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二):我們寫的東西,台北不看,北京會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共授權他們的心戰部門去攻擊臺灣,臺灣卻不授權給我們的心戰部門去反擊中共。人家已經侵門踏戶,把我們掃射得血肉橫飛了,我們卻還沒從長官那裡獲得對敵開火許可。
全台灣能用來對抗對岸心戰攻勢的公部門正規戰力,只有國防部政治作戰局的文宣心戰處(對下指導心理作戰大隊)。國軍以外的其它公家機關,都只有「澄清謠言」和「監看輿情」的能力,並沒有「打心戰」的能力。
然而,國軍的政戰系統卻從未發揮實力去反制中國共產黨的心戰攻勢;追本溯源,首先要檢討領導層面的問題。用比較口語化的說法來講:台灣不是沒有人才,但為什麼會讓不適任的人去領導台灣的心戰部門?
2018年迄今,台灣面對8次攻勢,政戰8次旁觀
以下擷取ETtoday近期一篇報導中的片段:
政戰系統在歷經約兩年的改造與訓練後,從文宣心戰處長陳育琳、新聞處長陳中吉應對反應上,黨政人士坦言,相關工作與危機處理上,已經越來越成熟,而此時共軍頻頻來犯,且台海掀起文宣戰,「政戰每天都在作戰,每天都實實在在的在戰場上。」
在此先不討論新聞處,單就文宣心戰而言,這段文字敘述幾乎「完全悖離實情」,甚至被我們內部人員譏笑為「平行時空」。我們不知道文中所謂的「黨政人士」是指誰,但如果黨政人士真的對如此悲慘的心戰成果感到「滿意」,還對領導層級「讚譽有加」,這已足以令我們第一線心戰人員心寒。
借用學者的整理:今年以來,台灣已經遭遇對岸8次較明顯的心戰攻勢,依序是1月M503航線爭議、4月全球航空公司改名運動、5月多明尼加及布吉納法索與我斷交、7月東亞青運主辦權取消、8月金廈通水典禮、85度C事件、薩爾瓦多斷交、9月關西機場假新聞事件。

事件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岸心戰部門借力使力,抓住民間痛恨的點(金援外交、推卸責任、施政無能、不知民間疾苦等)去擴散虛實相雜的訊息,並引導國內意見領袖去發表意見,進而改變台灣的輿論流向。
回顧幾次事件,有些引發了國內政治的混亂,有些甚至成功重創了中央政府的民意支持度。孫子兵法說:「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對岸心戰部門有效開創形勢、利用環境,戰術戰法上確實可圈可點。
如外交部之類處在風暴正中心的當事機關,自然只能疲於奔命地應對外界壓力,沒有多少還手的餘地,惟可倚靠專業心戰部門在檯面下進行反制或反擊。回過頭來看我方,台灣心戰部隊是否也像對岸心戰部門那樣,採取過些許縝密謀略或積極作為來反制中共?
還真的沒有。
除了做些輿情數據分析與投稿社論以外,台灣心戰部隊沒有採取其它作為,甚可說是幾乎沒打算要去引導兩岸輿論。明明對岸每一次心戰行動都有許多可供揭露的點,中國共產黨自己也渾身上下都是可以攻擊的靶,上級卻從來不曾下令去主動反擊。
這就是所謂的「政戰每天都在作戰,每天都實實在在的在戰場上」嗎?國家的心戰部隊,沒有被用來具體抗擊對岸攻勢,反倒被高層要求去為軍人年改做政策護航。不僅棄守了本該堅守的戰場,這根本稱得上是跑錯戰場了。
軍方沒有心戰人才?還是「所託非人」?
外界對國軍與政戰系統的官僚作風,大多抱持著負面印象。但與外界想像或有差異,政戰體系並非完全沒有心戰專業人才:雖然國軍的人才養成方式仍有進步空間,但在文字、情報、語言、新聞、網路、美術、音樂、影視等領域,確實還是有一些不遜於外界的頂尖幹部。

國軍也不是沒有肯做正事的幹部。實際上,政戰體系底下一直都有許多想為國家做出一點實際貢獻的軍人,其中也不乏中校、少校這種較資深的軍官。許多政戰人員心中更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痛,就是不願看到政戰被各兵科軍事幹部視為「沒有實際用處的存在」。若無此心,我的上一篇文章也不會在政戰圈和各院校的相關群組裡被國軍同仁大力轉傳。
人員優秀、裝備精良、資源充沛,面對中共攻勢時卻什麼也發揮不出來。不要說雖敗猶榮了,根本連戰場都沒有踏上去。可想而知,高層的用人方針、領導統御與國家意識都出了很大的問題。
這兩年來,為什麼戰院畢業成績敬陪末座的人,可以被政府拔擢升官、領導文宣工作?為什麼不懂對岸、不懂宣傳戰、不懂情報價值、不懂藝術層面的人,會被派去指揮心戰部隊,取代真正瞭解相關領域的前任者?總不該讓政治問題、派系問題和濫用私人的弊病,去限制住台灣的應敵戰力。
為什麼只有中共有官方網軍,台灣卻沒有
台灣的心戰部隊,目前是被怎樣的人給領導著?
談到網軍,台灣的心戰部隊也不是完全沒考慮過要建立網軍。當相關單位開始思考創辦社群網站帳號、組建網軍去反擊對岸「五毛」網軍時,領導卻否決了這個提案,因為怕會「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也就是說,「成立網軍」這種能創造實際戰果的工作,非但無法向上級展現單位績效,還可能導致單位被責罰。
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不單是領導只求表現、不願冒險的官僚心態,更反映出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台灣竟然不把對敵作戰成效視為績效。
被蔑稱為「五毛」的網軍為什麼存在?當然是共青團裡的幹部為了在上級面前求表現而積極發展的,網軍「愛黨愛國」的發文就是績效所在,每則貼文人民幣5角錢就是對績效的獎勵。對岸的官場把打擊台灣的成效視為績效,台灣卻不把反擊對岸的成效視為績效。
什麼才是長官眼中的績效?但願不是辦活動和拍微電影。如果政戰拍幾部微電影、辦幾場活動就能討政府高層歡心,讓當局者心滿意足、無視接二連三遭受的重創,那就真的沒救了。如果台灣的官僚體系都是這種思維,那也不難瞭解為什麼當年會祭出「徵文比賽」來應對釣魚台紛爭。

我們心戰的目標對象,就是我們的長官
談到情蒐,心戰情報部門自然要定期將情報蒐研成果彙報給上級單位。在彙報之前,總是要經過單位主官審核內容,針對情報價值、推論合理性與工作方向進行指導。然而,當領導沒有能力針對情報工作做出評論與指導時,就只能針對無關緊要的小細節(文字位置、圖標位置)耗費大量時間去鑽牛角尖;到後來,甚至發生領導長期不參加審核會議的情況。
最新發展:
-
外界譏諷「政戰部變統戰部」:面對中國認知作戰,為何未見國軍政戰系統發揮作用? 1年前
-
《外交政策》原文:韓國瑜崛起的背後,「推波助瀾」的中國網軍 4年前
-
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八):說什麼夢迴大清,現在根本就還是大清 4年前
-
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七):對中共發動網路輿論戰的19項要領(下) 4年前
-
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六):對中共發動網路輿論戰的19項要領(上) 5年前
-
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五):中共「巨魔工廠」再進化,台灣如何遂行網路心戰? 5年前
-
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四):國軍政戰與共軍政工,簡直是石器時代與石油時代的差距 5年前
-
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三):「低等五毛」與「高等五毛」一起編織出台灣輿論假象 5年前
-
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三):「低等五毛」與「高等五毛」一起編織出輿論假象 5年前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