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地斯山脈傳奇故事:切・格瓦拉知道,唯有「革命」才能改善生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格瓦拉從小是天主教徒,後為無神論者,最終卻成為真正的信徒:他現在徹徹底底相信,馬克思對於如何臻至社會烏托邦的處方不只是理論,而是事實。
文:金恩・麥奎利(Kim MacQuarrie)
茱莉亞・寇提茲(Julia Cortez)坐在她的小客廳裡,反覆緊扣雙手,不斷扭轉,難掩焦慮。她覺得自己快瘋了。客廳裡有一張沙發、一張躺椅、一把椅子、花卉圖案的壁紙,和印花風格的陶器。63歲的她穿著黑裙子和剛上漿過的白上衣。她的頭髮乾淨俐落地紮成小圓髻,深色的眼睛分得很開。她的舉止開放,有點鬱鬱寡歡;她說話的聲音很輕。四十四年前,茱莉亞・寇提茲是最後幾個和切・格瓦拉說話、見到他活著的人。
「我的短期記憶有嚴重的問題。」她說,一邊拿給我一個盤子,上面擺了一顆新鮮的桃子和一把鋒利的刀。「我要去蘇克雷(Sucre)做核磁共振造影,看是哪裡出了問題。我已經去聖克魯茲看過醫生了。難以置信!難以置信!我會忘記把東西擺在哪裡!一出門就忘記自己要幹什麼!我的神經系統出了問題!」她再次緊扣雙手,說:「而且情況愈來愈糟。家母一個月前過世,而那只讓事情更明顯。因為我一直哭、一直哭。我看著她受苦四年了,現在我不曉得自己發生了什麼事。」
茱莉亞是退休的學校老師。她在巴耶格蘭德(Vallegrande)鎮外有一小塊地,種了幾棵桃樹和玉米。「這是為了維持生計。」她說。教書31年後,她支領的退休俸每個月只有一百五十多美元。
「家母既是我的母親也是父親,因為我的父親遺棄了我們。我們很窮,我們家有11個人,真的一無所有。但母親鼓勵我讀書,她非常支持我,非常勤奮,也非常可靠。」有一陣子,茱莉亞說,其他家人建議她當修女,因為那樣一定能維持生計。但茱莉亞堅持要當老師。「那才是我想做的事。」
茱莉亞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小村莊拉伊格拉(La Higuera,意為無花果樹)任教,那裡聚集了為數不多的泥磚房屋,人口約800人,從她自己的普卡拉村(Pucará)走路去要兩小時。那個地區崎嶇不平,遠方一層層樹木叢生的山脈,讓景致看來像日本的木刻畫。茱莉亞在一小間泥磚教室教書,那裡地板骯髒,有木頭長凳、一塊黑板和大約20名小學生,都是耕田農夫的孩子。這個19歲的老師在平日教書,週末走泥土路回家。任教幾個月後,村民借給她一匹馬,讓這段路程輕鬆一點。
「那裡沒有人鎖門,村民都很好客。」茱莉亞回憶道:「每一名訪客都會被邀請進家中,分享那家人有的食物。週末如果我在那裡過,我們會在戶外的大〔泥磚〕爐子烤東西。鄰居會過來演奏音樂,大家分享一切,非常愉快。」
但在這樣的同胞愛之下,是赤貧的生活。屬聖克魯茲大區的拉伊格拉從過去到現在都是玻利維亞貧窮的地區之一,而玻利維亞仍是南半球貧窮的國家之一。1967年,在茱莉亞於此任教時,玻利維亞的嬰兒死亡率、不識字率和貧窮率都足以和非洲最窮的國家比爛。
阿根廷革命者切・格瓦拉(Che Guevara)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在1967年,也就是茱莉亞開始工作的那年,選玻利維亞發動游擊戰。曾協助斐代爾・卡斯楚(Fidel Castro)在古巴掌權的切・格瓦拉發展出一套理論:在玻利維亞這樣貧窮的國家,一支小游擊隊,或「核心點」,可做為引燃革命的「火星」。切・格瓦拉的游擊隊最早在拉伊格拉南方約60英里處與玻利維亞軍隊交火。他們的目標是掀起反抗玻利維亞政府的平民暴動,再於秘魯、巴西,和切・格瓦拉的祖國阿根廷等鄰國,引燃類似的社會主義革命。
不同於茱莉亞,埃內斯托・切・格瓦拉出身自中產階級:1928年生於阿根廷羅薩里奧(Rosario),在五個孩子中排行老大。他是天生的運動好手,在校的體育競技表現優異,但慢性氣喘常迫使他待在家裡。他在書本中尋得慰藉,他的爸媽擁有一間藏書三千的圖書館,而終其一生,切・格瓦拉嗜書如命。他最愛讀的是阿根廷敘事詩《馬丁・菲耶羅》(Martin Fierro),述說一個阿根廷牛仔被警方追捕的故事;後來一名警察因折服於主角展現的非凡勇氣,決定換邊。兩人並肩同行,和原住民一起生活,希望尋得更美好的人生。
1951年,23歲、就讀醫學院的切,和一個朋友騎摩托車環遊南美洲,一心想拓展視野。這是切第一次接觸到南美由來已久的貧窮。
「我造訪了……拉丁美洲所有國家。」切後來寫道:
在我先後以學生和醫生身分造訪的旅途中,我開始近距離接觸貧窮、飢餓、疾病,以及因欠缺資源而未能治療孩童的無能為力……我開始認為這件事……對我而言似乎和成為知名研究人員或對醫學有顯著貢獻一樣重要:幫助這些人。
還是醫學院學生時,切・格瓦拉就逐漸明白,把醫學帶到一些與世隔絕的貧窮村落,並無法解決這種已持續數百年的貧困。對切來說,在赤貧社會擔任醫生,就跟在該截肢的腿上貼OK繃一樣枉然。必須連根拔起的是貧窮。25歲時,切做出結論:要改善拉丁美洲數以百萬計民眾的生活,唯有一途,那就是改變他們國家的政治結構。他相信,在當前體制下,拉美政府正努力維護一小撮特權菁英的財富,忽視窮人。醫學絲毫改變不了這種情況。唯有由下而上的革命可以。

25歲在墨西哥旅遊時,切・格瓦拉遇到一個26歲、自我放逐的古巴律師和革命者,名叫斐代爾・卡斯楚。卡斯楚證明是切一直在尋覓的催化劑。兩人第一次見面時,卡斯楚就說他打算率領一小群游擊隊員到古巴上岸,靠他們推翻古巴獨裁者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FulgencioBatista)。打量了這位年輕的阿根廷醫生,卡斯楚問切願不願意加入他們,擔任革命軍的醫師。切・格瓦拉立刻答應。他後來寫道:
其實,有了漫遊拉丁美洲各地的經驗……不需要多大的誘因就能煽動我加入反暴君的革命,但斐代爾的不凡讓我印象深刻。他面對且要克服的是最不可能的事。他有股異常的信念:他對此堅信不疑:他一動身前往古巴,就會抵達;一抵達,就會戰鬥;一戰鬥,就會獲勝。我欣賞他的樂觀……是該停止〔為社會不公不義〕哭泣,挺身戰鬥〔的時候了〕。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