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的高雄青年怎麼看「韓國瑜五五波」?

北漂的高雄青年怎麼看「韓國瑜五五波」?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難道真是因為經濟太悶,才讓國民黨持續蠢蠢欲動?更根本的問題,是高雄的年輕人真的能夠回家安居樂業嗎?我們今天就先來討論高雄這次選舉的格局,進一步再來談高雄的發展機會。

整個高雄的工商大頭都坐在台下,藉陳菊面子直接拱陳其邁。對工商團體來說,誰給利多、誰能保障利益才是優先選擇,也不會喜歡政治變動太大。與菊系的關係、與高雄民進黨的關係、與中央的關係,加上陳其邁贏面大,誰會想押韓國瑜?你若是大老闆,會押誰呢?

知識份子也不用說,哪個真知識份子會投國民黨?這別開玩笑了。民進黨在文資保存上固然需要更加進步,但是高雄在地的文史工作者都很清楚,國民黨在全國各地是如何毀滅台灣的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打壓台語、拆毀古蹟、譏笑高雄是「文化沙漠」,卻不思用中央資源挹注高雄。

只不過執政日久肯定會有積怨,韓國瑜的聲勢除了是挾國民黨傳統上的電視媒體優勢,也是利用世代接班的機會,趁著陳菊離開的間隙,想辦法在高雄的鐵壁上挖個大洞。

但講真的,熟高雄歷史的人都知道,在高雄牆上挖洞的人是誰?是陳其邁呀。在戒嚴時代,高雄的海岸線與港口、眷村、文化中心都有高高的圍牆,是陳其邁代理市長那個年代前後,才陸續拆除圍牆,陸續建立綠地、濕地、滯洪池與公園。這正是當年與愛河整治並稱的「高雄空間解嚴」。

從黨外反國民黨的「悲情」,到創造自我價值的「幸福」

以「幸福城市」自我期許的高雄,雖然經濟成績單還需要再加把勁,但是明智的選民絕不會走上讓威權政黨糟蹋高雄的回頭路。韓國瑜選市長,抬出的政策只有「蓋迪士尼」、「不要學母語」、「賤賣醫療資源」諸般鬼扯,而且還拼命造謠說高雄民生凋敝、水患嚴重,這種失格的候選人,高雄市民是絕無可能讓他當選的。

但很多人都想問,難道我們高雄只是因為反國民黨而投民進黨嗎?從台灣歷史來看,最初的確是反對國民黨暴政,才有本土政治勢力的崛起。但是高雄的發展歷史,彷彿台灣民主運動與經濟轉型的小小縮影,從威權走向民主、從戰後經濟起飛到工業轉型的陣痛、從文化斷裂逐步開始建立自我認同。

高雄人記得很清楚,吳敦義時代以前的愛河有多骯髒、治安也不佳,過去的後勁溪曾經點菸就可能引發爆炸。吳敦義讓石化工業浮濫開發造成氣爆遠因,氣爆發生後又偕蔡令怡走秀羞辱高雄,怠慢高雄救災。吳敦義把高雄各處埤塘填築起來造成水患,是民進黨幾位縣市長合作傳承才成功治水。

舊高雄縣就更辛苦了,雖然在余家等地方仕紳們努力之下,長年抵抗國民黨的獨裁,但是也因此受到中央的諸般打壓。在縣市合併之後,國民黨中央更是把高雄縣丟包給高雄市,當時內政部長江宜樺口口聲聲「不會一加一小於二」,但實際上縣市合併後高雄統籌分配款減少超過800億,帳面負債增加有苦難言,卻還被國民黨、柯文哲聯手以「高雄債務過高」大做文章。

即使如此,陳菊市長任內仍然達成了許多的建設,陳菊或許不像謝長廷是個開拓者、擘畫者,但卻是個很好的執行者、承擔者。捷運系統、鐵路地下化、亞洲新灣區等重大硬體建設,在陳菊3個任期內陸續完成;舊高雄縣的水電交通基礎建設,最近10年也有明顯的改善。雖然帳面上帶來飆高的支出,但這些通通是高雄未來百年發展的必要投資。

在人文環境方面,高雄在舊文化保存與新文化創造雙管齊下。擺脫過去國民黨刻意創造的仇日、反民主氣氛,高雄從「空間解嚴」開始,拆除各種隔離人民與山海的高牆,整理日本時代以來的建設,如高雄歷史博物館、二二八公園、哈瑪星的鐵路與武道館,在北高雄重新發掘清代左營舊城,還有橋頭糖廠的轉型。除了保存,也嘗試注入新的元素,例如駁二、電影館、棧貳庫,把鹽埕的今昔打造成代表高雄的旅遊門面。

高雄始終是台灣經濟力量、民主價值的後盾,現在更逐步邁向在地化與國際化並進的文化之都。「高雄經驗」持續為台灣創造價值的案例實在太多,加工出口撐起台灣經濟的大港、美麗島事件的發生地、為轉型升級鋪路的亞洲新灣區、動漫節、同志大遊行、大港開唱、春天藝術節、電競文化⋯⋯這些改變將會是高雄在新時代的競爭關鍵,也是高雄自信喊出「幸福城市」目標的堅實依據。

回顧高雄政治經濟的轉型歷程

目前最有望成為下一屆高雄市長的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前陣子在信傳媒的採訪中提到,他要創造高雄經濟的提升。陳其邁的施政主軸是「招商」與「智慧城市」,藉由提供強大有效能的公共服務,吸引人才(尤其是領導型人才)進駐,重建與強化高雄的產業鏈,從而創造薪資的提升。

拼經濟這件事情講得很棒,為什麼民進黨執政這20年來,大眾卻沒被滿足呢?這要從台灣經濟史來看,才能知道高雄經濟的「悶」並非失敗,而是轉型期紮馬步必經的辛苦。

過去高雄港乘著加工出口崛起,但是在台灣產業主力往資通訊高科技轉型以後,中低段製造業外移(主要西進),北台灣(竹科)的科技廠出口又是主要走飛航而不是透過高雄港。不巧國際上有新加坡、上海的競爭,國內也新增台北港(時任交通部長劉兆玄的「德政」),因此高雄港面臨停滯,從總量來看不算衰退,然而確實停滯不前。

同時在政治史上,1980年代以後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工程發揮影響。當時進入富裕經濟體末段班的台灣,面臨重工業產業污染與生活品質的抉擇關口,因此謝長廷在1998年當選高雄市長後,最大政績就是河川整治(愛河與後勁溪)。今天的後勁溪很清澈,完全無法讓人想像30年前污染至點火會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