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絕大多數從小失去雙親的人,是不會性犯罪的,不要亂用心理學理論,說什麼欠缺溫暖,所以屈從慾望了。
2014年是台灣政壇充滿驚奇的一年,先是柯文哲以政治素人之姿當選台北市長,接著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為廷涉入性騷擾案件,從雲端戰神墜落成襲胸色狼。
這兩天關於陳為廷性騷擾事件的評論很多,但關鍵字幾乎都沒有被講明。陳為廷到底應不應該繼續參加苗栗立委補選,有支持者說浪子回頭就好、參選無妨,有反對者說性騷擾惡行傷人太深,應該知恥退選;也有人被他形象的突然翻轉,弄得暈頭轉向,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說一聲:就交給選民決定吧。
這些說法都對,但也都沒有觸及核心問題。陳為廷到底該不該繼續選下去的關鍵字是這三個字:一年半。
陳為廷自述曾在大三、大四分別涉及一起性騷擾事件,消息傳出,引來批評與勸退聲浪,但他依然打算參選到底,理由是「事發至今,已一年半未再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大多數論者恐怕都沒有聽懂,這句話的意思,是陳為廷自己也覺得,性騷擾行為與參選立委是互斥的,也就是如果他不能去除再犯的疑慮,讓選民確定他已是一個洗心革面、可以控制衝動的人,並不適合參選。
重點來了,一年半觀察期對陳為廷個人來說或許夠長,但就性犯罪的再犯率研究數據來看,一年半夠長嗎?
性犯罪的再犯率,各家研究雖有出入,但共通點是:一、再犯率不低,5年內約15%,15年內約25%;二、再犯率幾乎隨著時間呈等差成長,而非集中在犯後一、兩年內。由此觀之,陳為廷若當選立委,未來任期內會不會再發生性犯罪,是一個問號,而假使再犯,對個人與選民都將造成傷害。
其實性犯罪的再犯危險,早有客觀評估項目,比如初犯年齡如果小於25歲、未曾有超過兩年的親密關係、犯案不只一件、曾有其他前科、犯案對象不是家人,甚至是陌生人等,都是再犯高危險群的指標,而符合項目越多,再犯可能越大。這些再犯指標,有多少項目適用在陳為廷身上,並不難看出。
為陳為廷辯護的人,拿某立委的外遇事件來比擬,或者認為只是「好色」,以後不要再做就好,未免把性犯罪看得太簡單。性慾人皆有之,各有處理方式,但絕大多數人不至於違反他人意願,將對方當成洩慾工具,因為一想到受害者將會如何受苦,或者法律與道德制裁何等嚴重,就會自我收斂。但性犯罪者不是,他們不是性衝動太強,就是對他人的同理能力不足,導致犯罪當時腦中空白,把律令約束拋諸腦後,而喪失了自控力。
若有性犯罪再犯傾向,光靠意志力把持根本不夠,必須施以專業治療,就這點來說,陳為廷曾接受諮商輔導,應有幫助,只是他接受的是怎樣的諮商、歷時多久,不得而知。
性犯罪的發生,一方面固然代表性需求的處理能力有了缺陷,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整體衝動控制都有問題,這是性犯罪者,再犯其他非性犯罪罪刑比率也很高的原因。陳為廷在學運界一向以敢衝聞名,如今再回頭檢視那些怒嗆官員的行為,實在讓人困惑,到底是出於過人勇氣,還是衝動控制不佳?長期觀察學運的人都會發現,陳為廷是難得一見,爆發力超強的學運健將,但如果那些壯舉,是由心理缺陷撐起,這叫相關因他而興盛的運動,如何不沾染汙名?
除了這兩件性騷擾事件以外,陳為廷還自述說「在感情上,我也曾讓一些女孩受傷。」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就是一些人所講的「私德」,也是某些人拿陳為廷的成長歷程來解釋他的性犯罪,張冠李戴之處。
感情之事,雖然傷了人家,畢竟是你情我願,但性犯罪是這樣嗎?從小失去雙親的人,難免沒有安全感,談起戀愛佔有慾強,感情之路或許容易顛簸,但,絕大多數從小失去雙親的人,是不會性犯罪的,不要亂用心理學理論,說什麼欠缺溫暖,所以屈從慾望了。
陳為廷雖然犯了這麼嚴重的錯誤,他仍然執意參選,由此可以推論,他喜愛站在台前受人矚目的滋味。要知道在TVBS的民調裡,民進黨人選的支持度比他還高,但他還是堅持非我不可。
陳為廷還年輕,應該再沉潛至少5到10年,證明自己已有足夠自制力、同理心,真的不會再做類似行為,再投身選舉不遲,否則這次補選若結果未如預期,對其政治生涯將是重大傷害。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Photo Credit: 陳為廷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