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人史》:「不要在美國結婚!這裡的華人女孩⋯⋯當不了好老婆」

《美國華人史》:「不要在美國結婚!這裡的華人女孩⋯⋯當不了好老婆」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某些在外國出生的華人移民儘管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也認為自己是現代人,但並不總是能夠認同美國社會賦予女性的高度自由。

文:張純如(Iris Chang)

新生代美國華人女性也是許多領域的開拓者,但他們所面臨的挑戰遠比華人男性更為嚴峻。20世紀以前,因為家境的關係,絕大多數華工家庭最多只能讓女兒讀到小學畢業。但美國在一次大戰後開始實施義務教育制度,因此無論是華人女孩或男孩,能從中學畢業的人數是一樣多的。不過她們大都無法就讀大專院校。事實上,就在她們出生的三、四十年前,女子如果出門拋頭露面,往往會被當成不夠端莊嫻淑,而且無論白人或華人女性都是如此。此外,許多美國華人家庭在教育問題上往往採用雙重標準:勸兒子接受大學教育,女兒則只要待在家裡或趕快結婚就好,而且丈夫最好受過教育——在這方面,其他移民家庭或者絕大多數白人家庭也一樣。在自傳《華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中,華人女性作家黃玉雪(Jade Snow Wong)寫出了1920年代她年輕時在舊金山度過的悲慘歲月,書中就曾提及父親因為要送她的哥哥就讀醫學院而拒絕資助她的大學學費。

即使這些新生代華人女性獲得大學學費資助,開明的家長也給予鼓勵,她們卻沒有什麼可以仿效的模範人物。19世紀時,無論是在美國或外國出生的華人女性,能從大專院校畢業的人數真是屈指可數:從1881到1892年,總共只有四位華人女性獲得美國大學的醫學學位,而且她們都是由教會資助。據信她們就是史上最早在美國讀書的華人女性。即使在中學層級,想要幫華人女孩找女老師來教她們也是很困難。直到1920年代,舊金山的公立學校體系才開始雇用華人女性教師。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華人女性需要特別強韌的毅力,並且加倍努力,才有辦法達到目標。

教育只是第一道門檻而已。既然新生代華人男性的工作環境已非常艱難,華人女性當然就更不用說了:在一切講求「白人優先,男性第一」的勞動市場中,她們可說是地位最低下的族群。無論出生地是否在美國,20世紀初的華人女性勞工大都是在按件計酬的低新產業工作。縫紉與剝蝦殼等工作逐漸從家庭手工業走向工廠形態,有許多女性在這些血汗工廠裡充當廉價勞工。一戰後,華人移民女性開始主宰製衣產業。白人製造商把案件發給各地華商承包,他們開的血汗工廠往往通風不良、燈光昏暗,也沒有恰當的托兒服務,許多母親在廠裡工作時都背著嬰兒,或者讓孩子們在工廠裡滿地爬來爬去。在回溯最早的童年記憶時,某些在舊金山、紐約中國城長大的新生代華人都記得母親總是不發一語,伏在縫紉機上拚命工作,筋疲力盡。

不過,如果與她們的移民母親們相較,這些新生代華人女性的確得以享受稍好的機會。她們受過教育、英語流利、熟稔美國文化,因此不用再被侷限於勞力密集的產業,可以找到各種需要專業技能的工作。到了1920年代,我們可以看出有愈來愈多充滿天分的新生代華人女性得以力爭上游。這些高中畢業的女性精通中英文,在工廠工作可謂大材小用,於是開始到中國城的禮品店或當地公司行號上班。有些成為舊金山中國城電話交換台(Chinatown Telephone Exchange)的接線生,這工作必須精通英語與中國各省方言,同一省方言還有各種不同的腔調,同時還得記住兩千兩百組電話號碼,因為交換台每天平均須處理一萬三千通電話。

然而,想到中國城外面去找工作仍是一大挑戰。她們之中有一些成為所謂的「粉領族」,進入白人的大公司當祕書、辦事員或倉儲人員,主要是因為美國社會普遍認為華人工作認真又溫順。但性別歧視讓種族歧視問題雪上加霜。白人公司雇用華人年輕女性只是為了利用她們的外表,穿上亞洲風制服,到華人百貨公司當櫃姐、電梯服務員,或戲院帶位員、餐廳服務生,藉此讓白人顧客感受到異國風味。但這只佔華人女性中的極少數,她們絕大部分都是求職碰壁,就連薪水最低、毫無發展機會可言的工作都找不到,許多公司甚至直言不諱,表示他們「不會雇用東方人」。

到了20世紀的二、三○年代,美國社會開始出現一群華人女性的專業人士階層。原本由中產階級白人女性主宰的職場,例如教學、護理與圖書管理等,也開始出現新生代華人女性。1926年,方玉屏(Alice Fong Yu,結婚後她冠上夫姓,因此也可以稱為尤方玉屏)被舊金山公立學校體系聘為教師,成為全美第一位華人女教師。此外,三位舊金山華人富家千金也選擇了自己的專業,成為該行業的開拓者:方瑪莎(Martha Fong,音譯)是第一位當上護理學校老師的美國華人、方米琪(Mickey Fong,音譯)是第一位美國華人公衛護士,而方瑪莉(Marian Fong,音譯)則是第一位華人口腔衛生師。受過大專院校教育的新生代華人女性也進入了以男性為主的職場。梁細蘇(Faith So Leung)在1905年當上牙醫,應該是全美第一位華人女性牙醫,朱朵麗(Dolly Gee,音譯)則在1929年成為第一位華人女性銀行經理。

職場的阻礙重重,因此女性要特別有毅力才能登上頂峰,張玉燕(Bessie Jeong)就是一個例子。她是全美國最早成為內科醫生的華人女性之一,早年她就清楚看出女人不能把人生的主導權交給丈夫,否則下場會很淒涼。十幾歲時,爸媽幫她的姊姊張蘿絲(Rose Jeong,音譯)安排了兩位結婚的對象,其中一位才20幾歲,另一位是50歲的廚師,但蘿絲都只看過照片,要靠家人的指點才能做選擇。爸媽的建議是,「與其幫年輕人做牛做馬,不如嫁給老人疼愛。」所以她選了老廚師。結果那廚師卻是個善妒多疑的霸道丈夫——如張玉燕所說,「像個嚴厲的工頭」。蘿絲年方16,儘管只在公立學校讀過兩年書,但美國味太重,教育程度也太高,不對他的胃口,隨後她發現自己的婚姻陷入愁雲慘霧,一生都與貧窮為伍,而且人生的機會愈來愈少。他們住在加州威德市(Weed)某個伐木場裡,住的小木屋既不隔熱也無法保暖,蘿絲的丈夫做生意屢屢失敗,她甚至得賣掉婚禮上戴的珠寶,來填補他的損失。最後蘿絲實在是體弱氣虛,才26歲就因為流感而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