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一百多年前讓日本舉國瘋狂的「台灣彩票」

【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一百多年前讓日本舉國瘋狂的「台灣彩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治時期的台灣為何會出現專責彩券業務的官方機構「彩票局」,這個部門又為什麼只運作了短短半年時間便戛然而止?

漫步在台灣大街小巷,不時可以看到掛著黃色顯眼招牌的彩券投注站。每逢有高額獎金遲遲尚未開出,投注站的門口時常排著等待下注的綿延人龍,不難看出國人對於「意外之財」的熱衷程度。

betting_station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掛著黃色顯眼招牌的彩券投注站,即使在夜間也十分具有辨識度。

客觀來說,想透過彩券一夕致富可以說是許多人的共同願望,並不會因為時代、國籍的差異而有所區別。20世紀末,我國為了有效管理彩券事業,由政府分別甄選公益彩券及運動彩券的發行機構,形成一種近似官方監督、民營發行的合作模式。

不過,若是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面對彩券事業的態度則是多次在嚴禁與解禁之間徘徊遊走。究竟當時的台灣為何會出現專責彩券業務的官方機構「彩票局」,這個部門又為什麼只運作了短短半年時間便戛然而止?接下來,就讓筆者為各位朋友娓娓道來吧!

彩票局的誕生

自清領時代開始,賭博和鴉片就被視為台灣民間的兩大惡俗。當時,不少台民沉迷於購買中國華南與馬尼拉的彩券,迫使清廷官員下令予以嚴禁。進入日治時期以後,由於日本政府在明治初期便立法禁止彩券(日文稱為「富籤」),台灣總督府遂依法制止彩券買賣,卻無法根絕檯面下的交易行為,致使每年都有大量民間財富持續流向海外。

眼見禁絕彩券難度極高,時任總督府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遂決定反其道而行,改由官方主導彩券的發行與販售。如此一來,總督府不僅可以將彩券所得全數收歸國有,更有機會逆向吸引中國、菲律賓等地資金,對於百廢待舉的總督府而言實可說是一舉數得的高明策略。

因此,後藤新平除了派遣下屬宮尾舜治出國考察澳門及馬尼拉的彩券事業,更在1901年向內務省提出〈台灣富規則〉(註1)律令案,主張禁止外國彩券輸入台灣,由總督府成立台灣富籤局負責彩券發行事宜,並將彩券收益用於台灣廟社保存、慈善、衛生等事業。然而,這件議案雖然兩度在內閣會議提出討論,卻因為數名閣員表態反對最後無疾而終(註2)。

Gotō_Shinpei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後藤新平曾提議由官方主導台灣的彩券事業,卻因為閣員表示反對因而未能通過。

有趣的是,日本官方看待彩券的態度在日俄戰爭之後開始發生變化。考量到該項戰事花費甚巨,需款孔急的日本政府先是在中國東北的關東州(註3)以特許方式授權民間發行彩券,其後又在1906年的內閣會議同意由台灣總督府主持在地彩券事業。

為了順利推動彩券業務,台灣總督府特別設立彩票局作為彩券事業的專責機構,並任命有海外考察經驗的宮尾舜治擔任彩票局長。鑒於抽籤過程在民眾面前舉行更能提升官營彩券的公信力,總督府不但向德國訂購新式彩券抽籤機,更宣布將在淡水館(註4)後方新建具有寬闊抽籤場地的彩票局廳舍,試圖挑起台灣民眾的好奇心和購買熱潮。

全民一起瘋彩券

同年9月,彩票局正式公布第一期彩券將在翌月中旬發售,為數總計4萬張;每張彩券皆有10聯,售價5圓日幣,亦可用50錢單買一聯。彩金部分,則是依序設置頭獎5萬圓(一名)、貳獎1萬圓(兩名)、參獎5千圓(三名)等四千多組大小獎項(註5),而彩金總額更是佔彩券總收入的75%,藉此讓民眾產生中獎機率不小的期待心理。

Lottery2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台灣總督府發行的第一期彩券為數四萬張,每張彩券皆有十聯。圖為第五期彩票19243號的其中一聯,售價1圓日幣。

至於最關鍵的銷售通路,彩票局在全台各地指定二十餘名彩券批發商,再由各批發商自行挑選配合的零售商。此外,若是民眾想購買特定彩券號碼,可以在彩券開賣之前到彩票局登記姓名和欲購號碼,繳納費用後即可完成預購手續。

開放預購當天,彩票局登時便湧入懷著發財夢想的搶訂人潮,其中更不乏一次下訂數十張彩券的買家大戶。短短數天之內,就有八千多張彩券完成登記,導致業者分到的彩券張數遠遠少於預期,致使部分商家不得不規定每人限買兩聯彩券。另一方面,供不應求的現象也造成彩券售價水漲船高,進而出現彩券一張售8圓48錢、一聯賣90錢的離譜高價。

Lottery3
圖片來源:《台灣日日新報》
面對彩券業者規定每人限買兩聯,有婦人帶著三位孩子充當人頭,順利購入八聯彩券。

到了眾所矚目的彩券開獎日,基於彩票局廳舍尚未動工興建,第一期彩券抽籤遂選在專賣局的附屬倉庫公開舉行。歷時近6個小時,抽籤儀式終於在彩票局職員和七百多名群眾的監督見證下順利開出所有獎項。緊接著,便是各家報社爭先報導中獎號碼,以及由彩券買家領銜主演的各式悲喜劇。

眼見彩券甫一上市便迅速售罄,彩票局從第二期開始不只增發彩券至6萬張,獎項也增為七千多組,並限制每人只能預購一個號碼,卻仍然無法解決供需失衡的窘況。其後,彩票局於第五期彩券又再次調整銷售策略:彩券發行量雖然減為5萬張,每張漲至10圓,並將頭獎提升到10萬圓,取消預購張數限制,試圖讓彩券盈餘以此再創新高(註6)。

受到頭彩獎金加碼和預購張數解禁等利多刺激,一待第五期彩券開放登記,5萬組號碼在3週以內就被搶訂一空,而民間的轉賣價格更是來到每張13圓的驚人數字。很明顯地,人類的逐利天性正在使台灣彩票事業漸漸脫離彩票局的掌控。就在彩票局即將推出第六期彩券之際,爆發於日本內地的取締事件不但使得該局業務被迫停擺,更讓台灣開辦僅僅半年的官營彩券事業就此畫下句點。

倉促的落幕

早在內閣准許台灣發行官營彩券時,日本內地能否購買台灣彩票便成為相當棘手的法律難題。之所以會如此,原因在於日本政府並沒有廢除或是修改買賣彩券違法的相關條文,而是宣布該法律沒有以敕令形式公布,因此效力不及於台灣地區(註7)。換句話說,台灣住民購買官營彩券並不存在違法問題,但是內地住民買賣台灣彩票依法則屬於犯罪行為。

Lottery4
圖片來源:《台灣日日新報》
描繪台灣住民(右側小孩)可以不受限制大吃彩券「甜頭」,而內地住民(左側小孩)礙於政府(中央女性)阻攔,只能在一旁乾瞪眼的諷刺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