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害怕感染HIV的異性戀妻子,來到同志諮詢門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許多多的同志,在成長過程裡,都曾以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差錯、不可說的隱疾。同學的羞辱讓自己噤聲,師長的否定讓自己絕望,反同團體大力運作的「學校教育不可以提到同志」,讓自己灰飛煙滅。
文:徐志雲
我們必須記得
我們必須記得,也要讓更多人記得,
遺憾不被遺忘,是為了不要再讓更多人傷心。
受傷無法避免,但在跌跌撞撞中,
是否還能有最基本的公義?
是否還能讓每個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並且,願意愛自己?
如果制服包裹了青春,脫下校園生活之後,是否有人已經支離破碎?
在門診裡,我們常常要承接每一個裂解的生命,拼湊受難的地圖。彌補創傷的方式,不是蠻橫地縫合,而是傷痕開口說話,讓游離的心靈選擇自己的處方。
高二那年被出櫃之後,有位叔叔說他被派來「矯正」我
「高二那一年,我跟班上的女同學在一起,被導師發現,導師馬上把我出櫃,打電話到家裡告訴我父母,然後我就被禁足,直到畢業。被禁足的日子裡,一到放學時間,爸爸就會開車來接我回家,我不能去任何其他地方、不能再跟任何同學聯絡。爸爸沒空的時候,就會找另一個叔叔來載我。這個叔叔,後來性侵了我十幾次……。」
叔叔說,爸爸派我來「矯正」妳,讓妳知道男人有多好。
她花了六年才念完大學,因為中間數度復發憂鬱症,每次她被性侵的惡夢嚇醒之後,就會把頭髮剃光,因為叔叔最喜歡把手指插入她的長髮中,像是黴菌的菌絲,牢牢地抓住她的髮根、還有她頭皮下的記憶。
廁所的臭味是最安全的,因為娘娘腔沒有資格呼吸新鮮空氣
「椅子啊……坐下去之前都一定要先看清楚,有時候是剩飯、有時候是膠水,也有過,整把美工刀插在上面。」他面無表情地說。
這是他的國中生活,插美工刀的同學看他沒有坐上去,用可惜的口氣說:「死屁精,怎麼沒戳爆你的屁眼!」
對他來說,反抗是無用的,辯解是徒惹生非的,輔導室是裝飾用的,老師是裝聾作啞的。因為,娘娘腔是沒有人權的。
他轉學,念了三所國中,處境都沒有改善,因為他個子瘦弱,聲音拔尖,臉色蒼白,動作彆扭,不夠優秀到被老師保護,又不夠平凡到足以隱形,全身上下都不合格,人生唯一得到的冠軍,就是成為霸凌的首選。
人間失格。
如果人生有許多分岔,他的每條路都可能走進絕壁。我戰戰兢兢地問,你是怎麼活下來的?他說,有個同情他的總務處幹事,讓他去上總務處旁邊的教職員廁所,於是,他每節下課都待在那邊躲避人群。吃飯在那邊、看書在那邊、恍惚在那邊。
割腕,也是在那邊。
他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覺得廁所的臭味是最安全的味道,他不敢呼吸新鮮空氣,因為娘娘腔沒有資格呼吸新鮮空氣。
與生俱來的跨性別特質,他只是希望能做自己
媽媽帶著他來到門診,他目光炯炯,一身英氣,健保卡上的身份證字號是2開頭,而且,他才小學四年級。
媽媽說他從小就不像女生,喜歡的玩具是汽車、機器人跟恐龍,剪破了好幾條裙子,從幼兒園就爬上爬下當孩子王。
媽媽知道這是他的天性,知道每個人的特質不應該被男女的刻板印象侷限,但媽媽也知道,他周遭的人不一定能理解,媽媽也想知道怎麼與他相處、怎麼陪著他快樂長大。於是帶著他來到診間。
時代在進步,診間看到的父母樣貌也逐漸變化,不再是一昧地否定跟衝突。我們一起討論怎麼讓他的環境更友善,和他一起想該怎麼應對外界的眼光,怎麼做才能生活得更自在,什麼時候學會妥協、但不傷及對自己的認同與肯定。
很難很難,但是媽媽願意努力、孩子也聰慧勇敢,這個世界崎嶇不平,他們抓緊彼此,腳步沈穩,但不用跟著大眾亦步亦趨。
兩年多之後,媽媽又帶著他來到門診。剛上國中,學校制服男女壁壘分明,規定「女生」夏季制服必須要穿裙子。他抵死不從,被記了好幾次小過,他跟學校老師爭取無效,媽媽也幫忙跟校方協調,但學務主任認為不穿裙子「嚴重影響校譽」,拒絕任何讓步。好在學校輔導室有一位對同志友善的老師,穿針引線,終於爭取到唯一的解方:請他們到精神科門診開立診斷書,證明他有「性別問題」,才可以不用穿裙子。
我聽到這樣的訴求,不免啼笑皆非,醫學診斷書並不是用來干涉一個學生該不該穿裙子的。我能體會輔導老師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也可以理解校方的作法,是要提高學生取得特殊權利的門檻,以免其他學生起而效尤,增加學校管理的負擔。但跨性別的特質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是這個學生想要什麼特權,他只是希望能夠好好地成為如實的自己。
幾經思考,決定還是開出這張診斷書,診斷書上說明這位學生是「性別不安」,並非疾病或問題,請校方依《性別平等教育法》之內涵,提供性別平等之學習環境,尊重及考量學生之不同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並對因此處於不利處境之學生積極提供協助,以改善其處境。
高雄醫學大學顏正芳教授所主持的台灣本土研究顯示,有高達87.6%的男同志,在兒童青少年時期,曾經因為性別氣質被認為較女性化、或是因為同/雙性戀而遭受言語、社會關係、肢體、網路等各種形式的騷擾,包括被叫不堪入耳的綽號、被脫褲子、被推踢打耳光、便當盒被丟到馬桶、被謠傳不實的中傷、被同儕關係霸凌等。
這些統計數字,在診間中真實地出現,不止男同志,包括女同志、跨性別、性別氣質不同的學生,都在校園這個殺戮戰場當中,舉步維艱地求生。
診間不過是社會的一隅,我們看到了片段的事件,濃縮的情節,拓印之後的憂鬱。外面世界的人生,卻是更連綿不斷的驚心動魄。
一句「對後代子孫的詛咒」,摧毀了多少年輕人的大好青春?
我的大學學弟,也是一位同性戀,即使從小生長在都會區,即使他是1990之後出生的年輕世代,他還是在「同性戀是罪惡」的社會洗腦氛圍中長大,從小因為這樣的罪惡感多次試圖自殺、對未來失去希望。
學弟跌跌撞撞地上了大學,在學校中看起來開朗堅強,但是他發現自己對於同性戀的罪惡感並沒有改變,他依然喜歡男生,於是他陷入了更深的自責跟憂鬱,甚至不敢想像自己的未來。更不用說,他壓抑了多年對於男生的情感,直到現在還不敢跟任何人告白。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