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十七世紀古英國》:借40萬英鎊給國王,就有機會獲得騎士頭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財富多寡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過,在30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年收入能達到100英鎊以上,所以每年賺到兩百多英鎊的人會被當成「有錢人」也是合情合理。
後來佩皮斯在詹姆斯二世任內成功升為海軍參謀總長。要是你讀過佩皮斯的日記,一定知道他有雄厚的本錢過「揮霍無度」的生活。佩皮斯年輕時就有喝不完的美酒,身邊有無數美人相伴,縱情在樂音之中,全英格蘭比他更富有的人可能屈指可數。
中間層級
談到英格蘭社會的「中間層級」,我們要探討的是約莫23萬8000戶人家,差不多是130萬人(包含家人和傭人)的生活。絕大多數的中間階層,是自己擁有一塊地、並在上頭耕作的自耕農,另外還有那些購置房產當作投資的民眾。此外,還有那些領有軍餉的軍人或是海軍指揮官,以及那些被同時代人稱為「專家」(professionals),能提供特殊專長或服務來賺取薪資的人,例如:神職人員、內科醫師、外科醫師還有學校老師。
由此可知,中間階層裡頭包含了形形色色的人。這群人的共同點,除了他們都有多餘的可支配所得,有能力養活自己、達成收支平衡之外,這群人並沒有像「頂層大人物」或「有錢的富豪」擁有社交人脈或財務安全網。根據古格里・金的統計,大部分中間階層的年收入落在50英鎊至100英鎊之間。
因為復辟時期有越來越多新興的行業,因此這個類別也越來越多元。好幾世紀以來,內科醫生會幫貴族與有錢人治病。不過直到17世紀,醫生的數量才多到足以讓平民百姓付費看診拿藥。而教授拉丁文的文法學校,也早在13世紀時就存在於許多城鎮,不過也是直到17世紀,學校才聘請更多專授希伯來文、希臘文以及數學的師資。因此專業教師的需求量與日俱增。蘇格蘭也是如此,因為1646年制定的法案,當地每個社區都必須設一座學校。
另外還有更多前所未見的職業與專長在這個世紀竄出頭來,像是銀行業、保險業、統計業、製鐘產業、工程產業、報紙新聞產業以及調查服務等。整個復辟時期的特點,就在於這些崛起的專業人士和同樣具有高度影響力的「中間層級」。
相關書摘 ▶《漫遊十七世紀古英國》:查理二世下定決心,把這一世紀包養情婦的額度一次用完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穿越時空的英國生活史:漫遊中古英格蘭+漫遊伊莉莎白女皇的英格蘭+漫遊十七世紀古英國》,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伊恩・莫蒂默(Ian Mortimer)
譯者:廖彥博、趙睿音、溫澤元
不小心穿越到古代的英國?
別慌張,翻開這套書,保證你能在古代吃好穿好、橫著走路,
做個14世紀到17世紀的真溫拿!
皇家歷史學會會員伊恩‧莫蒂默教授,以「穿越時空」為題,
為你解答300年間的英國食衣住行育樂指南!
《漫遊中古英格蘭:十四世紀生活風物誌》
想像你自己在某個清晨,身處塵土飛揚的倫敦街頭,一位僕役打開樓上的窗扉,開始撢打一條毛毯;一條看守旅客馱馬的狗開始吠叫;附近的攤商在他們的攤位前叫賣,有兩個女人站在攤位前聊天,一個手搭涼棚遮擋刺眼陽光,另一個手裡拎著籃子……
這是我們所不知道的14世紀日常。除了騎士的馬上比武、英格蘭內戰、教會修士的傳道、饑荒、十字軍東征、以及讓人聞風喪膽的黑死病外,生活在中古世紀英國,究竟是何模樣?英國皇家歷史學會資深會員伊恩‧莫蒂默,參考大量的史料、信件、家庭帳冊、詩集和公告文本,以及大英圖書館提供的珍貴歷史繪畫,帶領我們漫遊14世紀的巷弄,體驗當時的生活。
《漫遊伊莉莎白女皇的英格蘭:養馬比養跑車還貴、環遊世界比上太空還危險、買棟房子比買群羊還容易,讓你意想不到的英國古代史》
由「榮光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所統治的英國,被後世譽為「輝煌年代」,但若搭乘時光機回到16世紀,我們卻會聞到街上撲鼻而來的糞臭、三不五時就看到餓死的乞丐橫屍路邊,「輝煌年代」真的如此富麗華美嗎?暢銷作家伊恩・莫蒂默又要再次一掌打掉我們的玫瑰色眼鏡,揭露伊莉莎白時代英格蘭的殘酷真面目——一個隔絕於歐洲大陸之外、孤單寂寞覺得小的國度;女王和貴族貧困卻又愛擺闊;人民年輕、中二又暴力;舉國上下皆愛嘴砲,對時尚有法律也擋不住的狂熱。這些現代英國紳士的祖宗們,更是奉行著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樣、令人頭皮發麻的「禮儀」。歡迎來到伊莉莎白一世、莎士比亞與哥白尼時代的英格蘭,體驗榮光女王裙下高壓卻歡樂、貧困卻奢華,既驕傲又有點臭的生活!
《漫遊十七世紀古英國:光榮革命、理性主義、咖啡館文化誕生,奠定現代英國基礎的四十年》
如果能來場時間旅行,1660年到1700年間可說是最刺激有趣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有政治家賽謬爾・佩皮斯(Samuel Pepys)以及倫敦大火;有粗俗下流的喜劇,還有放蕩享樂的查理二世;此外,也有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作曲家亨利・普賽爾(Henry Purcell)以及科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這個時候,英國內戰已落幕,華麗的新世紀準備揭開序幕。
不過生活在復辟時期是什麼模樣?會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裡,吃著什麼樣的食物?當時流行哪一種服飾,民眾都到哪裡購物?本書是伊恩・莫蒂默的暢銷系列「穿越時空的英國生活史」第三部。若您打算一覽17世紀英國的風貌,內心懷抱各種疑問,本書都能替您解答。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