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飛正傳》:華人文青熱愛的王家衛,為何受到不少影評人批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王家衛跟張藝謀、侯孝賢、楊德昌一樣,是最被華語圈討論的華人導演。但有別於其他人大多是褒多於貶,王家衛卻是個十足的爭議人物。這與他的電影語言背離華人文化圈的喜好有關。
王家衛是華人世界的電影大師。就藝術片來說,還存世的華人導演中,以成長於香港的王家衛和來自馬來西亞的蔡明亮,藝術成就堪稱最高,可說部部經典,幾乎沒有敗筆之作。
奠定王家衛個人風格的電影,即是他的第二部長片:於1990年上映的《阿飛正傳》。在此之前,他便以《旺角卡門》轟動香港,因此得以集結龐大資本與一群大明星,共同完成《阿飛正傳》這部經典。其後的《重慶森林》、《東邪西毒》,更讓他擠身世界電影大師之林。
《阿飛正傳》是王家衛確立個人風格的代表作。片中的諸多特徵,延續到他其後的每一部電影。王家衛跟張藝謀、侯孝賢、楊德昌一樣,是最被華語圈討論的華人導演。但有別於其他人大多是褒多於貶,王家衛卻十足是個爭議人物。一方面這與他出身於香港影視圈,另一方面也與他的電影語言背離華人文化圈的喜好有關。
王家衛在90年代拍攝多部具強烈個人風格的電影,其電影走向大異於香港商業電影,以至於票房奇慘,但偏偏受到華人文青的強烈喜愛。以一個帶有絕對個人風格的藝術片成名導演,因為票房問題被說嘴不稀奇,但另一個要觀察的點是,他為何受到不少影評人的批判(主要是香港)?這跟中華文化圈的文人屬性有關。
華語電影從初始至21世紀的現在,電影藝術總是擺脫不了「文以載道」、「人文精神」的要素。許多受到肯定的華人電影大導,從李安、張藝謀到侯孝賢、楊德昌,要不是有對華人社會提出批判、再造,不然就是發揮深度的人文思想。而電影語言、導演技術稍普通的導演,例如前代的李行或許鞍華等人,即使票房不怎麼傑出,都可得享盛名。然而有好些具有強烈個人風格,卻沒得過什麼大獎的導演,例如拍出影史經典《十八》的何平就常被忽視。
上述狀況的原因在於,雖然近30年的華人影評人大都吸取西方文化養分長大,但他們在檢視華人社會的態度,卻常是古板的「中學西用」。一方面是這些文人的成長背景大都還在經歷全球化影響的文化衝突,因此如何對應「儒教」文化價值觀,以及資本化都市演變的文化情境衝擊,一直是這些文人的關心重點。也因此具有強烈嘲諷與批判性的楊德昌,一直被認為是華人導演之首,因為他所處理的問題,全是當代華人面對傳統文化跟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衝擊。當然李安也是。
具體表現在這些文化人的影評中,他們喜愛的路數就偏好:文化衝擊、價值觀改變、人物性格的扭曲(因為環境),更重要的點是「故事」。如何用西方或結合東西方文化的電影技術,來表現那些調合個人內在跟環境衝突的故事,就是許多華人影評人喜愛的部分。
但王家衛的路數,偏偏就是絕對自我的路線。他的電影故事情節可說支離破碎,人物常常在一個個人的環境中呈現內在的情緒,背景與時代是一種虛無的架空狀態。明明表面上人都活在大時代的氛圍中,但每個角色卻都在個人空間裡處理自己的事。即使到《一代宗師》這種國族性的武術傳承大議題,結果重心還是放在有緣無份的男女情愛之上。整個武術的流傳與面對戰爭流離的武人,全都成為愛情的註腳。因為愛情的確就是最關乎於個人的事。

也因此香港影評對王家衛的批評可說最猛烈。香港面臨回歸陰影與不確定的未來,都有一種強烈的文化憂慮。但王家衛卻是以絕美的電影畫面,去關注於個人的內在困境。偏偏這個困境幾乎都只關於愛情,而不是個人如何面對環境壓迫。所以他最常被罵的地方,就是批著洋化的外皮,拍出廣告式的破碎無意義的內容,只強調美感,而沒有人文價值的電影。但王家衛並不是這麼簡單的導演。
他個人的強大藝術天份,將所有最日常的生活情境,轉化為一種美的存在。即使如《墮落天使》中那些陰暗髒亂的環境,都成為另一種美的質感。如詩的對白,跟強烈的顏色光影對比,將人物內在的各種隱喻,透過人與物之間的無形對話,產生一種無以名狀的想像連結。觀眾可以在美的接收中,將自身的個人情境,投射到電影之中。這也是他的電影會受到眾多文青喜愛的原因。
因為在進入21世紀後,所有成長於都會的文藝青年,幾乎都活在一種王家衛電影的氛圍中。每個人都是在人際關係淡薄的狹小空間中,以無數的資訊與擬象物做為精神背景而成長的。所有的大敘事在後現代的環境中,本來就碎裂成跟自己無關的風景。王家衛的電影正能夠以此打中觀眾的心。
要說王家衛是絕對西方語言風格的導演,他是。但他最厲害的地方,並非模仿西方,而是將現存的現代化社會情境,用真正生活於亞洲的年輕人的方式表現出來。
對西方藝術片來說,電影中人與物的連結常常都是用來凸顯人生的荒謬與虛無,而王家衛的連結卻時常只針對個人的回憶與情感。這點當然也是西方常見,但王家衛卻把「物」放大成一種「亞洲人在傳統文化虛無中,在日常生活中只能透過抓住這麼一些什麼,來確定自己存在」的感覺。因此,電影中的物件與房間,不管是商業化大量生產的罐頭、速食、玩具還是房間,都是悖離於現實的懷舊西方造型,或毫無傳統文化感的象徵(例如《東邪西毒》中的鳥籠跟馬),但全都是東方人生活中會有的東西。再以破碎的詩語言,讓物件脫離本來的意義。由此來打造他的電影世界。
而《阿飛正傳》偏偏就是這一切的原型。在這部片中,王家衛所有電影一定會出現的「水」的意象,透過大雨呈現。對王家衛來說,他處理水的方式跟蔡明亮的水不同,是完全用在一種把自己隔離於外界的做法,水產生的作用,就像他的電影《2046》的對白:「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水隔絕了現實,而不是推動現實,是讓記憶維持。也因此阿飛那保守個性的女友在大雨中,透過雨水來強化她對阿飛的愛。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