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東南亞書單】從善變的馬哈迪到杜特蒂要什麼,讓你對東南亞的認識更上層樓

【關鍵東南亞書單】從善變的馬哈迪到杜特蒂要什麼,讓你對東南亞的認識更上層樓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Loso Kao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關鍵評論網在10月嚴選了六本東南亞相關書籍,除了馬來西亞及菲律賓政治歷史及現況外,也有東南亞美食系列、泰國文字藝術,以及台灣移工細膩的故事。

我們常說東南亞是台灣的鄰居,對東南亞的了解卻仍略顯不足,如何在各方面認識繽紛多元的東南亞文化,是對提出「新南向政策」的台灣,一項重要的挑戰與任務。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版在各式各樣的出版品中,嚴選出東南亞相關書籍,並在每月製作書摘供讀者選讀,期望大眾能開啟對了解東南亞各國大小事的熱情。

馬來西亞前領袖馬哈迪在5月拿下歷史性勝選,終結了「國民陣線」60多年的執政,究竟馬哈迪是多麽「高深莫測」的領導者?而面對涉及弊案的納吉,馬來西亞政黨為什麼無法對他施加壓力?

鏡頭轉向不平靜的菲律賓,有史以來第一位出身於南方民答那峨地區的總統杜特蒂,對民眾非法殺人視若無睹,恢復戒嚴的消息更是傳言不斷,究竟這幾年,菲律賓是如何淪為「殺戮之國」?

而在台灣,除了親朋好友轉述、網路新聞外,你是否曾從不同視角了解東南亞藝術文化及移工的故事?另外,若你認為可口的東南亞菜很難料理?以下是我們在10月精選的6本東南亞書籍,將一一為你解答。

一、《馬來西亞大崩壞》

hiqkuqj_460x580
Photo Credit: 大將出版社

從2014年開始,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被揭發涉嫌貪污,引起輿論嘩然。在巫統(馬來民族統一機構)黨內,雖然馬哈迪曾就醜聞向納吉發出質疑,卻仍無法透過黨內機制向納吉施壓,納吉更於2015年年底取得黨內支持,繼續掌控大局。

然而,為何面對涉及弊案的納吉,馬來西亞政黨仍無法對他施加壓力?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先檢視一下,馬來西亞的政黨政治究竟有何特徵?

二、《老馬紅燒一個馬來西亞》

老馬紅燒一個馬來西亞
Photo Credit: 大將出版社

說起今年回鍋擔任馬來西亞首相的馬哈迪,他曾被批評為「種族主義者」,也曾失口說出「不需要華裔的選票」,後來卻又轉而提出「馬來西亞國族共有」的2020年宏願:「過去,我們嘗試塑造單一的實體,這是不可行的,而我相信馬來西亞民族才是解決之道。」

而馬哈迪的反反覆覆還不僅於此,今年509大選之前,他曾為爭取華人選票而接受訴求,卻在大選諸事已定後,隨即翻臉不認人。

三、《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

好優文化《杜特蒂要什麼》立體書封
Photo Credit: 好優文化

本書為英國第四頻道新聞台駐亞洲記者,親身經歷、第一手調查採訪,揭開菲律賓淪為「殺戮之國」的驚人內幕。

在書中,作者如此描述:「在加入自由攝影師路易士的夜行者行列後,我們趕到一處槍擊現場,員警、身旁的人一切無感似地照常生活。路易士說,他們越來越大膽,現在連繁忙的街道中心也肆無忌憚行動。」

「『如果德國有希特勒,菲律賓就有--」杜特蒂手指自己說著。在深入研究杜特蒂過去之後,他似乎沉迷於殺戮行動,他的確質疑過這些吸毒犯不再是人類,還聲稱『很樂意把他們殺掉』。」

四、《跟著無國界醫師走進世界廚房》

螢幕快照_2018-10-12_下午6_17_07
Photo Credit: 木果文創

一名無國界醫師在菲律賓餐會上,看見志工群被安排在一場盛宴之後──杯盤狼藉,以吃剩食當晚餐;此一場景教他大為震撼,人生從此轉折,服務無國界毅然自掏腰包。

本書作者神經內科賴醫師因「做的事情很特別」,連續獲得2009年世界學會頒發「世界癲癇大使」、2015年世界唯一的「社會成就奬」。而書中總集130幾道料理,全來自賴神鑽研在地美食文化的傾囊相授,也有他喜獲世界友人的傳家美食,回台重做一遍的;其中除了有著情感連結,更希望傳達一份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分享,進而是關懷。

精選書摘:

五、《你所不知道的泰國:從歷史、社會、風俗與信仰透視泰國文化的美麗與哀愁》

2017380049138b
Photo Credit: 城邦文化

學習泰語的人一開始會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熟悉眾多子音與母音文字。子音共有42個字,加上30個母音,以及4個聲調符號,還有多個特殊記號,零零總總加起來,就有100多個文字,光要熟記這些字就難倒許多人。然而,泰文雖然看起來很複雜,但其實寫泰文就像在畫圖一樣,例如,所有子音的寫法,都可以從「畫圓圈」開始:

六、《這裡沒有神:漁工、爸爸桑和那些女人》

getImage
Photo Credit:時報出版

李阿明在漁港一拍就拍了將近四年,他24小時與漁港人菸酒交陪,一有機會就避開船公司和外籍漁工近身接觸、彼此廝混,李阿明不僅視自己為漁工們的其中一分子,更發自肺腑地感到「自在」,也可能因此比都會人少一些獵奇心態,多一些同理。

精選書摘:

核稿編輯:吳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