉型的陣痛、從文化斷裂逐步開始建立自我認同。
高雄人記得很清楚,吳敦義時代以前的愛河有多骯髒、治安也不佳,過去的後勁溪曾經點菸就可能引發爆炸。吳敦義讓石化工業浮濫開發造成氣爆遠因,氣爆發生後又偕蔡令怡走秀羞辱高雄,怠慢高雄救災。吳敦義把高雄各處埤塘填築起來造成水患,是民進黨幾位縣市長合作傳承才成功治水。
舊高雄縣就更辛苦了,雖然在余家等地方仕紳們努力之下,長年抵抗國民黨的獨裁,但是也因此受到中央的諸般打壓。在縣市合併之後,國民黨中央更是把高雄縣丟包給高雄市,當時內政部長江宜樺口口聲聲「不會一加一小於二」,但實際上縣市合併後高雄統籌分配款減少超過800億,帳面負債增加有苦難言,卻還被國民黨、柯文哲聯手以「高雄債務過高」大做文章。
即使如此,陳菊市長任內仍然達成了許多的建設,陳菊或許不像謝長廷是個開拓者、擘畫者,但卻是個很好的執行者、承擔者。捷運系統、鐵路地下化、亞洲新灣區等重大硬體建設,在陳菊3個任期內陸續完成;舊高雄縣的水電交通基礎建設,最近10年也有明顯的改善。雖然帳面上帶來飆高的支出,但這些通通是高雄未來百年發展的必要投資。
在人文環境方面,高雄在舊文化保存與新文化創造雙管齊下。擺脫過去國民黨刻意創造的仇日、反民主氣氛,高雄從「空間解嚴」開始,拆除各種隔離人民與山海的高牆,整理日本時代以來的建設,如高雄歷史博物館、二二八公園、哈瑪星的鐵路與武道館,在北高雄重新發掘清代左營舊城,還有橋頭糖廠的轉型。除了保存,也嘗試注入新的元素,例如駁二、電影館、棧貳庫,把鹽埕的今昔打造成代表高雄的旅遊門面。
高雄始終是台灣經濟力量、民主價值的後盾,現在更逐步邁向在地化與國際化並進的文化之都。「高雄經驗」持續為台灣創造價值的案例實在太多,加工出口撐起台灣經濟的大港、美麗島事件的發生地、為轉型升級鋪路的亞洲新灣區、動漫節、同志大遊行、大港開唱、春天藝術節、電競文化⋯⋯這些改變將會是高雄在新時代的競爭關鍵,也是高雄自信喊出「幸福城市」目標的堅實依據。
回顧高雄政治經濟的轉型歷程
目前最有望成為下一屆高雄市長的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前陣子在信傳媒的採訪中提到,他要創造高雄經濟的提升。陳其邁的施政主軸是「招商」與「智慧城市」,藉由提供強大有效能的公共服務,吸引人才(尤其是領導型人才)進駐,重建與強化高雄的產業鏈,從而創造薪資的提升。
拼經濟這件事情講得很棒,為什麼民進黨執政這20年來,大眾卻沒被滿足呢?這要從台灣經濟史來看,才能知道高雄經濟的「悶」並非失敗,而是轉型期紮馬步必經的辛苦。
過去高雄港乘著加工出口崛起,但是在台灣產業主力往資通訊高科技轉型以後,中低段製造業外移(主要西進),北台灣(竹科)的科技廠出口又是主要走飛航而不是透過高雄港。不巧國際上有新加坡、上海的競爭,國內也新增台北港(時任交通部長劉兆玄的「德政」),因此高雄港面臨停滯,從總量來看不算衰退,然而確實停滯不前。
同時在政治史上,1980年代以後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工程發揮影響。當時進入富裕經濟體末段班的台灣,面臨重工業產業污染與生活品質的抉擇關口,因此謝長廷在1998年當選高雄市長後,最大政績就是河川整治(愛河與後勁溪)。今天的後勁溪很清澈,完全無法讓人想像30年前污染至點火會爆炸。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