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呼籲「非暴力才是正道」:靠教育成就慈悲的心與微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諾貝爾歷屆得主一齊呼籲各國,明訂去核化日期;去除大規模殺傷力的武器與防禦武器,變成去軍事化的和平世界,這也是需要系統與步驟。步驟上首要在物質上去武器,次要是在心靈上將忌妒、憤怒與憎恨去除,這些都要靠教育成就慈悲的心與微笑。
文:劉彥甫(University of Vienna & Ghent university global studies MA/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碩士、專欄作家)
適逢國際和平日前後,達賴喇嘛前往歐洲四國(瑞典、荷蘭、德國、瑞士),展開巡迴系列講座。
在德國達姆城(Darmstadt)國會中心的「非暴力才是正道」座談會中,罕見與另外兩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波蘭前總統華勒沙(Lech Walesa)、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CAN)成員瑞貝卡同臺(Rebecca Johnson),一同接受德國聯邦眾議院副主席克勞迪亞(Claudia Roth)與達姆城市長約亨(Jochen Partsch)邀請與談。
達賴除重申以暴力解決爭議無濟於事、非暴力途徑是唯一解方之外,更呼籲歐盟的人權價值與堅定的聯盟基礎,應輸出其他國際組織,一同承擔區域爭議。
與會嘉賓導言
在諾貝爾得主與談交流之前,達姆城市長、CANVAS(NGO代表希克曼Sinisa Sikman)以及藏人行政中央(CTA)委員Dhardon Sharling分別針對西藏議題與非暴力途徑導言。達姆城市長約亨首先在致詞時回溯西藏在1959年遭遇大規模的鎮壓;1989年天安門事件爆發,在西藏人挺身而出反抗威權的同時,沒有人曾預期柏林圍牆會以非暴力的形式走向和平,也由於達賴喇嘛一路堅持艱難的非暴力抵抗態度,所以在當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儘管西藏在過去60年至今,仍遭到中國政府嚴苛的對待,但藏人為了維持西藏宗教與文化堅持以非暴力途徑,打開與中國對抗的路,非常難能可貴,因為暴力總伴隨衝突與恐怖事件發生,所以非暴力途徑是人類衝突唯一的解方。
由於德國憲法第1條明言,人之尊嚴不可侵犯,尊重及保護此項尊嚴為所有國家機關之義務,因此德意志人民承認不可侵犯與不可讓與之人權,為一切人類社會以及世界和平與正義之基礎。企盼各界將德國憲法的精神發揚,讓這個美麗的世界保有尊嚴。
對德國而言,早在聯合國成立之前,很多人權鬥士就是來自德國,且德國是一個法治國家,為了人權價值去捍衛做人的尊嚴,是德國憲法的底限,達姆城要維持非暴力途徑以維護人類的尊嚴,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而同樣在塞爾維亞深耕多年的CANVAS則簡要地介紹近年各國採取非暴力途徑,成功讓喬治亞、烏克蘭、黎巴嫩、馬爾地夫與埃及等國(下圖1),走向良善治理成為可能的成果,具體回應達姆城市長的論述是可行的。

而對藏人行政中央來說,西藏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雖然在1959年被中國侵入迫使8萬藏人流亡至印度,一無所有面對不可計數的困境,但CTA歷年努力的成果,已在世界建立30多個聯繫分支。中國想要完全掌握西藏,但西藏從未屈服於壓迫的手段,所以一直會有抗爭遊行的發聲。
兩年前約有兩千人在西藏東部,為保護游牧區的土地和環境,以和平遊行抗議中國政府入侵,並有三人自焚。在自焚者的遺囑中寫到,神聖領土的資源不僅被中國永無止盡的取用,甚至一直採用高壓的手段侵凌藏人,反覆囚禁藏人,但藏人將繼續堅持非暴力抗爭的形式,同時需要德國波蘭塞爾維亞等多方人士的支持,以非暴力的方式持續改變世界。
達賴的非暴力論述與歐盟價值
包含非暴力途徑、歐盟價值輸出、憤怒與忌妒從心靈去除、全球暖化的重視以及重建古印度精神,都是達賴此次受邀講座的論述重點。由於世界各地仍有眾多暴力的災難,人類渴望和平的態度更趨明顯,那為何非暴力是一個務實的途徑?
達賴認為,人類經科學家證實天性是善良的,且在過去幾世紀以來,各國捲入國際及國內戰爭等不可勝數的傷害,沒有帶來任何貢獻與成果,反而帶來數不清的憤怒與報復。尤其是失敗者負面的情緒,即便在生理上沒有被折磨,但心理上的怒火並沒有被撫平,所以才使暴力沒有止盡的蔓延。
歐洲了解暴力是不務實的,所以將眼光放遠成立歐盟。兩次世界大戰前後,德法彼此都仇視對方,但達賴的量子物理老師,在1990年向他表達,德法過去仇視彼此的態度已經完全消失了,所以歐盟建立的好處已突顯暴力是過時落伍的途徑。
由於暴力的基礎是建立在各國彼此的不了解,但因為歐盟建立,過去幾十年間,並沒有出現彼此征伐的危機,這是人類思維愈加成熟的現象,以非暴力務實的解決爭議,這是成熟社會的表徵。例如:華勒沙在蘇聯垮台後堅持了波蘭內部的和諧,選擇以非暴力途徑與原諒的途徑,這就是歐盟明顯地從過去的經驗記取教訓,避免戰亂。
為了歐盟共同的利益與追求,達賴表明企盼俄羅斯加入歐盟,甚至將歐盟的立意與精神輸出至拉丁美洲,並從北美開始。聯合國不應該是各國政府的代表,應該是全世界人民的代表,最終讓全世界變成一個國家,一個聯盟國,這是達賴認為可能實現的夢想。對東亞而言,中國、印度與日本必須成為一個聯盟國,以聯盟的意識行使非暴力途徑,在各國有不同意見與觀點時,透過對談取代暴力,具體的步驟就是要去核武。
去核武不能只是空談,透過諾貝爾歷屆得主一齊呼籲各國,明訂去核化日期就有可能;且去除大規模殺傷力的武器與防禦武器,變成去軍事化的和平世界,這也是需要系統與步驟。為了去軍事化,步驟上首要在物質上去武器,次要是在心靈上將忌妒、憤怒與憎恨去除,這些都要靠教育成就慈悲的心與微笑。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