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星國小販「收取托盤費」風波後:究竟小販交由「社企」經營好,還是收回國有才是出路?

星國小販「收取托盤費」風波後:究竟小販交由「社企」經營好,還是收回國有才是出路?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個真正的社會企業能夠幫助小販成長、壯大甚至學習更多的經營技能,進而帶動小販中心的成功,與此同時給顧客最美好的舌尖感受。若經營者滿足的是自己的口袋,就不是我們所理解和所需要的社會企業家。

文:任千里

編按:為了鼓勵小販中心和民眾自動歸還托盤,新加坡國家環境局開始實施「免現金」方式「收取押金」。民眾可用卡片支付押金,待歸還拖盤後用同張卡片收取押金退款。但近期裕廊西小販中心經營者要求小販為每個托盤支付「兩角錢」的押金,引起民眾反彈。

最近因為一則社會新聞,「社會企業」成為連新加坡小販都耳熟能詳的詞彙。

新加坡裕廊西小販中心因為經營者收取托盤等費用而激起小販不滿,風波雖然在政經販(政府、經營者、小販)三方取得共識後暫時平息落幕,但衍生出來的問題讓社會看到「社會企業經營小販中心」這個概念所存在的問題。美食家司徒國輝甚至呼籲政府收回小販中心經營權,主要理由是這些小販中心是公有的,在本地約三萬張街頭小販執照中,寄身114個公共小販中心的只有6000張。

由社會企業經營的裕廊西小販中心,12攤販最近聯署,最終獲得管理公司取消讓他們吃不消的獎勵食客歸還托盤措施,改以顧客付出托盤押金的方式替代。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公共小販中心作為提供相對廉價餐飲選擇的地點,其實不算多,而在不多的選擇中,如果因為成本高漲或授權不當的經營者、規劃者,導致傳統公共小販和技藝退場,很容易就顛覆本地公共餐飲業的景觀。

然而一些經營者的措施出現爭議或明顯不當,就一定要把小販中心收回新加坡國有,才是出路嗎?

社會企業應以服務公共利益為大前提

「社會企業是什麼」,其實沒有太多爭議,儘管定義有不同,但內涵必定是以服務公共利益為大前提,手段則仰賴企業經營的靈活性、財務規劃技巧、市場營銷策略等等。在這過程中,收支平衡、不損耗公共資源是關鍵,由於盈利不是最主要甚至不是重要的考慮,因此往往可以把更多資源放在產品核心的研發、創意等等。

換句話說,今天所謂社會企業小販中心的成本太高以致無法經營的困境,是果而不是因,如果經營者真能依據小販中心的社會目的去規劃經營,成本就不可能高。經營者不必承擔小販中心的建設費用,一個小販中心幾十個攤位,每一個攤位都負責自身範圍內的清潔衛生、水電費用,剩餘的公共空間需要多少維持費?現在一般小販中心的管理費每個月數百元甚至更高,這樣的「收入」作為維持公共衛生和清潔的費用,應該是足夠的。但是如果經營者有過多的人力和盈利考慮,當然就要捉襟見肘。

我們可以理解少數必要的額外開支,例如統一清洗碗盤,但是請幾個洗碗工一個月要多少錢,(大多是外籍移工吧)也是可以算出來的吧!在此之外的費用,就需要很強的說服力才能令人接受了。

社會企業講求公共利益,小販中心講求各自盈虧

既然近日的案例不足以成為完全收歸新加坡國有的理由,我們還是可以回到「社會企業有沒有可能將小販中心做成功」的問題。本來,「社會企業」和「小販中心」是兩個內涵相當不同的概念,前者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後者是個體戶的集中營業地,雖然是集中地點,但基本上個體戶還是各自煮炒,各負盈虧。

然而作為集合體,小販中心是有公共利益的,這一集合體形成規模,為大眾提供廉價美食或者至少溫飽的選擇,從低層次看,有著穩定社會的巨大價值,高層次來說,則是一個社會廚藝的展示場。

既然有這樣的公共利益,以社會企業的形式去營銷或經營它,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地點選址成另一問題

傳統上,很多小販中心都臨近居民住家,顧客不成問題,但近年一些新建的卻在選址上出現偏差,遠離住宅區或者居民日常生活區,這是小販中心的大忌,才會出現需要安排車輛載顧客來的問題。

如果小販中心地點沒有問題,社會企業所要負責的日常事務,所費不應該高到哪裡去。於是社企就可以花更多時間和小販溝通,請專人(或者社企經營者本身就是美食專家)針對產品(也就是食品)的種類、口味、用料等等進行探討,如何注入創意,如何開發新口味,如何改進顧客滿意度,也可以協助小販尋找國外相似的食品作為比較參考,協助尋找或採購更好更划算的食材,甚至招聘助手,提供攤位展示的創意意見。應該做的還有進行顧客滿意度調查,幫助小販得到更精准的顧客反饋意見,改進烹調。

隨便舉例就可以寫出新加坡小販中心的許多改進之道。總之,一個真正的社會企業,一定能夠幫助小販成長、壯大甚至學習更多的經營技能,進而帶動小販中心的成功,與此同時給顧客最美好的舌尖感受。如果一個經營者滿足的是自己的口袋,你可以肯定他不是我們所理解和所需要的社會企業家。

按照政府的計劃,在2027年前還將有另外13座小販中心要建成,並且將交給有社會意識的企業管理。所以最終選擇社企的責任在政府,而社會企業經營小販中心這個不錯的理想,成功還是失敗,也就跟政府息息相關。所托得人或者非人,不但可以從具體的小販收入判斷,也可以從主觀的顧客口感滿意度和食物創意去體會,而它的長遠結果,則是新加坡街頭美食更上層樓或者崩盤流失。

衛生部兼環境及水源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說,這個模式還在學習和評估。國人(指新加坡人)都希望學習的成果是個「A」。

延伸閱讀:

本文獲新加坡紅螞蟻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吳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