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自創品牌不是台商的唯一出路》不希望台灣黑狗兄被K.O.,請培養更多的「隱形冠軍」

自創品牌不是台商的唯一出路》不希望台灣黑狗兄被K.O.,請培養更多的「隱形冠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與德國一樣都是以中小企業起家,我們也可以像德國的隱形冠軍那樣,企業規模不一定要大,但是專心在技術的深化,並且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台灣以網絡為主的生產體系,是否該走追求隱形冠軍的模式?|Photo Credit: Julien GONG Min @ Flickr CC BY 2.0

Simon在書裡面提及隱形冠軍企業的競爭力秘訣在於「持續專注在正確的事物上,每天在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做出改進。」從經濟社會學的角度出發,我們便會想要知道是什麼樣的制度與結構,使得這些中小企業能夠持續專注在特定事物上,並且追求技術深化這種漸進式的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答案在於資本主義的多樣性(varieties of capitalism)。

資本主義多樣性這個理論觀點起源自一群政治經濟學者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無法完全由技術、勞力與資金等因素所決定,與生產相關的制度環境對國家經濟表現的貢獻同等重要(North 1990; Hollingsworth and Boyer 1997)。因此,我們有必要瞭解網絡、協會、工會與國家等這些行動者交織而成的制度環境,對企業生產與交換過程產生的影響。

而在資本主義多樣性觀點中(Hall and Soskice 2001),它將已開發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基本上區分為兩種不同的模型,一種是自由市場經濟(liberal market economies),另一種則是協調市場經濟(coordinated market economies),前者以英美為典型,後者以德日為代表。

從字面上的意義便可以清楚知道,開放競爭(去管制)是自由市場經濟類型的國家經常會出現的政策,而自由貿易是達到這種競爭樣態的必要手段,追求利益極大化的企業是依照價格機制調整其行動。

但是協調市場經濟模型則認為市場價格競爭,只是協調經濟交易關係的一種機制,企業更多時候是依據非價格的因素,來與市場上包括協會、工會與國家在內的其他行動者進行策略性互動。而這種網絡式組織的互動交易,是以協調合作來取代彼此間的競爭關係,並且據此建立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當然這兩種資本主義類型是一種理念型的分類,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絕對的二分,自由市場經濟裡也會有合作關係性的交易存在,但是在比重上仍有足以劃分兩者之間的差異。

資本主義有許多類型,新自由主義的說法只是其中一種而已|Photo Credit: Alessio @ Flickr CC BY 2.0

在新自由主義思潮當道的今日,台灣掌握政策制訂權力的財經官員對於資本主義的想像已經被侷限到只剩下以英美代表的自由市場經濟,因此政府現在大力推動的ECFA、FTA與自經區都是在這個脈絡下的產物,寄望於大企業與民族品牌也都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加以理解。但是如果我們將眼光從英美移開轉向德國的時候,將會發現另一番不同的光景。

例如德國的金融系統經常被稱為是一種「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銀行不會在經濟波動時抽銀根,反而會幫助企業繼續雇用原有員工,不太會發生像英美企業的大規模裁員,這也支持了德國企業所採取的長期雇用制度與在職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因為德國有強有力的工會,能夠代表工人與企業及政府協商工業關係,一起共度難關的結果。這

樣一種在制度上互補的關係讓上述德國中小企業「能夠持續專注在特定事物上,並且每天在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做出改進」這件事變得可能。雖然協調市場經濟無法帶來革命性的產品與關鍵技術創新(radical innovation)以及快速攀升的GDP(畢竟全世界也只有一間Apple),但是它在漸進式創新的表現卻可以帶來較穩健的經濟成長,而且人民在面對外在經濟危機時所受到的衝擊相對來說也較小。

思考資本主義的多樣性未來

感謝今年三月發生的太陽花學運與反服貿運動,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檢視影響台灣政治經濟發展的中國因素。雖然學運暫時性地落幕了,但是並不代表對於貿易議題的討論也應該結束了。即使看起來這次的反服貿運動表面上的對手是中國,但是潛藏在骨子裡更深沈的幽靈是全球化與自由貿易。

反服貿是不是等於反自由貿易,這個問題從沒在這場運動中被正面回答過,更不用說「如果我們真的反對自由貿易,那麼之後的替代選項會是什麼」這個可能會動搖國本的問題。再加上世界工廠大移轉的趨勢已經再度啟動,全球產能紛紛開始出走中國、回流到美日等先進國家,不想繼續當游牧民族的台商及台灣的黑狗兄們優勢會在什麼地方?

因此,現在是到了應該重新討論思考台灣經濟發展/轉型路徑的時候了,至少我們想像的典範不能只有自由市場經濟模型這一種。資本主義是多樣性的,貿易的方式也不應該只侷限在自由貿易,因為自由市場不是萬靈丹,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結果自然朝向比較利益原則。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現今台灣人才外流嚴重,出國唸書的人也覺得自己回不來了,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我以為德國的協調市場經濟模型可以是台灣的另一種選擇,特別台灣與德國一樣都是以中小企業起家,我們也可以像德國的隱形冠軍那樣,企業規模不一定要大,但是專心在技術的深化,並且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這樣不管品牌如何轉變,世界工廠如何移轉,還是得跟台灣關鍵的零件製造商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