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一代武俠泰斗金庸的一生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一代武俠泰斗金庸的一生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游承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武俠小說本身是娛樂性的東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點人生哲理或個人的思想,通過小說可以表現一些自己對社會的看法。」

筆名「金庸」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作家查良鏞今(30)日於在香港養和醫院與世長辭,享耆壽94歲。雖然封筆多年,但歷年來金庸筆下的著作屢次改編為電視劇、電影等,而身為華人知名作家,他更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美譽。

是的,只要提到武俠小說,幾乎都是第一個想到「他」,他就是金庸,生於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寧人,本名「查良鏞」。

他小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名外交官,後來如願考進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但遭退學。1945年抗戰後,金庸到杭州《東南日報》當記者,4個月後趕上上海《大公報》招聘國際新聞翻譯,他被錄用,1948年,香港《大公報》復刊,24歲的金庸從上海被派到香港。

1952年,金庸跳槽到《新晚報》做副刊編輯,當時的副刊負責人羅孚見安排他和另一位編輯陳文統(梁羽生)寫武俠小說連載,梁羽生編寫《龍虎鬥京華》,金庸寫《書劍恩仇錄》,1955年,從未寫過小說的金庸因為《書劍恩仇錄》一炮打響。

1956年金庸再為《香港商報》連載《碧血劍》,到1958年《射雕英雄傳》獲得極大成功。

鮮為人知的是,金庸還曾以姚馥蘭的筆名撰寫影評文章,在1953年到1961年之間,以林歡之名為長城電影製片廠寫了《絕代佳人》、《不要離開我》、《三戀》、《小鴿子姑娘》、《蘭花花》、《有女懷春》、《午夜琴聲》與《王老虎搶親》共7個劇本。而這7個劇本中,由他合作導演的則是《有女懷春》、《午夜琴聲》與《王老虎搶親》。

當金庸的武俠小說震動了文壇,1959年,很有生意頭腦的金庸跟中學同學沈實新一起出資創辦的《明報》,金庸則在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鵰俠侶》,《明報》當時創辦時資本僅10萬元港幣,金庸出8萬。(《明報》1991年股票上市時,其市值已達8億7千萬,金庸獨占6成。)

第一年虧空嚴重,倪匡曾說,「《明報》不倒閉,全靠金庸的武俠小說。」當時金庸的武俠在《商報》上連載已擁有大量讀者,許多人為了看金庸武俠,開始關注《明報》。此外,金庸還親任社論主筆,成為吸引讀者的另一塊黃金招牌。那時他下午寫小說,晚上則寫社論,以「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傳為美談。

1969 年,《明報》創刊10年,金庸以〈創刊十年,亦喜亦憂〉為題,在社評寫下:

「十年後,《明報》已不怎麼小了。然而,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這十年來卻歷盡了苦難。我們企圖報道整個世界,中國(內地)和香港的進步和幸福,但不幸的是,十年來報紙的篇幅之中,充滿了國家的危難和人民的眼淚。」

查良鏞的社評,一寫就二十餘年。不過金庸的武俠,卻沒寫到20年。自1955年起到1972年止,他一共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

他曾把當中的14部作品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即《書劍恩仇錄》 (1956)、《碧血劍》 (1956)、《射鵰英雄傳》 (1959)、 《雪山飛狐》 (1959)、《神鵰俠侶》 (1961)、《飛狐外傳》(1961)、《白馬嘯西風》(1961)、《鴛鴦刀》(1961)、《倚天屠龍記》(1963)、《連城訣》(1963)、《天龍八部》(1966)、《俠客行》(1967)、《笑傲江湖》(1969) 及《鹿鼎記》(1972),成了武俠小說迷琅琅上口的名句(未收入句中的是1970年創作的1.6萬字短篇《越女劍》):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鹿鼎記》連載完畢後,宣布就此封筆不寫武俠。1970年起,他用10年時間著手修訂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訂完畢,是為新版,冠名《金庸作品集》。(1999年金庸又重新修訂,正名為新修版)。

金庸
Photo Credit: Bobby Yip / Reuters / 達志影像

1991年「明報企業」上市,金庸當時在《九十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名列中排第64位,並擔任董事長、簽訂3年服務合約。

1993年4月他宣布辭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職務,改任名譽主席,將集團出售,宣布全面退休,金庸如此說道:

「我所寫武俠小說中的男主角,陳家洛、袁承志、楊過、張無忌、令狐沖、韋小寶,都是大吵大鬧一番後悄然歸隱。」

金庸曾在1998年接受《聯合報》專訪提到,他潛心參禪研佛,實現「第五個理想」——研究學問,靜靜地讀書。並堅決表示,「武俠小說不寫了,也不會寫個人回憶錄,我是個小人物,沒什麼好寫的,不像毛澤東、鄧小平那樣重要」。

他的一生有「四個理想」第一個理想是,青少年時期努力學習,得到知識與技能;第二個理想是,進入社會後辛勤發憤,做幾件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有利的事;第三個理想是,老時不必再工作,能有適當的物質條件、健康、平靜愉快的心情和餘暇來安度晚年;第四個理想是,他創辦了明報,確信這事業對社會有益,希望它今後能夠長期存在,繼續對大眾作出貢獻。但他認為第四個理想最難實現,因為不是個人就能決定。

《明報》創辦至今,一直是香港甚具公信力的媒體之一,由一份銷量千多份的小報,數十年間成為在香港政經界具影響力的報章,是香港文人辦報的典範。

至於金庸的武俠,最早期是從港澳開始發燒,接著一路燒到台灣,然後才在中國造成影響,可說金庸熱潮燃燒至全球華人圈,部分小說著作也曾翻譯成英文、法文、韓文、日文、越南文、泰文、緬甸文、馬來文及印尼文等。2018年2月《射鵰英雄傳》更在英國發行英譯本,並定名為《Legends of Condor Heroes》分成12卷陸續出版。。

金庸的小說深受歡迎,不少文字工作者都提筆撰寫感想、書評,但真正「研究」金庸小說,倪匡乃第一人,「金學」一詞也是由倪匡提出。不過金庸本身對這名稱有點抗拒,認為有高攀專研《紅樓夢》的紅學之嫌。不過,他也曾說道:

「武俠小說本身是娛樂性的東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點人生哲理或個人的思想,通過小說可以表現一些自己對社會的看法。」


“金庸辭世”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