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斷我水源、我切斷你的電視頻道 — 巴基斯坦全國禁播印度影視節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巴基斯坦重啟2016年對印度祭出的影視禁令,宣稱是因為水壩被印度用來當作威脅水資源的武器,不過印度否認這一說法。
巴基斯坦最高法院昨(27)日判決,將禁止印度電影、電視節目在當地電視頻道上播出,為的是報復印度在德里北方蓋大壩,限縮水源流入巴國。
巴基斯坦首席大法官尼薩爾(Mian Saqib Nisar)週六宣布了判決,推翻了去年下級法院的裁決,重新禁止所有印度電視頻道。據報導,由於近期印度當局決定在兩國邊境蓋水壩,恐限縮巴基斯坦的水資源,惹惱巴國政府。
「他們(印度)正在阻擋我們興建水壩、試圖縮減進入巴基斯坦的水源,為什麼我們不能禁止他們的頻道?」尼薩爾表示。他並已指示巴基斯坦電子媒體監管局(PEMRA)對違規者採取嚴厲行動,並補充說巴國當局將只播出他們認為適當的印度影視內容。
印度的電視和電影在巴基斯坦很受歡迎,但該國之前曾在兩國局勢緊張時禁播印度的影視節目。
1965年印巴戰爭之後,巴基斯坦第一次禁止印度電影,不過該禁令最終於2008年解除。雖然一度,在2016年當爭議地區克什米爾的抗爭活動遭到印度鎮壓後,巴基斯坦同年一度明令禁止所有印度廣播和電視內容,不過在2017年,高等法院認為「世界已成為一個地球村」,再度取消了對印度的影視禁令。
這次重啟2016年的印度影視禁令,巴基斯坦表示,水壩被印度用作武器,不過印度否認這一說法。
巴基斯坦《喀拉蚩新聞報》刊登評論指出,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巴基斯坦是世界上第3大水資源緊張的國家,易受氣候變化、鄰國交戰影響,國內也面臨水資源分配的衝突。據《BBC》報導,巴基斯坦超過80%的農田灌溉,依賴於印度河及其支流,如何與鄰近的印度共享水資源,成為兩國多年以來的課題。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1960年簽署《印度河水協定》(IWT),根據協定,西部的印度河(Indus)、奇納布河(Chenab)及傑赫勒姆河(Jhelum)80%全部劃歸巴基斯坦;而東部的薩特萊傑河(Sutlej)、拉維河(Ravi)及比亞斯河( Beas)則劃歸印度。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條約的僵化和其中的漏洞已經使兩國共享水資源的合約蒙上了陰影。
兩國之間的導火線在於印度在分配給巴基斯坦的3條西部支流上不斷修建水壩,評論指出,印度利用條約的漏洞,使用屬於巴基斯坦西部支流20%的水用於水力發電和家庭用水。
2016年,印度總理莫迪(Nadrendra Modi)又表示,印度希望最大限度地使用來自原本配給巴基斯坦的3條支流的水,將影響位於下流的巴基斯坦農地和水電項目的水量供給,印度政府甚至暫停了持續幾十年的、由印巴雙方共同參與的印度河水資源管委會年會,並威脅要重新審議、甚至廢除《印度河水協定》。巴基斯坦則堅稱,任何對於協定的改變都是不可接受的,如果鄰居要和睦相處,他們應該重新談判條款。
巴基斯坦長期水資源挑戰的藍圖是多方面的。該國統計數據顯示,巴基斯坦的蓄水能力只有30天;另一方面,印度的存儲容量則超過170天。儘管如此,該國自興建兩大水壩Mangla(1961年)和Tarbela(1968年)以來沒有再建造新的主要大壩,而自獨立以來,巴基斯坦的人口增加了6倍。
中國介入印巴水資源戰爭
《明報》報導,據聯合國發展計劃及巴基斯坦水資源研究委員會報告,巴基斯坦水資源將於2025年枯竭。為解決缺水缺電問題,司法部長尼薩爾今年7月下令財政部開設帳戶,為興建迪亞梅爾—巴沙水壩(Diamer-Bhasha Dam)及莫赫曼德水壩(Mohmand Dam)籌集資金,以取代因政治爭拗而擱置多年的卡拉巴格水壩(Kalabagh Dam),目標金額約為140億美元。
巴基斯坦原擬在東北部吉爾吉特—伯爾蒂斯坦地區建設迪亞梅爾—巴沙水壩(Diamer-Bhasha Dam),水壩一度被列為中巴經濟走廊一部分,獲中國出資,但因巴國拒絕接受將水壩產權歸中國所有等條件,去年11月放棄將水壩納入中巴經濟走廊。
其他國家的水資源爭議:
新聞來源:
- Pakistan bans Indian television channels amid water row(BBC)
- Rethinking water management(喀拉蚩新聞報)
- 料2025乾塘 巴基斯坦眾籌建水壩 目標金額1000億 專家質疑成效(明報)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