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惜台灣 iSee Taiwan」是今年看見台灣基金會想要對大家傳遞的訊息,從今天做起,我們大家一起用行動,成就美好的台灣,吸引世界的目光。
今年台北101跨年煙火因大股東頂新集團涉入黑心油風暴,贊助商卻步,遲至距新年只剩一周多時間,才拍板。台北101在23日宣布,英業達已故創辦人溫世仁成立的「看見台灣基金會」,將成為今年台北101跨年煙火贊助商,贊助3800萬的煙火經費,今年煙火主題是「iSee Taiwan愛惜台灣」。
相關報導:
台北跨年必看》2015跨年晚會散場交通攻略
跨年你想怎麼過?全球旅客最愛跨年城市 台北第6
聯合報導,北101跨年煙火施放至今邁入第11年,繼Sony、交通部觀光局、頂新集團和Nu Skin擔任贊助商,首次出現非營利事業機構出資贊助;看見台灣基金會是溫世仁於2003年創立,目前由其子溫泰鈞擔任董事長,溫泰鈞的妻子楊媛媛擔任執行董事。
今年101煙火主題「iSee Taiwan愛惜台灣」,其中「iSee Taiwan」是看見台灣基金會的英文名;台北101董事長宋文琪說,看見台灣基金會以文化、觀光與創新為主軸,向國際推廣台灣的美好,和台北101理念不謀而合,希望藉此合作,讓世界看到台灣之美。
ETtoday報導,楊媛媛表示:「每年101新年煙火都是市民期待的美好事物,同時也是國際媒體報導的重要項目,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藉由煙火傳遞台灣相關的訊息到國際上。」楊媛媛指出,台灣是個可愛且富有人情味的地方,台灣的美應該讓世界看見。
「『愛惜台灣 iSee Taiwan』是今年看見台灣基金會想要對大家傳遞的訊息,從今天做起,我們大家一起用行動,成就美好的台灣,吸引世界的目光。」
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到底出不出席跨年晚會?柯文哲以「有時還需與民同樂」回應,確定會出席跨年晚會,但「在台下搖滾區看就好」,他說,因為跨年活動應還給市民,「政治人物就不要去台上搶位置」。
台北市長郝龍斌出席「寫給未來的你─未來郵件」跨年系列記者會後受訪表示,31日跨年夜當天,因當晚家人有活動,他大概無法參加跨年晚會。
101煙火「看見台灣」 溫世仁家族贊助(聯合)
錢來了 101煙火秀確定登場(中央社)
101煙火贊助商公布 看見台灣基金會以「愛惜」拿下(ETtoday)
如果您認同TNL的選文標準,歡迎在這裡推薦您認為「應該」要報導的新聞給我們。
Photo Credit: Luke Ma @Flickr CC BY 2.0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