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失去的王國》導讀:民族的分裂再打造——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合與分

《再造失去的王國》導讀:民族的分裂再打造——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合與分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說明同是東斯拉夫人的大(Great)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小〔Little〕俄羅斯人)和白羅斯人的分合歷史,探討三個民族錯綜複雜的關係,他們是帝俄時期大(big)俄羅斯國家的核心民族,作者尤重烏克蘭與俄羅斯關係的探討。

文: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

民族的分裂與再打造——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合與分

2014年3月18日,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

2014年2月23日,烏克蘭國會取消俄羅斯語作為地區官方語言。27日,也就是在索契(Sochi)冬季奧運結束四天後,烏克蘭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議會在一批俄羅斯武裝分子在場的情況下,選出親俄的新總理阿克蕭諾夫(Sergei Aksenov,1972-);3月初,俄羅斯應邀派軍進駐半島。16日,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與在該共和國境內的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直轄市舉行公投,以超過百分之九十的選票贊成加入俄羅斯。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1952-)與克里米亞代表共同簽署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的條約 [1]。烏克蘭、美國和歐盟不承認此次公投,至今4年餘,烏克蘭政府仍無法將國家權力延伸至克里米亞半島。

何以俄羅斯公然派軍干涉克里米亞的選舉與公投,在烏克蘭和西方國家看來是俄羅斯「兼併」(annexation)克里米亞,而非俄羅斯認定的「重新統一」(reunification, воссоединение)?普京於3月18日在克里姆林宮向俄羅斯國會議員代表說明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時,提及東正教的信仰使得俄羅斯、烏克蘭和白羅斯有著共同的文化和價值觀,而將基督教傳入「基輔羅斯」(Kyivan Rus’)的大公弗拉基米爾(Prince Vladimir,978-1015)於988年正是在克里米亞的克森尼索(Chersonesus, Херсонес)受洗,[2] 普京強調:「克里米亞從前是,永遠也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

2015年3月18日,在莫斯科紅場舉行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一週年的慶祝會上,普京說:「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是一個民族,我始終抱持這種說法。」[4]所謂俄羅斯民族的認同是怎麼一回事?本書說明同是東斯拉夫人的大(Great)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小〔Little〕俄羅斯人)和白羅斯人的分合歷史,探討三個民族錯綜複雜的關係,他們是帝俄時期大(big)俄羅斯國家的核心民族,作者尤重烏克蘭與俄羅斯關係的探討。

從合到分:基輔羅斯到蒙古統治時期

時間回到862年,留里克(Rurik,862至879)率領一群來自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維京人,在俄羅斯平原建立第一個政府,被統治者是東斯拉夫人,首都位於諾夫哥羅德(Novgorod),882年遷都於基輔,故稱之為「基輔羅斯」,至1240年12月被蒙古人滅亡,基輔成為廢墟。基輔羅斯改由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統治,實則僅統治昔日疆土的東北部,包含莫斯科公國在內的地區。至1480年起莫斯科公國伊凡三世(Ivan III,1462至1505)不再向汗國繳納貢賦。諾夫哥羅德共和國不受蒙古統治,但需繳納貢賦。基輔羅斯的西部和南部地區(含基輔)陸續被立陶宛大公國兼併,這就是後來稱之為白羅斯和烏克蘭的地區。

立陶宛大公國受到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的威脅,雅蓋洛大公(Jageillo,1377至1434)娶波蘭公主為妻,受洗為天主教徒後成為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新組成的「波蘭立陶宛聯盟」(1386-1569)擁有強大實力抵擋騎士團。雙方更進一步的聯合是1569年的「盧布林聯合」(The Union of Lublin),稱為「波蘭-立陶宛共和國」(Rzeczpospolita),[5] 此因立陶宛受到莫斯科公國的威脅,亟需波蘭的保護。原立陶宛統治的南部地區轉入波蘭轄下,形成今日的白羅斯地區繼續由立陶宛統治,烏克蘭地區轉為波蘭統治。

烏克蘭農民為了脫離農奴身分而逃往聶伯河(Dniepr River)中下游地區,那裡是地主貴族尚未到達之處。來到這裡的農民雖然獲得自由、平等和土地,卻面臨游牧民族韃靼人侵略的威脅,因此造就他們成為驍勇善戰的騎兵,這群人稱為「哥薩克」(Cossacks),[6] 有自由民、輕騎兵、盜匪……等多種涵義。聶伯河下游的札波羅熱(Zaporozhia)塞契(Sich,意為要塞)是烏克蘭哥薩克的軍事與行政中心。初期,每一位哥薩克有權參與議會(Rada,或譯為「拉達」),選舉或被選為領袖「蓋特曼」(Hetman),他們自視為自治共同體,甚而行使外交權。

1572年,國王齊格蒙特二世(Sigismund II,1548-1572)正式僱用300人編制的哥薩克軍,稱為「註冊哥薩克」(Registered Cossacks),由蓋特曼統治,他們獲得特權如薪資、土地和農民為其耕種、免除納稅與免服勞役,仍享有獨立的軍事、外交、行政和司法權。

1596年的布列斯特(Brest)宗教會議達成妥協性的「聯合教會」(Uniate Church),烏克蘭人仍使用斯拉夫語和東正教禮儀做禮拜,但是接受天主教教義並奉羅馬教宗為最高權威。烏克蘭東正教會自此分裂為東正教會派和聯合教會派,前者勢力漸微,烏克蘭貴族逐漸轉向聯合教會派,一些農民為了追求宗教信仰的自由,往南遷徙成為一名哥薩克。

烏克蘭「哥薩克國」的建立

哥薩克會因宗教信仰領導烏克蘭農民揭竿起義,而註冊哥薩克的人數隨著國王的需求時增時減,失去此身分的哥薩克同時也失去許多特權,會在蓋特曼領導下以暴動的方式向國王爭取更多的註冊哥薩克人數。規模最大一次的暴動是由赫梅利尼茨基(Bohdan Khmel’nyts’kyi,1595至1657,1648起為蓋特曼)領導成功的「一六四八年暴動」,次年八月與國王簽訂「茲博羅夫條約」(Treaty of Zboriv)[7],建立起直接由蓋特曼統治的「蓋特曼政權」(Hetmanate, the Hetman State),或稱「哥薩克國」(the Cossack State),其有明確的轄區,如基輔、布拉茨拉夫(Bratslav)、切爾尼戈夫(Chernihiv)等地區,面積達31萬餘平方公里,[8]波蘭不得在此境內駐軍,稅賦改由蓋特曼全權處理,包含關稅和酒稅,另擁有獨立的司法權、外交權。此次暴動的成功使烏克蘭人有了政治實體與明確的疆域,追求自由與平等為其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