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恐龍:潛意識是被建構出來或被發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精神分析如果是靠猜測和想像「潛意識裡的心理真實」,那不是太主觀嗎?而在診療室裡進行的談話式治療是精神分析的基礎,當我們只能透過個案的記憶來述說故事,並從故事推論潛意識的原始動機時,是受限於記憶以及語言本身的侷限。但精神分析有其應對方式。
文:蔡榮裕
以下幾篇文章,是一系列以「詮釋」為技術核心之外的探索,試試還有哪些技藝值得思索?兼論及精神分析的視野,從歇斯底里、焦慮、憂鬱,至自戀型和邊緣型個案,對理論和技術變遷的衝擊。這幾篇系列文章只是初步論述和想像,等待未來將會另有專書,持續探索這個有趣的課題。
我先以恐龍的存在為例,來談「潛意識」是什麼?它是可怕或可愛,光明或陰暗?我們先試著想像,何以有的恐龍被塑造成很可親?憑什麼塑造出一隻恐龍的模樣呢?只因為知道它是死的,因此就覺得不恐怖嗎?但如果不恐怖,何以是可親,甚至覺得可愛?是誰讓它們如此可愛呢?何以也有某些恐龍被塑造成是壞人可怕的模樣呢?
「潛意識」只有以前的故事和感受嗎?如果它是過去的經驗,意味著是死掉了還是一直很活躍?何以一般人都接受有「潛意識」的存在,但是當某項特殊行為被公開指出,有「潛意識」在背後作用時,人們常見的反應卻是很生氣,覺得被對方誤解了?雖然你覺得你已經說出了全部,卻被當作是在騙人,沒有老實說出實話;這是誰在發聲呢?是你自己或是那隻恐龍在作怪呢?
找回恐龍了,然後呢?潛意識是被建構出來或被發現?
- 恐龍跟潛意識有關係嗎?
恐龍跟潛意識有關係嗎?乍看是不相干,不過我嘗試要讓它們發生某種關係,並以恐龍被發現和發明出來的模樣,來談論潛意識的課題。我無法回答,為什麼恐龍這麼巨大卻消失了?但正因如此,讓很多人(尤其是小孩子)更喜歡恐龍,也就是喜歡巨大的動物,但是它也會消失滅亡。難道這裡面藏有小孩對大人的恨意,卻以喜歡恐龍這個現象來表達心情?各位可能覺得我只是亂想,我不會否認這種評論,不過除了亂想的評論外,我們如果願意多想想,多猜猜這是怎麼回事,也許就會更了解潛意識可能是什麼。
我要先聲明前述說法是我的猜測,我不會把它當作一定是這樣子,甚至我原先要引用恐龍作為例子,是想讓各位知道潛意識是什麼?由於它是一個無法直接觸及的領域,我們只能使用象徵和比喻來說明它、貼近它。但是無法說,我們所說的就一定是它。這就是我要用恐龍的模樣來說明潛意識的理由,請各位慢慢消化我想要表達的。
首先,是關於佛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名詞,我相信其中很多已經變成是常識了。一些語詞,例如「潛意識」和「夢的解析」等等,常出現在一般人的言語裡,在媒體也是常見的。各位可知道,《夢的解析》在1900年出版時,起初也是賣不了幾本書呢!佛洛伊德在1915-17年於維也納大學對一群醫師上課的文章,集結成《精神分析引論》,前四章談論生活上的口誤筆誤等,就是要說明什麼是潛意識,真的有潛意識存在!
不過,是不是這就表示目前對潛意識的理解,有貼近精神分析或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以下簡稱『分析治療』)的實作經驗呢?其實不然,我舉個例子來說明。當社會發生傷害他人的重大事件時,如果當事者說他是很愛對方,但不知何故反而傷害了對方,這種不知何故的說法,會被解讀成是當事者的潛意識作用的緣故。
也就是潛意識被當作是不自覺、不知何故、不由自主、不可思議等說詞背後的代名詞,基本上這個假設是有它的道理,的確在人類行為的背後,是存有某種不被大家意識到的內容,卻實質左右著人類的行為。
不過我要指出來,對於前述說法,有兩種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使用方式,反映著一般人對於精神分析和潛意識的想像,和目前精神分析取向實作者之間是有落差的。例如,有人犯了案,推說自己不記得了、不是故意的,是潛意識的作為。或者有另一極端的說法是,潛意識的說法只是託詞,是為了逃避現實的責任。
這兩種說法都存在目前的社會裡。首先我要澄清,如果是涉及法律問題,另有其它的法律評斷要件;判斷犯案是否屬於潛意識,這完全是法官的裁量權。不過,是否某些傷害行為屬於潛意識的作為,就可以免除刑罰?我是依循佛洛伊德的觀點:精神分析是要遠離司法。雖不是一定不能處理司法相關的案例,但是涉及量刑的課題時,需要遠離這種權力。何以需要遠離這種權力呢?
難道不想幫助有困難的人嗎?這是難題,因為涉及了一個很重要的區別,那就是什麼是「歷史事實」(historic truth)?什麼是「心理真實」(psychic reality)?
歷史事實和心理真實
「歷史事實」是指具體的人事物的跡證,這常是法律判斷的依據。對於精神分析來說,當我談論潛意識時,是針對「心理真實」。心理真實是指心裡主觀的感受,如果當事者覺得是什麼感覺就是那種感覺,雖然客觀上可能相反。心理真實的存在,才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工作場域。也就是,精神分析從當年探究失語和歇斯底里等症狀後走出來的方向,就是以探究歷史事實和外顯症狀之外,是否另有其它的因子影響著人的行為和心理感受?
心理真實的潛意識領域,並不是五官看得見的場域,那麼宣稱是精神分析師或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以下簡稱『分析治療師』)的人,是如何得知個案的心理真實?從佛洛伊德創設到至今依然被運用的是,靠著精神分析師或分析治療師的想像和猜測。因此問題來了,既然只能是想像和猜測,我們當然無法如歷史事實般,證實心理事件和心理殘跡一定是怎麼樣。
有人會因此而質疑,精神分析就只是猜測和想像「潛意識裡的心理真實」,那不是太主觀嗎?是啊,是這樣的,是主觀的,但是人要宣稱了解另一個人,也只能靠自己,而不是靠機器,既然只能靠人就無法避免主觀的成份。
最新發展:
Tags:
飛宏科技打進全球低軌衛星市場,以高性能電源技術布局新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市場正開創令人振奮的新時代,不僅提供更低延遲、更高效率的通信服務,且小型化的設備,大幅降低安裝與製作的成本,因此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的首選。而在終端應用中,電源供應的高效能、長壽命、對抗惡劣環境等產品技術更是不可或缺。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應用廣泛,解決了過去因地形限制而無法架設基地台,導致收訊不良等難題。現在無論在山區、海上、偏鄉,甚至是飛機上,都能隨時隨地接收到衛星網路訊號,補足行動網路的不足。隨疫情結束,全球陸續解封,2022年後低軌衛星通訊市場需求逐步升溫,更在俄烏戰爭中成為通訊需求的關鍵角色,也使低軌衛星應用瞬間受到全球的注目。
此外,Starlink、Oneweb等新興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積極推動商業應用相關服務,UCS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到,全球2022年總共發射約5500顆衛星,其中低軌通訊衛星更佔八成以上。資策會MIC預估,低軌衛星數量將從2023年7,500顆,成長至2030年17,350顆。可見低軌衛星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飛宏科技在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終端接收裝置的電源供應技術表現優異,可供應數據機、路由器、衛星設備之間的所需電力並成為媒介串聯彼此間資料輸。全球最大的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美國全球寬頻衛星網路服務供應商等指標大廠,亦與飛宏科技維持穩定供應合作關係,針對企業、政府與個人用戶提供低軌衛星網路與服務,且飛宏科技的相關產品皆已通過多國安規認證及客戶端嚴峻系統測試規範,將於2024年逐步放量,與全球低軌衛星廠商一同攜手實現高效、低延遲的通訊願景。
飛宏科技期待透過安全、高效的電源技術,推動全球低軌衛星市場持續發展和演進,為未來的科技和太空應用敞開嶄新的大門,滿足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需求!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