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與南島語族刺青簡史】不再是遠赴異地探險水手專利的「身體藝術」

【歐美與南島語族刺青簡史】不再是遠赴異地探險水手專利的「身體藝術」
巨石強森手臂上的薩摩亞傳統刺青|Photo Credit: 惡龍~Stewart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刺青這次文化,在西方的歷史上曾被視為野蠻、脫序或犯罪的象徵,有時則被普羅大眾或上層階級所擁抱。這篇書摘將精簡介紹歐美刺青的發展,而在後半段,本文編輯也會補充重要的南島語族紋身文化,作為非西方刺青文化的引介。

文:大衛・麥庫姆(David McComb)

古代的刺青:古希臘和羅馬人眼中的野蠻行為與污名

西方世界排斥刺青這項身體藝術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古希臘跟羅馬時代,在當時,色雷斯人(Thracian)、高斯人(Gaul)、皮克特人(Pict),這幾個歐洲部族的刺青習慣被看做是一種野蠻行為。

希臘跟羅馬人對於在身體上刻劃下永恆不滅的印記這項行為感到相當詫異。對他們來說,刺青用於懲罰上,他們會在不安分的奴隸或是囚犯身上烙下不名譽的標記。也因此,對羅馬人來說,刺青象徵的是污名(stigma),污名的語源來自於希臘字根「stig」,它的意思是「刺」(to prick)。這個字傳承到現代就意味著惡名或是恥辱。

羅馬帝國崩毀後的幾世紀,刺青這項傳統隨著基督教在歐洲大陸的普及,依舊持續遭受打壓。西元787年,教宗哈德良一世公開聲明禁止刺青,這項異教徒傳統也就因此銷聲匿跡。

但就在刺青因為偏見而近乎滅絕的同時,西方世界與太平洋另一端數千年來將刺青納入人生儀式的部族產生了接觸,最終大大扭轉了歐洲對於這項身體藝術的看法。

18世紀到一戰前:被打壓的刺青如何重返歐洲?

儘管在1700年代末期英國皇家海軍出發進行大航海旅程之前,水手們就已經有刺青的習慣,將刺青這項傳統藝術重新引進歐洲,並且給予其正式稱呼的是探險家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

庫克在大溪地觀察到這項傳統後,在1769年時這麼寫道:「男女身上均紋有圖樣,在他們的語言裡,這項行為被稱作tattow。」這同時是刺青(tattoo)這個字眼首度出現於英文中(有時會被寫做ta-tu或是tatau)。

雖然刺青幾世紀以來在歐洲社會持續遭受打壓,庫克的冒險傳說以及身上紋有繁複圖樣的神祕部族故事,在他返回歐洲後引發了大眾與學界的興趣。

Maori_chief
Photo Credit: University of Otago Public Domain
一名毛利酋長的肖像,繪於1773。

在廣大迴響的激勵下,1774年庫克自他第二趟的旅程返回歐洲。這趟返歐,他身邊多了一位來自玻里尼西亞群島瑞亞堤亞的年輕男性。歐麥(他的本名是麥[Mai])在英國待了兩年,這段期間他被介紹給倫敦上流社會,同時也為大眾媒體廣為報導,大篇幅介紹紋在他手背上引人注目的圖樣。

隨著媒體對於刺青的關注持續增長──部分原因是身上有刺青的水手會在市區的酒吧或是劇院展示,並藉此收費──刺青的社會觀感逐漸開始產生變化,有刺青能力的人也發現他們可以藉由這一行來賺錢。

1870年馬丁・希德布蘭特(Martin Hildebrandt)於紐約開設了全美第一間刺青店,他以這間店為據點培訓出許多刺青師,日後這些刺青師紛紛展開個人工作室為大眾提供服務,刺青變得人人可及,不再僅是遠赴異地探險的水手專利。

另一方面,大西洋另一端的英國在歐洲也成為這項身體藝術的據點,1862年,日後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艾伯.愛德華(Albert Edward),在結束一趟中東之旅重返英國之際,手臂上多了一個十字架的刺青──這項傳統可上溯至中世紀,當時耶路撒冷的十字軍會在身上刺下十字架或是其他帶有宗教意涵的印記,以確保即便他們喪命於異地,也能以符合基督教形式的儀式下葬──這件事等於給予了刺青來自皇室的非官方認可。

隨著皇室成員刺青的消息擴散,這項背書引發一股刺青熱潮,席捲了英國上流社會,同時也激發了英國的業餘刺青師成立專業工作室來服務有錢的客戶。在20世紀黎明,刺青吸引了歐洲最為富裕的上流階級,但流行總是瞬息萬變,不久後刺青這項身體藝術轉而為一般大眾所擁抱。

二戰前後的刺青:從愛國和自由的象徵淪為求職碰壁的主因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世界的刺青──基本上跟航海以及軍隊脫不了關係──多半被認作是愛國的標記或是自由的象徵。

Tattooed_sailor_aboard_the_USS_New_Jerse
Photo Credit: Department of Navy.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Public domain
接受刺青中的美國水手,攝於1944年。水手與軍人曾是西方刺青者的大宗。

這個時期特別受歡迎的題材多半是歌頌對國家的奉獻、航海迷信或是來自異國的猛獸。也因此,在戰爭期間刺青的流行很快地從軍人間擴散出去,吸引了眾多藍領階級。這些藍領階級透過刺青來逃脫乏味的勞動日常,藉由在身上刺下帶有異國風情的圖樣來品味實際生活中無法體驗的冒險人生。

雜耍團中身上紋有大量刺青的表演者,在20世紀初期至中葉,從市中心往來於鄉村地帶間,他們也是這項身體藝術流行背後的推手之一。各地的刺青師也被納入表演環節,他們在往來各個城鎮之際會順便幫上門的顧客刺青,美國與歐洲各地的一般民眾因此生平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到刺青,對於刺青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但是就在刺青獲得了社會的些許認可之際,接踵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將刺青的社會觀感導引至相反方向。

納粹軍在戰爭期間的暴行於大西洋兩端報導開來,集中營的囚犯身上被紋下編碼的事件,強烈影響了刺青的社會觀感,對許多人而言刺青因此與憎恨產生了強烈連結。自戰場歸來的軍人,發現先前被看做是英雄象徵的刺青讓他們在找工作時四處碰壁,西方世界的刺青師紛紛被迫歇業,不得不另覓生路。

但就當這項身體藝術的評價在1940年代結束前達到最低點之際,刺青被另一群被社會邊緣化且拒於門外的族群所接納,刺青成為他們用來表現反抗精神的一項強而有力的手段。

【1940s-1960s】脫軌的標記:北美監獄和重型機車次文化

黑色與灰色是時下最流行的刺青風格,這種風格誕生於美國刑罰歷史中,最早見於來自墨西哥的囚犯身上。

但由於北美的監獄禁止刺青,二戰後的囚犯必須自監獄工廠中能搜刮到的零件拼湊出紋身機。同時,他們也得利用煤灰來取代黑色染色劑,以便於呈現這種以暗色調為最大特徵的刺青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