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呼籲「非暴力才是正道」:靠教育成就慈悲的心與微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諾貝爾歷屆得主一齊呼籲各國,明訂去核化日期;去除大規模殺傷力的武器與防禦武器,變成去軍事化的和平世界,這也是需要系統與步驟。步驟上首要在物質上去武器,次要是在心靈上將忌妒、憤怒與憎恨去除,這些都要靠教育成就慈悲的心與微笑。
人們不應該被這些國家去除核武的緩慢進程欺騙,去除核武必須徹底,從廣島和哈薩克核爆測試的過去經驗,我們知道威脅與危機都存在,亟需受害者挺身而出,分享過去痛苦的經驗,所以要有系統的策略去除核武,當人民有概念,就會大規模抵制核武。

德國眾議院副主席克勞迪亞的表態
藏人的自焚是為了傳統的語言宗教與文化,當西藏環境遭到破壞,喜馬拉雅山周遭人群生活的權利也將受到侵犯,所以環境的維護不只是環保議題,還是人權的問題,所以一定要拒絕中國一向將西藏視為國內問題的宣稱,這是普世價值人權的侵害。
這世界有1300萬人因為氣候暖化必須離開自己的家鄉,如果不尊重自由和法治,讓自己變成川普和普丁這樣的人,這將是多麼可恥的事。現下需要更多的運動者來推動人權與法治的自治,我們必須一起著手進行,讓專制的利益者不要得逞,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德國總理梅克爾也該對中國如此呼籲。
暴力的情勢愈趨嚴,法國不應該出售武器給沙烏地阿拉伯,來避免葉門的傷亡。我們必須把票投給非暴力的政黨,不應放棄自己的願景,隨政客擺布,德國有民主、法治與人權基礎與憲法,可以從事非暴力途徑的抗爭,在現有的基礎上去軍事化。
此刻我們需要達類喇嘛的慈悲心去對抗憤怒、孤獨、冷漠的心情,德國需要向達賴學習非暴力途徑去面對暴力,這種慈悲與愛是唯一的力量去對抗黑暗,達賴的精神應該在德國人的心中,這實在太重要了。
歐盟價值亦是臺灣最後的堡壘
為何歐盟價值對臺灣至關重要,以下是筆者聆聽達賴歐洲巡講後的評析。達賴在演講中提及,西藏在1951年與中共解放軍簽署十七條協議(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隨著藏中關係自1956年後逐步惡化,至1959年藏區全面抗暴、達賴出逃印度,中國片面撕毀十七條協議後,達賴喇嘛自1978年後與鄧小平達成默契,不談西藏獨立也不遵循中國當局政策的「中間道路」。
無論是早期抗爭下的協議與中間道路的妥協,關於藏中關係的「最大公約數」: 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之下,西藏人民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班禪額爾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職權,應予維持;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保護喇嘛寺廟。寺廟的收入,中央不予變更;依據西藏的實際情況,逐步發展西藏民族的語言、文字和學校教育等諸多要點,中國當局至始至終從未遵守。
而中國當年以民族自治誘餌,換得騎兵長途奔襲西藏抗暴的南蒙古,其菁英也在文革爆發後一律遭到剷除(參見《蒙古騎兵在西藏揮舞日本刀:蒙藏民族的時代悲劇》)。這些明確的例證,加上早前美國駐中大使館人權報告的出臺,指證東突厥斯坦、港澳的人權此刻都已淪陷,足以證明任何少數民族在帝國邊緣,妄求片刻的平等對待,一如與虎謀皮,最終將一無所有。

臺灣公民李明哲遭羅織罪名迫害,返家路遙固然遺憾。但一向在美中關係保持中立的歐盟,近日不但宣布逐年增加投資貸款上限,將多年深耕內亞與非洲的「歐盟版一帶一路檯面化」,更不避諱邀請達賴喇嘛至歐洲巡講,同時瑞典政府外交部門接連加碼挑動中國的「敏感神經」、國際媒體大幅聲援臺灣多年的「堅毅」,以及臺灣新南向盟友陸續喊停中國政府投資的基礎建設與港口擴建計畫。
面對這些「訊號」,此刻臺灣政府必須加速重啟與歐盟之間的雙邊貿易協議,鞏固梵諦岡邦誼,具體落實非核家園的計畫進程、加強司法人權與轉型正義的基礎工程,以回應達賴歐洲巡講中的非暴力途徑與歐盟價值,當臺灣想成為國際聯盟中堅實堡壘的一員,世界不會遺棄福爾摩沙。
本文經台灣歐洲聯盟研究協會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