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食上癮?大腦就想要你越吃越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期規律的糖類攝取,易改變多巴胺受體在中腦及前額葉的表現,如果一段時間內持續的攝取糖,往後若要讓大腦達成同等愉悅感,恐怕就得攝取更多的糖。
文:張越評
也許不是錯覺!你是否覺得有些食物一但入口就很難停止,第一口咬下後,總是令人不斷想繼續吃下更多,這種「食物成癮症」的現象開始受到重視,逐漸有研究發現精緻糖進入體內後會觸發大腦中的獎勵中心,具有使人不禁想要越吃越多的現象。
當我們正進行著感到愉悅的活動時,我們的中腦腹側被蓋區,就會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來傳送訊號給大腦的伏隔核(Neucleus accumbens),其掌管我們的歡樂、笑、成癮、侵犯、恐懼以及安慰劑效應等,而伏隔核也與我們的前額葉皮層連結,不僅會將這快樂的滋味記憶下來,同時也影響我們的決策,如「我是否再咬下一口」?
此外,隨著人類演化使得中腦邊緣系統對「甜食」比較有反應,因此並非所有食物都會產生同樣的作用,這或許可以藉由祖先採集果實的例子來作解釋,通常味道酸的食物代表尚未成熟;而味道苦的食材則通常較為危險,發展至現在也就使人類較易偏好甜食,而非酸或苦的食物,如以大腦運作來看,糖促使多巴胺釋放進入伏隔核的效果較強,長期規律的糖類攝取,則易改變基因表現與多巴胺受體在中腦及前額葉的表現。
具體一點來說,糖可能促使多巴胺D1受體(興奮性)集中、D2受體(抑制性)的減少,糖分的規律攝取也同時抑制多巴胺轉運蛋白(dopamine transporter),以降低多巴胺由神經突觸釋放及回收,也就是說,如果在一段時間內持續的攝取糖,便會拉長多巴胺釋放的信號,往後若要讓大腦達成同等愉悅感,就必須得攝取更多的糖,也可以說是大腦對糖產生的耐受性。
2013年加拿大神經科學會議指出,高果糖玉米糖漿影響老鼠行為的模式和古柯鹼依賴情形類似,加拿大貴湖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研究團隊就將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或脂肪或口味增強劑的食物餵給老鼠吃,接著針對老鼠的身體與腦部,從行為、化學與神經生物等方面的變化作爲指標觀察。
實驗中,老鼠可以藉開關獲得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食物,研究主持Francesco Leri表示「當研究人員越是增加食物中高果糖玉米糖漿的份量時,老鼠就越是勤奮地去取得食物,如同毒癮行為」。一篇2015年發表在《Physiology Behavior》期刊上的研究亦指出,老鼠訓練成壓桿才有水喝之後,再分別餵食糖水和清水或是只給清水,30天後對糖產生依賴的老鼠則會比一般老鼠壓下桿子的次數多非常多,說明糖戒斷也與躁鬱行為相關連。
以上述動物實驗結果為基礎,2017年3月《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即登載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長期關注糖類成癮行為的教授Kyle S Burger一篇人體研究結果,團隊藉由讓20名健康體重成人每天服用含糖飲料共21天,進行2次功能性核磁共振檢查及行為評估。數據結果初步表明了重複性攝取含糖飲料而對人類大腦產生的神經適應性,Kyle S Burger對此寫道「這也可能部分反映了過去習慣性暴飲暴食和肥胖的起因」,雖說如此,Kyle S Burger仍建議,未來仍必須再以較大樣本及更多後續研究重複佐證。
雖說現階段仍無法對此現象做出定論,但在此之前,糖作為空有熱量而缺乏營養的嗜好品角色,及早降低攝取仍是明智的選擇,世界衛生組織(WHO)歷經5年多國際專家全面討論研議,已於2015年出版的《成人與孩童糖攝取指引》中建議道,每日攝取游離糖量須控制在每日熱量10%以下,如果能控制在5%以下更好,以每日所需2000大卡者作為舉例,即代表著每天勿攝取超過25公克(2000×0.05÷4)的糖!
延伸閱讀
- 《過度飲食心理學》:食品工業如何讓我們吃得更多?
- 《成癮的大腦》:實驗顯示,經歷挫敗的動物較快學會使用古柯鹼
- 聽到「請戒菸」反而更想抽菸?專業心理醫師的兩個戒除成癮祕訣
- 校園禁含糖飲料是對的嗎?(上):讓「甜食控」沮喪的醫學研究
參考資料
- Here’s what happens to your brain when you give up sugar for Lent.
- Addiction to unhealthy foods could help explain the global obesity epidemic.
- Sugar withdrawal and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low rate (DRL) performance in rats.
- Frontostriatal and behavioral adaptations to daily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1–3.
本文經食力(foodNEXT)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上廁所這樣的日常小事,其實是真正的人生大事—Panasonic溫水洗淨便座,呵護男性下半身的幸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說到男性如廁的問題,其實還真不少,像是便秘、擦拭不乾淨、甚至碰瓷等衛生問題,讓不少男性為之困擾。這次就讓我們透過醫師的角度來看看,面對這樣的問題可以如何解決?
根據世界廁所組織(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WTO)的統計,人一生大概要花三年的時間坐在馬桶上,而每一次上廁所時的體驗和品質,更是很大程度地影響了我們的情緒和身體健康狀況。
男性如廁的三大問題,你中了幾個?
對大部分的現代男性來說,好好上廁所幾乎算得上是種挑戰。舉例來說,便秘和痔瘡這兩大國人常見的問題,來自於作息不正常、缺乏運動、焦慮、飲食失調等生活習慣。但這些生活習慣,同時也是每天趕著通勤、開會,時常熬夜加班的男性們,必不可免的工作樣貌。在日積月累之下,便秘和痔瘡的困擾,常常就這樣默默地出現,想上不敢上,或者想上又上不出來,讓如廁成為生活中隱性的壓力來源。
此外,腸躁症也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問題。由於腸躁症有可能出現腹瀉的情況,也往往讓人擔心自己擦不乾淨、污物沾染到手上,留下令人不舒服的異味,成為許多男性的困擾。但是,如果因此以大量衛生紙反覆擦拭,除了留下垃圾,造成環境負擔之外,更有可能傷害脆弱的肛門肌膚,紅腫、破皮,甚至發炎、疼痛,同樣影響了生活的品質,造成心理壓力。
除了排便,男性排尿的問題也不少,例如近年來引起不小討論迴響的議題——男性尿尿,站著好還是坐著好?站姿的支持者認為,坐下的時候生殖器容易撞到馬桶圈,感覺很不乾淨,也不舒服;但是站著尿尿所造成的大量噴濺,不只沾染馬桶圈,甚至周遭的地板也要遭殃,最終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去維持廁所的清潔與衛生,有些時候還因此造成家中成員的爭執。而且噴濺出來的尿液,也是細菌繁殖的最佳環境,如果不小心摸到加上抵抗力差,可能就會讓表皮有傷口的地方感染,實在令人頭痛。

好好上廁所不難,靠這招就夠
要改善這些男性如廁的問題,家醫科洪暐傑醫師認為,溫水便座是個好方法!以痔瘡為例,在臨床上的治療方法之一就是溫水坐浴,因為溫水可以很好地促進肛門口血液循環、減輕壓力,讓脫出的內痔回縮。而在如廁後,利用溫水便座來沖洗肛門,就如同溫水按摩般,一方面改善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同時減緩便秘、痔瘡帶來的問題。
至於如廁後的清潔,洪醫師則有「衛生紙乾擦不如濕紙巾擦,濕紙巾擦又不如使用溫水便座清洗」的建議。因為溫水沖洗,一來可以避免衛生紙反覆摩擦肛門所造成的傷害,二來也不怕糞便沾染到手,更不會造成後續環境衛生問題,一個動作就能擺脫令人不適的擦拭問題,真是要幫溫水便座拍拍手。
那麼男性尿尿是站著好還是坐著好?洪醫師建議道:「坐著尿尿除了避免尿液噴濺之外,其實好處很多,比方男性尿尿的時候,容易因為血壓改變而出現頭暈的狀況,站著很有可能因為頭暈而跌倒,但坐著的風險就相對低了許多。」但如果已經很習慣採取站姿,又不想因為尿液噴濺而造成家中成員困擾的男性,可以考慮裝設能在馬桶中生成泡沫的溫水便座。除了利用泡沫破壞水的表面張力之外,泡沫也能直接擋住反彈濺起的尿液,大幅阻止噴濺的情況。尿液不再噴得到處都是,廁所就可以更長時間的維持乾淨、衛生的狀態,同住的家人使用起廁所也更愉快。

在潔淨的溫水中,找回如廁的幸福感
Panasonic溫水洗淨便座,是解決男性如廁問題的專家,更是一家人廁所的守護者。360度噴灑泡沫所形成防護圈,包覆了馬桶內壁,能夠阻隔髒污、減少附著,讓尿尿的噴濺問題成為過去式,打掃起來更輕鬆。
既然說到打掃清潔,就不能不提到Panasonic貼心設計的一體式無縫不鏽鋼噴嘴,在使用者「著座後」、「使用前」,「使用後」等三個階段,都會自動進行清潔,從根部到前端徹底除污,強效抑菌高達99%;再加上與肌膚接觸的便座表面採用Ag+銀離子抗菌,符合日本SIAA嚴格的抗菌標準,即使是多人共用也很安心。

在使用者體驗上,Panasonic溫水洗淨便座採用先進的日本瞬熱技術,以快速節能省電的方式、提供不間斷的溫水,更設計了高達25種的洗淨模式,從水溫、水速、出水方式等,都能依照個人喜好調整,讓那些因為痔瘡、便秘或者腹瀉所帶來的疼痛、壓力,在自己喜好的溫水水流沖洗之下獲得改善,得到療癒的感受。

從裡到外,Panasonic溫水洗淨便座的體貼設計,就是要為所有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的舒適感。不想再讓上廁所成為困擾的男性朋友,請讓Panasonic溫水洗淨便座呵護你的需求,用全新的如廁體驗,扭轉你下半身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