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橄欖不只是食物,更是巴勒斯坦人的「家與國」

橄欖不只是食物,更是巴勒斯坦人的「家與國」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巴勒斯坦人在自家樹園中採收時遭到猶太屯墾居民攻擊或驅逐的事件層出不窮,有時,採收橄欖這一件闔家團圓之事甚至成為必須與服槍的士兵或屯墾居民搏命逃難的下場。

每年的9月底至11月初,便是巴勒斯坦橄欖樹熟成,可以開始採收橄欖的季節。

橄欖與橄欖樹對地中海沿岸的這幾個國家,無論是在文化、歷史、經濟,甚至宗教都有不可漠視的重要性,在伊斯蘭的《古蘭經》,猶太教的《舊約全書》與基督教的《新約全書》裡,都不約而同提起橄欖與橄欖樹——一個生命、重生、韌性與和平的象徵。

而對巴勒斯坦人來說,小從飲食、身體保養、沐浴,大至經濟收入來源與家國文化的傳承,橄欖與他們生活生命的一切息息相關,不可或缺。他們總有這麼一說:「橄欖樹從頭到尾,即使是落地的枯枝落葉,一寸寸都是金,都有價值,都可以被拿來利用,我們從不浪費它任何一處。」

巴勒斯坦歷來傳唱的歌曲與詩詞中,亦總是不乏橄欖的身影。例如,享譽國際的巴勒斯坦愛國行動派詩人馬哈墨・達威希(Mahmoud Darwish)第一本出版的詩集便名為《橄欖樹之葉》,他一生所寫的詩中,最常提起的巴勒斯坦象徵物也非橄欖莫屬。

在他的詩篇《我屬於那兒》中,憶起自己的家人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被逐出家園,流離失所的情景,他這麼寫著:

「我屬於那兒(巴勒斯坦),我有許多回憶,我像每個人那樣誕生。(……)在我詞語深處的地平線,我有一輪月亮,一只鳥的糧食,和一顆永遠的橄欖樹。」

在這裡,據統計大約共有1000萬棵橄欖樹。而每年在巴勒斯坦西岸地區,仍有約一萬顆橄欖樹被新種下。橄欖樹需要許多年的持續灌溉照顧,才能成長茁壯,然而一旦成長,他們的壽命甚長,有的樹甚至已存活千年,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

每年,只要一到了橄欖成熟的季節,家家戶戶總是會聚集起來,合作採收。面對橄欖樹,他們總是謙卑且滿腹感恩。

當外國人第一次來到橄欖樹園前時,面對滿山遍野的樹,在沒有圍籬的狀況下,不免心生好奇,巴勒斯坦人們是怎麼知道自己家族的樹是哪幾棵呢?

「我們的祖父,曾曾祖父,和曾曾曾祖父們,代代相傳這些樹給下一代,他們會在樹上不起眼處畫上記號,每個家族都有不同的記號法。我們從小就每年跟著家人一起來參與採收,久了,每個人自然都知道哪棵樹是屬於誰人的了,這些樹就和家人一樣。」居住在西岸,距離拉馬拉市中心不遠處的瓦法,帶著一同來採收的外國志工走入樹園,這麼解釋著。

自從以色列建國,佔領殖民巴勒斯坦西岸這七十多年來,許多橄欖樹都因為猶太屯墾區的擴建而遭到砍伐。歷年來,巴勒斯坦人在自家樹園中採收時遭到猶太屯墾居民攻擊或驅逐的事件層出不窮,有時,採收橄欖這一件闔家團圓之事甚至成為必須與服槍的士兵或屯墾居民搏命逃難的下場。

2005年時,美聯社記者便記錄下一個令人震怒的畫面——在薩林村,一位老婦大哭著緊緊環抱一棵橄欖樹不放,因為她身後,以色列士兵正開著推土機準備剷平這片橄欖樹園,以擴建猶太屯墾區的範圍。

AP_05112706283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因此每年這時節,都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加入國際或巴勒斯坦當地組織號召的橄欖採收活動,跟著巴勒斯坦人一同進入樹園內採收,召集許多外國志工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要以「外國人」的身份,來阻止以色列士兵或屯墾區居民暴力對待採收橄欖的巴勒斯坦人,讓這份文化家族活動得以傳承延續下去。

而在一個早上的辛勤採收後,巴勒斯坦人們總會熱情的邀請外國志工到家中,煮上一桌令人口水直流的道地菜餚,以最新鮮榨製的橄欖油煮成,讓這樣的橄欖採收活動,也能順道促進巴勒斯坦觀光,讓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藉此深入認識巴勒斯坦當地的民情文化,還得以飽嘗一頓豐盛大餐。

在巴勒斯坦,橄欖儼然不只是食物——這是生命的源頭與文化的傳承,而在那背後象徵最重要的,是家與國。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