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恐龍:個案的移情和治療師的反移情

建構恐龍:個案的移情和治療師的反移情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就精神分析取向的實作來說,分析治療過程大都在處理個案的移情。因為個案對分析治療師的移情,常反映著個案將早年的某些情結,不自覺地實踐在治療師身上,這是臨床常見的現象,但對個案來說,是很困難辨識出來的過程,尤其那些受苦和受創的經驗。

文:蔡榮裕

佛洛伊德形容「潛意識」這詞時,說它是形容詞也是名詞。因此我們可以說,「潛意識」如果是形容詞,是指使用這詞來形容我們不自覺、不自知、不可思議等現象;如果是名詞,意味著它有實質內容,有作為名詞的內容物。如果是名詞,就涉及前述的種種猜測和建構了。例如,佛洛伊德在《達文西和他的一個童年記憶》(Leonardo da Vinci and A Memory of His Childhood,1910),憑藉著達文西的一個記憶片段:「一隻鳥用尾巴撐開他的嘴巴,他躺在搖籃裡」,加上研究達文西的其它文獻,佛洛伊德偵探般運用他所獲得的資料,搭配拼湊和想像,寫出了相當長的篇幅,描繪達文西和母親間的可能關係。

生命早期心理史

也可以說,就算是相同的資料,但是如何加進一些想像,編織動人的故事,或者發現什麼真相,一般人和神探福爾摩斯是有所不同。福爾摩斯是小說,是被編織出來的人物,但是當我們以他的名字,來形容神探般的能力,這個被編造出來的名字,卻比我們的名字更生動,表達了日常生活裡的某種現象和跡象。我們都知道那是小說的人物,但是不會影響我們以他作為比喻,來談論我們感受到的某些真實人生。也可以說,福爾摩斯活在眾多人們心中,比我們的名字還要更鮮活。

又例如,在莎士比亞的劇本裡,那些英國國王,如理查二世、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五世、六世、八世的模樣,遠遠比實質的歷史人物更加生動。或者說在心理上,這些劇本構成了某種歷史事實,我不是說我們現在要刻意形塑另一個自己,而是人在回憶早年的自己時,如同有個不自覺的自己,像作家般裁剪過去的記憶。這個內在作家的特質和運作方式,精神分析是有一些語詞,例如,超我、原我、自我等,來代表衝突妥協後的樣貌。

佛洛伊德在談論達文西的文章裡,如前所述,以達文西的「島狀記憶」(一塊一塊區域般的記憶)作為出發,佛洛伊德做了相當細膩的想像和推論,試圖呈現和建構達文西在早年時,和母親互動的心理狀態,並推衍達文西和年輕男徒弟們的關係;達文西仿佛變成了自己的母親,而年輕男徒弟就是他自己。這是結論式的描述佛洛伊德的說法,在當年是具有震撼作用的推想,但在目前已經成為一般常識了。要理解它並不是那麼困難,不過更重要的是去了解佛洛伊德推論過程的細膩。

佛洛伊德在晚年的文章《在分析中的建構》(Constructions in Analysis,1937)裡提出的想法,已經實踐在《達文西和他的一個童年記憶》裡了。他藉由成人的分析治療過程,建構個案在生命早年的心理史。這裡的心理史是專指潛意識領域,或接近目前流行的說法,所謂「內在小孩」的概念,雖然這對精神分析來說,是一個過於簡化版的說法。

當精神分析談論原我、超我,或者「客體關係理論」談嬰兒的客體對象時,是指部分客體(part-object),不必然是完整的客體(whole-object),例如完整的母親或父親,而是他們的某些部位、某些特質、或者嬰孩特別感受到的某種印象等。「內在小孩」的比喻像是一個完整小孩在心中,這種說法是容易被理解,不過和臨床過程裡片斷碎裂的客體經驗,卻是不全然符合的比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佛洛伊德當年使用某些島狀記憶,加上當事者其它資料,推想建構出來的生命早期心理史,在當年是個創新的角度,讓一些微不足道的記憶和經驗,仔細推敲出不少言外之意,甚至還有某些重要的跡象。佛洛伊德所架構出來的模式,如果我們現在還只是直接搬過來運用,反而容易變成被大家詬病的現象,好像人生最後的結論,都已被分析治療師所掌握了:就是當事者當年有失落創傷,後來有了某些精神官能症狀,或者是某種特定的人格狀態,然後因為這些症狀和人格,而擁有目前的成就和模樣⋯⋯。

技術上還需要處理很多細節

前述的分析還是當年具有創造力的精神分析嗎?或更大的疑問是,這真的是精神分析嗎?運用精神分析的知識作為基本常識,然後以這些基本常識套用或挪用在每個人身上,或推論每位創作者都有早年的創傷和失落,他們的創作成品都有精神官能症和人格的某些特徵。甚至說,成因是那些早年經驗,所以有精神官能症和後來的創作品。其實,我懷疑這是否為精神分析呢!是否只是以精神分析的基本術語,塞進個案或創作者人生裡,變成了某種暗示?如果是這樣,其實更像是催眠術。佛洛伊德當年的分析,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至少在臨床實作過程裡仍是有效的想法。所謂「有效的想法」,是指仍是臨床上可以看得見的現象,以現有理論來說明某些現象仍有它的存在價值。

但是臨床實作,不是只告知個案關於精神分析的一些術語,就叫做精神分析或分析治療。在技術上,還需要處理很多的細節,例如「移情」才是臨床實務的觀察和處理重點,不過限於主題不在這裡論述。另外,涉及一個很基本的課題,在診療室或一般人際關係裡,現有的精神分析語詞,都是指潛意識層次的內容。也就是,本質上是有受苦的特質,依附在這些語詞所表達的經驗裡。但一般人理解這些語詞時,大都只針對它的外顯意義和概念,是帶著情感經驗的隔閱來理解這些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