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玉山論壇」神秘面紗:如何在艱困的外交環境中,展現臺灣的韌性和「暖」實力?

揭開「玉山論壇」神秘面紗:如何在艱困的外交環境中,展現臺灣的韌性和「暖」實力?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這座島嶼幾十年來並始終在學習,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正常國家」。而會議外交或論壇外交的轉變,是臺灣貢獻國際、採取行動爭取國際支持的片段縮影。它也說明了(highlight)臺灣在面對外交艱難時的韌性(resilience)。

北京對臺灣的打壓與脅迫,它想形塑出一種「強勢的意識形態」或者是「臺灣的一切由中國決定」的國際形象,阻斷臺灣與各國政府、國際企業、甚至是城市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將這座島嶼國家擠壓到國際社會邊緣,並順勢吸納成中國領土的一個部分。

這座島嶼幾十年來並始終在學習,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正常國家」,同時也學習如何在確保國家尊嚴與國際夥伴「comfort level」的前提下,發展務實、有意義的合作關係。當然,臺灣在近年來所辦理的各種國際論壇與大型會議,來自於國際社會的響應與支持,說明了與臺灣交往不僅無害,更能落實對人民與區域有益的共同利益。

從2017年起,臺灣規劃在每年的國慶日之後辦理「玉山論壇:亞洲進步與創新對話」(Yushan Forum: Asian Dialogue of Innovation and Progress),希望透過這個國際級的論壇彰顯「合作」對臺灣與亞洲的重要意義。這個論壇從原本的六個主題,擴散到八個主題,希望能與國際合作方共同彰顯人才培育、創新產業、區域農業、與醫療與公共衛生的特色合作。另外,在合作網絡方面,玉山論壇也將政府的合作倡議擴及到公民社會、智庫、青年領袖與文化機構的網絡。

玉山論壇的存在與推廣,就是想分享臺灣的溫暖故事(the representation of warmth),打破過去政治硬實力的競爭,轉向暖實力的真實分享。儘管如此,因為它是臺灣主辦的國際論壇,還是面臨到許多來自於對岸的壓力。

photo_(5)
Photo Credit: 中央社
2018年玉山論壇中以「文化共融:文化無國界,深耕共榮的文化基礎」為題交換意見。

轉換思維

會議外交或論壇外交的轉變,是臺灣貢獻國際、採取行動爭取國際支持的片段縮影。它也說明了(highlight)臺灣在面對外交艱難時的韌性(resilience)。不可否認地,臺灣的論壇外交也面臨兩難。它需要有更多的國際宣傳讓國際友人與臺灣人民瞭解臺灣的永續存在的重要性,也更清楚與臺灣合作的夥伴關係將會帶來哪些雙贏的成果,不過,也正常化的過程中,臺灣社會也需採取更為穩健與踏實的方式來檢視臺灣的外交努力,不宜再採取類似「外交突破」的浮誇標題。

將臺灣對國際社會的參與說出來(to speak out / articulate),本來就不該是一件難事,而凸顯這座島嶼對國際發展的長期努力與貢獻更應被各界所尊重。臺灣問題不該是國際社會的政治禁忌(political taboo),特別是當臺灣的聲音與人民的吶喊被強大的外力刻意消音(devoice),國際社會的無私支持與鼓勵將顯得珍貴。

本文由原文翻譯至中文,原文網址請見:The Need to Speak Out: Taiwan’s Contribution in International Forums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吳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