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進!餐桌上聊教養》:為了100分,把生活、興趣全部抹殺,值得嗎?

《請進!餐桌上聊教養》:為了100分,把生活、興趣全部抹殺,值得嗎?
Photo Credit: 奇光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孩子以為考上大學就海闊天空,但大學還是要上課,還是要考試,畢業後就要開始找工作,這樣的發現,許多孩子都傻了!因為,為什麼大人說的「最後的樂」被吊起來了,永遠看不到。

文:宋明琪(Mickey Sung)、蔡怡欣(Bianco Tsai)

別把孩子的一生「賭」在學業

人物專訪 徐敏

南京曉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多年前應台灣大學邀約於文學院擔任客座教授,育有一子。熱愛文學的她與友人合夥經營南京「二樓南書房」,這是一家不賣書的書店,口號是「不滅的理想,不關燈的書房」,24小時全天經營,為喜愛文學的人永遠點一盞明燈。

「父親給我的,我特別感激,『他讓我自己去選擇』。當年母親堅決反對我當老師,他如果也不同意我,我可能就沒辨法填『鄉村師範學校』志願。記得當時填志願的時候,母親先替我填了郵電專業,當時郵電專業特別熱門,因為畢業後工資特別高。知道母親替我填志願並繳交後,我說:『我不要填郵電,我要當老師。』當時還沒考試,只是剛交志願表,於是父親就到教育局,把檔案調出來,幫我改了志願。

也因為如此,後來母親有很多年不高興,因為師範畢業出來,在小學教書工資非常低,一個女孩子下鄉又不安全,況且在那年代下鄉是最不得已的選擇,表示你沒能力,成績不好。我母親很好面子,總覺得下鄉是父親的關係,常對他抱怨『你為什麼不把她留下來?!』母親從來沒想過這是女兒的理想,就是要下鄉教書!如果我不下鄉,我幹嘛要報鄉村師範學校呢?」──徐敏


今天和徐敏教授約在南京市秣陵路21號的二樓南書房,這棟位於民國建築片區,看起不怎麼起眼的二層樓建築,斑駁外牆點綴四季花草,一棵大樹為小院增添寧靜,三間溫暖而不張揚的書房,為喜愛閱讀與文學的人在茫茫世俗裡點著永不熄滅的文學火光。身為二樓南書房的創辦人之一,徐敏教授說:「南京人比較開放,包容力較大,不會因為你是鄉下人、外來工人,就不歡迎你。所以,我們這裡有流浪漢在這過夜的。」二樓南書房的口號「不滅的理想,不關燈的書房」成為城裡少數幾家24小時不關燈的書店,卻不賣書,讓人自由進出,免費閱讀書籍,如果想要借書,會員卡押金一百元人民幣,就可借還書,而且不需其他任何費用。書店唯一的收入大概就是那一杯十幾塊人民幣的飲料。走進裡面三間書房,空間不大,大約能容納十人左右,幾乎坐無虛席,每個人靠得很近,卻互相不打擾,還有人在沙發上打盹,靜䀄的氛圍,讓人腳步跟著放輕。

從小在學校長大的徐敏教授,因為爺爺和父親都是老師,耳濡目染之下,從小志願便是成為「老師」。15歲選擇考師範的時候,母親很生氣,因為在當時老師工資是低的。徐敏教授的母親在銀行上班,工資比擔任中學校長的父親高三倍之多。父親當時已是中學高級教職,都比她低那麼多,母親當然不允許她考中師。母親說:「妳考中師就是那麼窮!」雙親那一代都窮怕了,那個窮是,首先生活你要能過得去,你都過不下去談什麼理想。後來徐敏教授能理解母親的堅持,但在當時覺得母親特別勢利。終究在父親支持下,她能追求理想,18歲從師範學校畢業後,便下鄉擔任小學老師兩年,後來回到縣裡擔任五年的中學老師,期間因為喜歡讀書,再回學校進修,順利取得博士學位,便在大學教書到現在。她笑著說:「小時候跟著雙親住在學校宿舍,工作又是小學、中學、大學,都在學校裡面,就是沒有離開過學校。」

對教育、文學充滿熱情理想的教授,她的生命經歷如何帶領著她與自己孩子相處?她的教養態度又是如何呢?

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父親對她的教養態度就是,第一,孩子要有興趣。父親說「小孩子要做什麼,讓她自己選」,所以現在徐敏教授對待孩子,就牢牢記得當時父親說的這句話;第二,在生活中盡可能拓展孩子接觸面,讓孩子多方嘗試培養不同興趣。徐敏父親有個觀點,現今獲得許多人贊同,就是:100分的試卷設計,並非以滿分為及格標準,譬如低年級(一、二年級)試卷80分是及格分,能夠考80分就代表孩子已經掌握目前學習內容;高年級(五、六年級),70分是及格分,孩子考到70分以上就可以,並不一定要考100分。

父親常說「經常考100分的孩子是有問題的!」所以從來不要求她考試成績要特別好。當時還小的她,不瞭解為什麼父親要這麼說,只覺得父親瞧不起她,認為她考不著100分,所以才這麼說!她暗自想:「我不像哥哥成績特別好,總是不小心就能考100分,因為我不是那麼聰明,所以父親才這樣安慰我!」個性好強的她,特別努力學習,就希望能考高一點的分數。她說:「我自己特別想做好,大家不要我學習,我也會主動去學習,但兒子比較懶散,你不管他,他就會懶散,但是你管管他,他就會好,看你管到怎樣的地步。我居然生出跟我不一樣的小孩。」即使是自己的兒子,徐敏教授也要接受兒子的性格跟自己截然不同。

有一次讀國二的兒子考試成績沒有很好,她說:「他只考了八十幾分!」先生說:「考八十幾分可以了,100分的卷子,考八十幾分還不行嗎?」先生認為,每一份卷子出題內容質量是不同的,就算它出題質量很好,考八十幾分就說明孩子在學習上基本質是掌握了。如果父母總執著孩子得考100分,別忘了,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今天孩子把95%的時間,全用在準備考試,考到100分,但他只剩下5%時間,他只能選擇睡覺,孩子沒有其他興趣可言;可是如果他用70%精力去準備,那他還有30%精力可以探索其他方面。為了100分,把生活、興趣全部抹殺了,值得嗎?

P1010103
Photo Credit: 奇光出版

從自身經驗體悟,成為慎思的家長

面對與自己個性不同的兒子,徐敏教授也曾感到困惑。她說:「總覺得,你生出來的孩子,應該比你更好或跟你差不多,而我們又被認為是很優秀的,你就情不自禁的……你說我沒有要求,那是假話,那是不可能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的壓抑,和自己的無能為力,她便決定從文學走出來,去看看那些教育思想家是怎麼說的。透過研究陶行知,她接觸到美國實效主義哲學家約翰.杜威,他的生活教育精髓,與父親當初給她的非常接近,給孩子各種經驗。但是經驗是個人的,就像我說的,我有我的經驗,我的經驗能不能昇華更多,有時我們礙於自己的經驗,囿於自己的經驗,但杜威說「要讓人從自己的經驗裡面體悟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