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麻雞和雲滇料理為何常見於台灣的泰式餐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椒麻雞似乎是泰式料理的招牌,在臺灣幾乎每家泰式餐館都有這一道菜。然而有位朋友甫從泰國回來,卻發現椒麻雞並非普及的泰式菜餚。究竟為什麼椒麻雞卻常見於臺灣的泰式餐館呢?而在臺灣的泰國菜,為何也常與雲滇口味同時出現?
文:林巧媃
有著鮮明色彩和酸辣口感的泰國菜風靡全世界,臺灣也不例外。藉著暑假,我環狀遊走在島嶼上的各大城鎮、在街頭巷弄內穿梭時常可以看到泰式餐廳。我也很喜歡泰式料理,特別是將混著檸檬和香料的滋味。每次我到泰式餐館吃飯時必點椒麻雞,現在想想椒麻雞似乎是泰式料理的招牌,幾乎每家泰式餐館都有這一道菜餚。然而有位朋友甫從泰國回來,我向她打聽泰國的椒麻雞和臺灣的有何差異,卻驚訝地發現,椒麻雞並非普及的泰式菜餚。確切地說,它不算是泰國菜。那究竟為什麼椒麻雞卻常見於臺灣的泰式餐館呢?
什麼是泰國菜
飲食的製作過程,從原料挑選、採集、保留或去除特定部位到烹煮方式,皆顯現出在地的自然生態與文化。多樣化的民族與宗教文化交叉存在於東南亞地區,加上十五世紀後的哥倫布大發現、香料貿易與西方殖民統治都影響了此地區的生活方式,使得東南亞各國在食物的烹飪方式和食用習慣上略有差異。[1]
泰國料理食材以海鮮和蔬果為主,常使用的香料有檸檬汁、朝天椒、魚露、蝦醬九層塔、胡椒,又以香茅、檸檬葉和南薑最為經典,味道多為辛辣。[2]泰國境內九成國民信奉佛教,傳統上習慣將肉製品切成肉末,為了減少食用者殺生的罪惡感,刻意隱藏肉的形體。現今普遍出現在泰國人餐桌上的有一大碗米、一或兩道有椰汁的咖哩、一條魚、一碗湯和一份似沙拉的生菜。泰國菜的飲食結構,米飯佔有重要一席,因為地處熱帶、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適合水稻生長。泰國的稻米可溯源及古代中華飲食文化深入東南亞地區的證明,藉由農業技術和作物品種達成傳遞。
泰國的飲食因地緣和歷史脈絡深受中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甚至葡萄牙的影響,各大區域之間呈現不同菜色,例如泰國南部受馬來西亞穆斯林影響,以海鮮為主要食材;泰北山區一帶野生茶樹多,便學習雲南邊境少數民族(傣族)將香料來醃製茶葉,這樣的做法和緬甸傳統食物laphet(一種茶葉料理)一樣。[3]
什麼是椒麻雞?
其實椒麻雞出身雲南,各家做法略有差異,不過大致的料理方式得先以花椒、酒與醬油來醃製去骨雞腿,接著再裹粉油炸後切片。椒麻雞的醬料則以魚露、辣油和糖調成,最後在椒麻雞上撒些許蒜末、辣椒末、花生碎片、白芝麻和莞荽。有些店家將製作過程中油炸的部分改為乾煎,不變的是雞腿肉充分吸收醃料,讓入口瞬間就感受到鹹、酸、甜、辣、麻的繁複層次。[4]
在1949年到1954年間國共內戰背景下,顛沛流離的人們將這道滇菜──椒麻雞傳至泰北和緬甸。[5]在《雲南菜上桌—馬幫織女的爆香食冊》中,賀佳芬認為雲南菜和泰國菜的製作食料與調味完全不同,兩者呈現大相逕庭的風格。泰國菜使用大量的檸檬,雲南菜則偏好用醋。雲南菜常見的香料是薄荷、香柳、泡在油裡的大蒜,泰國則是用辣椒和生的蒜頭。泰國和雲南的交集是住在邊境的傣族(又稱擺夷族),傣族是泰國眾多民族其中一支,但傣族人的飲食僅出現在泰國北部極少數的地區,正統的泰國菜幾乎沒有擺夷菜餚的面貌,更不用說雲南菜了。 [6]
焦桐的《滇味到龍岡》,將椒麻雞視為出身於雲南的混血菜。在滇緬邊界一路向南遷徙的孤軍就是傳播飲食文化的群體,有著雲南口味的雛型隨著移動者越界至緬甸、泰國、越南,而逐漸演變成今日蘊含多樣族群和文化特色的菜餚。
泰、滇與臺灣飲食文化的交流
在臺灣的每家泰式餐館幾乎都有椒麻雞,而臺灣的泰國菜又似乎都與雲滇口味同時出現,不管餐點還是店家的名字皆屢試不爽。但唯獨在臺灣才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形成這般面貌始於1970年代來自緬甸的一波遷移潮。
在移民研究中,常使用「推拉理論」(push-pull theory)來探討移民原因。遷移會發生在於原居地的推力或排斥力,以及遷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交互作用而成。緬甸官方於1963年開始實施「經濟國有化」政策,逐漸將所有民間經營的私人商店、企業收歸國有,外僑店家佔當時店家數目的75%,其畢生心血也遭受波及。而1964年無預警的三次廢鈔,1965年,政府又開始徵收外僑稅,同年官方禁止華文書報的出版發行;關閉所有華校,終止華文學習。全緬甸華校老師流離失所,緬華子女完全斷絕學習華文與中華文化的機會。
緬甸華人在受到緬甸政府不友善的迫害下,因而遠走他鄉,可將之視為造成遷移的推力。許多老一輩的緬華,認為華人子弟一定要學習正統的中華文化,而這條重要的路徑就是回臺灣。此外,1970年代的臺灣經濟正蓬勃發展,小型加工的代工工廠需要大量勞動力,工作機會非常多。而且當時臺灣政府的移民政策寬鬆,申請手續非常快速,很快就取得居留證,這些條件於是形成華僑遷徙的拉力。[7]
遷移行為並非僅是政治經濟等整體結構因素作用下的結果。當大量遷移者在移入國定居,遷移者的移民網絡即可能漸漸成形,形成跨境遷移不斷持續的進行甚至移入規模愈來愈大。移民在選擇遷移目的地時,也會受到移民網絡的影響。「網絡理論」(network theory)認為,移民傾向選擇有同胞及親朋好友作為落腳處,並充分利用早期開路先鋒所建立的跨國人際聯繫(interpersonal ties),來降低遷移成本和風險。網絡關係就像移民本身的社會資本,移民可透過這關係獲得海外工作的機會,而且在社會網絡的幫助下,會更加有意願的進行遷移。[8]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