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玉山論壇」神秘面紗:如何在艱困的外交環境中,展現臺灣的韌性和「暖」實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這座島嶼幾十年來並始終在學習,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正常國家」。而會議外交或論壇外交的轉變,是臺灣貢獻國際、採取行動爭取國際支持的片段縮影。它也說明了(highlight)臺灣在面對外交艱難時的韌性(resilience)。
文:台亞基金會執行長楊昊、國際交流部主任劉宣辰、研究助理江懷哲
幾十年來,台灣的外交處境艱困,從1969年的68個邦交國一直遞減到今天的17個。當然,中國因素的外交擠壓與兩岸關係的結構限制是箇中原因。無論臺灣想要參加什麼國際組織、想要爭取哪些國際合作的機會、甚至是發展各種援助計畫,都需要迂迴前行,目的是不讓我們的國際友邦陷入選邊困境,面臨到來自北京的壓力。
不只是爭取邦交國或維繫現有外交關係極其困難,幾十年來,臺灣就連參與大型的國際會議(無論是官方的或者是民間的),也都面臨重重侷限。舉凡國家名稱問題、議題限制、或者是代表團與參與者的數量等等,中國因素的介入的確讓「臺灣」這個名詞成為國際會議的困擾,更不用說「中華民國」。
舉例來說,相較於其他區域強權(regional powers)選派動輒十幾二十人的規模,臺灣沒有大型的「代表團」可以參加第一軌外交(track one)的聯合國相關會議、就連二軌(track two)的香格里拉安全對話、亞太圓桌會議(Asia-Pacific Roundtable)、雷崗論壇、或者是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CSCAP study group)等,也備受限制。
對臺灣來說,參與這些國際會議與論壇至少有三項傳統上的重要意義:第一,藉由會議外交參與國際知識社群(international epistemic communities),臺灣得以掌握各種全球政經與安全脈動的訊息;第二,藉由想法的交流與共同理念的推展與溝通,臺灣得以結交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like-minded friends),以行動來促進夥伴關係;第三,透過國際發聲與積極參與表達臺灣的關切與國家利益。
從冷戰時期開始,臺灣對於會議外交的耕耘與重視投入相當多的努力。正因為政府無法享有正常國家的待遇,各種學術機構、研究單位或智庫的國際活動能量,就成為協助臺灣達成上述三個目的的重要助力。
舉例來說,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在冷戰時期即為臺灣發展學術外交或智庫外交的主要推手。幾個旗艦型的雙邊與多邊大型國際會議,如台美會、台日對話、台歐對話、台韓對話、台印(度)對話、臺灣東協對話、甚至是非洲論壇等,藉由輪替在臺灣與海外(如美國與歐洲國家、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或越南等地)主辦相關論壇的經驗,直接與國際政策社群討論迫切的共同挑戰。
在後冷戰時期,有越來越多的智庫與學術單位分擔這項智庫外交的任務,像是遠景基金會所辦理的凱達格蘭論壇與印太對話等、中經院臺灣東協中心所辦理與東協經濟共同體相關的研討會議、臺灣經濟研究院APEC中心的各項亞太經貿會議、或者是最近由國策院辦理的亞洲智庫高峰會。
在此同時,老牌的會議外交推手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與其所發展出的東南亞研究中心,則是在近年來轉向耕耘制度性的國際合作網絡。此一戰略轉向讓學術外交與智庫外交的內容不只是一年一次的對話,而是在參與的機構上形塑更多的網絡、同時也加強年輕同仁的參與。
舉例來說,東南亞研究中心自2017年起加入了亞洲東南亞研究中心聯盟(the Consortium of SEASIA),並且在2018年擔任該聯盟的秘書處,與其他十個國家、十三個頂尖的亞洲研究中心將在2019年辦理雙年會(SEASIA Conference 2019),並且吸引數百人到上千位東南亞與亞洲研究專家與會。
國關中心更自2018年起開始籌辦國際當代中國研究聯盟(the Consortium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與美國、加拿大、澳洲與日本的相關中國研究或東亞研究機構進行跨國合作,以跨國會議的辦理來形塑新的區域知識社群。
經過了30年,臺灣對於操作智庫外交、會議外交的理念已經悄然改變,會議外交的具體實踐除了中、小型的政經、外交與安全政策對話,也開始有更全面的區域鏈結,面對的受眾也更為多元。

不只是軟實力
除了學術機構與智庫,臺灣的民間社會過去幾十年來累積了一定的能量,發展大型的會展、論壇或者國際會議。近年來,當然,隨著新南向政策的推進,民間力量更聚焦於發展與東南亞、南亞與紐澳的合作關係,彰顯臺灣與這個地區的社會鏈結。舉例來說,外貿協會辦理的各類大型的投資與商業高峰會與臺灣形象展(Taiwan Expose)、在高雄舉辦的全球港灣城市論壇、或者是智慧城市論壇等。這些因應國際趨勢、凸顯臺灣特色的平台,成為臺灣展現軟實力(soft power)、爭取國際支持的亮點。
當然,對臺灣而言,政府與民間社會透過論壇外交想展現的絕對不只是軟實力,而是想更積極地搭建更多元豐富的區域或國際平台,將臺灣內置在國際合作的鉅型網絡(mega regional or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collaboration),以靈活應對兩岸關係的侷限與來自北京的政治外交脅迫。
或許軟實力是一種展現特色與吸引力的策略性操作,但臺灣存在與長期以來對國際社會的貢獻,代表的是一種充分的暖實力(warm power),以及許許多多不為人知或需要說出口的故事。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