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重現倫敦地鐵站動人愛情 台灣工作者追求極致的「職人精神」

重現倫敦地鐵站動人愛情 台灣工作者追求極致的「職人精神」
Photo Credit: chuddlesworth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chuddlesworth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chuddlesworth CC BY ND 2.0

最近在網路上盛傳著一支7分半鐘的影片,由英國真實故事改編,描述著一名老婦人,每天出現在倫敦地下鐵枯坐等候,卻從不搭車,只為等著下一班的列車到來,聽一句「小心月台間隙」(Mind the Gap)的廣播錄音。直到,有一天她發現熟悉的聲音被換掉了,向站務人員詢問時,才娓娓道來她的愛情故事。原來,那是她的丈夫生前留下來的錄音。

如果不是影片的標題清楚寫著Kingston金士頓2013的年度廣告,或許你會以為這是一支感人肺腑的音樂故事,或一齣賺人熱淚的微電影。

「哇!真沒想到這是在台灣搭景拍攝的。」看過幕後花絮,網友一致發出這樣的讚嘆,開始瘋狂轉貼分享。故事獲得廣大迴響,成功創造品牌的話題性;甚至,還追溯到金士頓兩位來自台灣的創辦人杜紀川、孫大衛的成功創業精神和故事。

然而,使用了104公升油漆、9190片瓷磚與2000支木條搭建的地鐵場景,一磚一瓦早已經從攝影棚拆除得蕩然無存。等待下一批人馬進場,再造另一時空的逼真景象,讓演員快速借景生情、入鏡上戲。

無論是這個故事本身,還是地鐵場景,甚至一句「Mind the Gap」的經典提醒,都不真正屬於台灣這塊土地。說穿了,這只是一支商業廣告,如絢爛卻短暫的煙火,而我們驚嘆著煙火的美麗。兩週後、一個月後、一年後,人們有了新話題,就會淡忘它。只有每天穿梭在倫敦地鐵北線堤道站(Embankment)的人群,才能一直聽著原音重現,讓故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僅能做到完美的仿冒,卻做不到文化的傳承。

在廣告界有一句經典名言:「我知道有一半的廣告費被浪費掉了,可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但是,在這支預算有限的形象廣告,有一半的費用不是浪費,而是投資,投資在台灣的人才培育上。

場景,可以選擇到現場拍攝,肯定更寫實。然而,靠52位本土師傅團結的力量,搭建出一座以假亂真的倫敦地鐵站。這才是我們會一直說下去的故事。

音樂,可以聘請英國人創作,肯定更道地。然而,填詞人蔡柏璋第一次用英文寫詞,找來各國好友一起腦力激盪;作曲者羅恩妮,以電影配樂規格專業創作;演唱者柯智棠憑23歲的年紀,唱出超齡滄桑的情感。這才是我們會一直反覆聆聽的聲音。

無論是現實條件的限制或資源缺乏,導演羅景壬平衡堅持與妥協,完成了一件商業藝術。這才是我們會一直重複觀賞的作品。

這支廣告真正帶給我們的感動,是一位又一位的台灣工作者,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人精神。如同這支廣告的結尾,站務人員最後把廣播錄音找回來,存檔交給了婦人,並讓倫敦交通局破例繼續播放它,成為另一段美麗的故事。

雖然,我們聽不到屬於自己的「Mind the Gap」,但我們有真正MIT的〈 A Memory to Remember 〉(廣告主題曲)陪伴。這首歌,永遠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