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找回恐龍:潛意識是被建構出來或被發現?

找回恐龍:潛意識是被建構出來或被發現?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精神分析如果是靠猜測和想像「潛意識裡的心理真實」,那不是太主觀嗎?而在診療室裡進行的談話式治療是精神分析的基礎,當我們只能透過個案的記憶來述說故事,並從故事推論潛意識的原始動機時,是受限於記憶以及語言本身的侷限。但精神分析有其應對方式。

文:蔡榮裕

以下幾篇文章,是一系列以「詮釋」為技術核心之外的探索,試試還有哪些技藝值得思索?兼論及精神分析的視野,從歇斯底里、焦慮、憂鬱,至自戀型和邊緣型個案,對理論和技術變遷的衝擊。這幾篇系列文章只是初步論述和想像,等待未來將會另有專書,持續探索這個有趣的課題。

我先以恐龍的存在為例,來談「潛意識」是什麼?它是可怕或可愛,光明或陰暗?我們先試著想像,何以有的恐龍被塑造成很可親?憑什麼塑造出一隻恐龍的模樣呢?只因為知道它是死的,因此就覺得不恐怖嗎?但如果不恐怖,何以是可親,甚至覺得可愛?是誰讓它們如此可愛呢?何以也有某些恐龍被塑造成是壞人可怕的模樣呢?

「潛意識」只有以前的故事和感受嗎?如果它是過去的經驗,意味著是死掉了還是一直很活躍?何以一般人都接受有「潛意識」的存在,但是當某項特殊行為被公開指出,有「潛意識」在背後作用時,人們常見的反應卻是很生氣,覺得被對方誤解了?雖然你覺得你已經說出了全部,卻被當作是在騙人,沒有老實說出實話;這是誰在發聲呢?是你自己或是那隻恐龍在作怪呢?

找回恐龍了,然後呢?潛意識是被建構出來或被發現?

  • 恐龍跟潛意識有關係嗎?

恐龍跟潛意識有關係嗎?乍看是不相干,不過我嘗試要讓它們發生某種關係,並以恐龍被發現和發明出來的模樣,來談論潛意識的課題。我無法回答,為什麼恐龍這麼巨大卻消失了?但正因如此,讓很多人(尤其是小孩子)更喜歡恐龍,也就是喜歡巨大的動物,但是它也會消失滅亡。難道這裡面藏有小孩對大人的恨意,卻以喜歡恐龍這個現象來表達心情?各位可能覺得我只是亂想,我不會否認這種評論,不過除了亂想的評論外,我們如果願意多想想,多猜猜這是怎麼回事,也許就會更了解潛意識可能是什麼。

我要先聲明前述說法是我的猜測,我不會把它當作一定是這樣子,甚至我原先要引用恐龍作為例子,是想讓各位知道潛意識是什麼?由於它是一個無法直接觸及的領域,我們只能使用象徵和比喻來說明它、貼近它。但是無法說,我們所說的就一定是它。這就是我要用恐龍的模樣來說明潛意識的理由,請各位慢慢消化我想要表達的。

首先,是關於佛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名詞,我相信其中很多已經變成是常識了。一些語詞,例如「潛意識」和「夢的解析」等等,常出現在一般人的言語裡,在媒體也是常見的。各位可知道,《夢的解析》在1900年出版時,起初也是賣不了幾本書呢!佛洛伊德在1915-17年於維也納大學對一群醫師上課的文章,集結成《精神分析引論》,前四章談論生活上的口誤筆誤等,就是要說明什麼是潛意識,真的有潛意識存在!

不過,是不是這就表示目前對潛意識的理解,有貼近精神分析或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以下簡稱『分析治療』)的實作經驗呢?其實不然,我舉個例子來說明。當社會發生傷害他人的重大事件時,如果當事者說他是很愛對方,但不知何故反而傷害了對方,這種不知何故的說法,會被解讀成是當事者的潛意識作用的緣故。

也就是潛意識被當作是不自覺、不知何故、不由自主、不可思議等說詞背後的代名詞,基本上這個假設是有它的道理,的確在人類行為的背後,是存有某種不被大家意識到的內容,卻實質左右著人類的行為。

不過我要指出來,對於前述說法,有兩種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使用方式,反映著一般人對於精神分析和潛意識的想像,和目前精神分析取向實作者之間是有落差的。例如,有人犯了案,推說自己不記得了、不是故意的,是潛意識的作為。或者有另一極端的說法是,潛意識的說法只是託詞,是為了逃避現實的責任。

這兩種說法都存在目前的社會裡。首先我要澄清,如果是涉及法律問題,另有其它的法律評斷要件;判斷犯案是否屬於潛意識,這完全是法官的裁量權。不過,是否某些傷害行為屬於潛意識的作為,就可以免除刑罰?我是依循佛洛伊德的觀點:精神分析是要遠離司法。雖不是一定不能處理司法相關的案例,但是涉及量刑的課題時,需要遠離這種權力。何以需要遠離這種權力呢?

難道不想幫助有困難的人嗎?這是難題,因為涉及了一個很重要的區別,那就是什麼是「歷史事實」(historic truth)?什麼是「心理真實」(psychic reality)?

歷史事實和心理真實

「歷史事實」是指具體的人事物的跡證,這常是法律判斷的依據。對於精神分析來說,當我談論潛意識時,是針對「心理真實」。心理真實是指心裡主觀的感受,如果當事者覺得是什麼感覺就是那種感覺,雖然客觀上可能相反。心理真實的存在,才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工作場域。也就是,精神分析從當年探究失語和歇斯底里等症狀後走出來的方向,就是以探究歷史事實和外顯症狀之外,是否另有其它的因子影響著人的行為和心理感受?

心理真實的潛意識領域,並不是五官看得見的場域,那麼宣稱是精神分析師或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以下簡稱『分析治療師』)的人,是如何得知個案的心理真實?從佛洛伊德創設到至今依然被運用的是,靠著精神分析師或分析治療師的想像和猜測。因此問題來了,既然只能是想像和猜測,我們當然無法如歷史事實般,證實心理事件和心理殘跡一定是怎麼樣。

有人會因此而質疑,精神分析就只是猜測和想像「潛意識裡的心理真實」,那不是太主觀嗎?是啊,是這樣的,是主觀的,但是人要宣稱了解另一個人,也只能靠自己,而不是靠機器,既然只能靠人就無法避免主觀的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