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擊者》:劇本夠水準,整體成績足以與泰國奇情片看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懸疑片/驚悚片」這個類型,《目擊者》做出目前台灣最好的成績。劇本的水準,比起韓國日本泰國香港等亞洲諸強都毫不遜色,可說是本片最強的一環。加上其他層面的配合都有一定水準,近期台灣電影最被人詬病的演員詮釋與口條的問題也沒發生。
台灣電影圈近幾年有走向類型片發展的趨勢,這是因應全球化影視市場的一個嘗試。受限於市場規模與金主態度,方向雖然如此,做出的成品大都差強人意。關鍵也許不在技術,而在於類型片風格需要產業鍊的各端配合;最大的問題不在人,而在於題材、元素與市場的融合度,以及故事情節如何跟台灣的社會現實結合在一起。還有劇本的品質。
類型片如果與在地的現實脫鉤,不但無法讓台灣觀眾買單,也無法跟全世界同樣類型的電影競爭。全世界的觀眾會純粹就內容呈現的好壞做評比,那高下自然立判。別的不說,像驚悚片這塊要拍出泰國與韓國的水準,根本就很難達成。
觀察近兩年的台灣類型電影,樓一安的《失控謊言》算是不錯的成品。人物性格明確,對於媒體追求點閱率與一窩蜂現象刻劃有力,故事也沒什麼破綻。唯一的敗筆在於電影行銷,以及導演將文本與改編自真實事件的「萬華七彩藝苑命案」脫鉤。雖然本片加入媒體的元素,讓網路一窩蜂的鄉民反應為片中的增添真實感,但原本戒嚴時期腐敗的警民關係與當時的民情風俗和社會關係等元素也就跟著消失,使得最有力量的奇案色彩被大幅減弱。雖然電影從故事情節到技術面都還不錯,但無法反映在口碑與商業上,票房慘遭滑鐵盧。

而在「懸疑片/驚悚片」這個類型,《目擊者》做出目前台灣最好的成績。劇本的水準,比起韓國日本泰國香港等亞洲諸強都毫不遜色,可說是本片最強的一環。加上其他層面的配合都有一定水準,近期台灣電影最被人詬病的演員詮釋與口條的問題也沒發生。就商業片來說,可說是一大傑作。連飛車追逐這種已經很久都沒拍好過的細節,都可算及格。
整體來看,本片扣人心弦,成績足以與泰國的奇情片看齊,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鄭志偉的演出,可說是全片亮點,除了許瑋甯外,他的演技表現最好。台灣鄉土劇演員的戲劇成就,向來比目前電影界的諸多演員都來得強。之前有人分析過,這純粹是鄉土劇演員的演出經驗豐富。雖然角色詮釋上,鄉土劇演員常會流於既定套路,但用對地方時還是常有令人讚嘆的表現。鄭志偉所飾演的車場老闆阿吉,不但延續了他在鄉土劇觀眾對他既定的印象,而他在表露跟平常詼諧形象不同的陰鬱表情時,在影像上的戲劇效果就顯得十分突出。
至於電影的精神內涵與藝術性,本片都無特別必須討論之處,因為整個劇情全都是一般類型片的走向。《目擊者》的故事相當簡單,黑夜中報社記者在山區拋錨,意外目睹一場肇事逃逸的車禍。男性駕駛當場死亡,副座的女性陷入昏迷。隨著車禍真相的調查,案外案一一出現,也讓記者陷入更大的人性糾葛。
以演員的表現來說,許瑋甯的一些畫面,有渾然天成的動人演出,其實壓過主角柯佳嬿,在戲劇平衡上稍嫌失敗。如果把角色對調,也許會更好。不過這也考慮到演員的「形」的問題,也沒辦法。
唯一必須要指出的敗筆,就是片中裸露的部分過於刻意遮掩。如果有好萊塢那樣,該露時便自然呈現,本片會加更多分。對照其他近年來的台灣片,不管是在《失控謊言》或《自畫像》,因為劇情需要的裸露,都可以讓影像更有張力。
以結果來說,《目擊者》如果可以多跑外國影展,應該有機會被電影大國買走版權,像香港電影《無間道》那樣被改編。本片的劇本有這樣的水準。
當然,即使以類型片來說,本片也有需要強化的地方。影片的細節還是有台灣電影常見的毛病,特別是導演的部分。根據資料,本片雖然已經削除劇本當中的若干細節,但不少轉場處仍嫌拖戲。全片118分鐘,如果濃縮成90分鐘,戲劇張力會更大。片中的一個關鍵角色,就是扮演案外案中的殺人魔李淳。他的詮釋相當到位,但因為劇本把重心放在記者男主角內心轉折與道德選擇上,以至於殺人魔的角色背景,特別是一般類型片慣用的角色童年與成長,都無法交代。在片中被處理成刻板人物。因為不如此,故事就會成為雙主線的走向,而無法聚焦。
無法苛求太多,畢竟本片整體成就台灣影史罕見,已是傑作,難以苛責。如果要換個導演來拍,除非是不拍商業片的大師級導演出手,否則也僅能如此。如果考慮到製作費與電影環境,本片已經做出超水準的呈現。
電影上映後,原創故事擁有者陳玉珊(桃樂思)對導演程偉豪提告,說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雖然後來法院以不起訴處理,但是這個花絮也凸顯出台灣電影工業不成熟的地方。對於電影工業的合約、作法,以及價碼,其實都還是停留在較不成熟的階段。陳玉珊作為原著故事者,合約如何洽談、價碼怎樣才算合理、劇本修改的方式,這些在好萊塢都有明確的合約範例,但台灣畢竟還沒走到這塊。《目擊者》發生的劇本爭議也在編劇圈引起正反討論,過了一年多的現在,好像也還沒發展出共識。因此,在最近幾部優秀的國產類型片產生後,如何能讓台灣的電影工業能更系統化,可能是值得關注的一個點。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