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飛正傳》:華人文青熱愛的王家衛,為何受到不少影評人批判?

《阿飛正傳》:華人文青熱愛的王家衛,為何受到不少影評人批判?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阿飛正傳》是王家衛確立個人風格的代表作,片中的諸多特徵都延續到他其後的電影。而王家衛跟張藝謀、侯孝賢、楊德昌一樣,是最被華語圈討論的華人導演。但有別於其他人大多是褒多於貶,王家衛卻是個十足的爭議人物。這與他的電影語言背離華人文化圈的喜好有關。

《阿飛正傳》大量的中景深鏡頭,把所有人物限制在一種兩人對立的狀態,阿飛面對女人或面對男人,都困在一種想逃卻逃不出的情境。在《阿飛正傳》玩得還沒那麼徹底的點,大概就是人跟物的連結。不管是描寫「一分鐘」隱喻的時鐘,或是不斷點燃的香菸,都沒有後來他的電影那種「只要主角是一個人,就必定會與物對話」的狀態。

chungking-express-2
Photo Credit: 《重慶森林》,澤東發行。

而《阿飛正傳》也開啟了王家衛的獨特電影語言。因為華人演員普遍缺少西方演員的如下特性:西方藝術片演員下戲後,會吸收補強龐大的人文資訊,去強化自己的特質,且西方專業演員,在扮演角色時,則會花上幾個月時間去揣摩角色的背景狀態。但東方演員因為電影工業生產的模式,常常都在趕戲狀態。必須要有明確劇本,才能夠在短時間內想像,成為戲中該表演出來的樣子。

王家衛喜愛選用大明星,是因為所有的大明星都有強烈的個人特質,這點可以取代一般演員平常軋戲無法強化自己的狀態。而在沒有時間投入角色的情況下,王家衛會乾脆捨棄劇本,讓演員在茫然的情況下透過引導與暗示,去做出他想要的樣子。像《阿飛正傳》拍攝時,他讓劉嘉玲一直擦地,擦到又累又茫然,那個眼神才對到王家衛要的樣子。這個操作手法,也用在他後來所有的電影中。

當然,無劇本或一群演員跟導演共同磨出劇本的作法,早在西方60年代劇場便流行過。但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王家衛一樣,用同樣手法就拍出諸多經典。王家衛的每個作法都可以拆解,但也不是照著操作就可以成為王家衛。

因此,王家衛的電影在同行中成了一種異端。90年代時,即受到不少電影人的批判。大導演王晶甚至在電影《珠光寶氣》中對王家衛進行尖酸嘲諷。但王晶本身是鬼才型的導演,只是因為出身背景不同,電影路數跟王家衛不同。從另一方面來看,他的嘲諷甚至對王家衛而言是一種致敬。

在《珠光寶氣》中,影評人一段戲擬《東邪西毒》的評語雖是諷刺,但卻也指出王晶有看懂王家衛電影的點:

「《東蛇西鹿》這部戲的確是充滿了後現代文化氣息。它在分析人際關係疏離方面,與充滿了矛盾的個人潛意識自我批判方面,的確是突破了過去的局限,我最欣賞的呢,就是男主角摸牛的這場戲,因為它具備了符號學上,極具有陽性象徵的那種被壓迫的閹割感。」

在華人社會中,一個人的作品產生越大的文化爭議,某方面來說,也表示那個作品具有某種無法忽視的影響力。王家衛的電影就是如此。

而在28年後的最近,《阿飛正傳》的數位修復版重新上映。即使過了快30年看這部片,還是覺得它有某種超越性。對照近年來諸多華語電影,都因為市場因素而大走類型電影風潮,再重看這部極為個人的經典,我還是覺得只有王家衛可以成為王家衛。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