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刺青】修補身心靈傷疤,幫助患癌者與受暴者重拾自信的「刺青美容術」

【公益刺青】修補身心靈傷疤,幫助患癌者與受暴者重拾自信的「刺青美容術」
Photo Credit: A pele da flor Daedra Tattoo - Flavia Carvalho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刺青作為一種顯眼的身體印記,可以用藝術化或障眼法的方式,覆蓋過去的傷痛;也可以刻意彰顯出來,呼籲大眾關心某些議題。這篇文章將介紹幾個公益刺青案例,包含青少年、疾病、性別、犯罪、動保和人權等議題。

一位愛爾蘭的年輕女生Aoife Lovett過去因為飽受心理疾病之苦,常以自殘來抒發壓力,但手上的傷痕也成為她痛苦的回憶,也屢屢阻礙了工作機會。但要在傷痕上進行刺青相當困難,因為很難預測傷疤對器具與墨水的反應,它可能會在刺青時過量出血。因此,在刺青前得讓皮膚完全癒合或先去諮詢醫生。

Aoife Lovett後來決定用刺青來遮蓋疤痕,卻接連遭到刺青師的拒絕,除了一位曾協助創傷者遮掩身體疤痕計畫(Scars Behind Beauty)的刺青師Ryan Sean Kelly。在聽完Lovett的故事後,他決定免費為她設計一個專屬的刺青──帶刀玫瑰。

Thank you so much @ryanseanthepirate for the tattoo 🌸 absolutely love it. Nothing But good vibes 🖖✌

Aoife Lovett(@alien.from.saturn)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7 年 8月 月 18 日 上午 9:06 張貼

藉「除刺青」回歸社會:幫派成員、非行少年和被迫賣身的性工作者

要擺脫過往較負面的身體印記,除了以刺青美化或遮蓋傷痕外,「除刺青」是另一種常見的作法,但除刺青的費用是刺青的數倍,有些組織便發起了相關的公益活動,為一些有需求卻沒有足夠資源的人改頭換面,包括前幫派分子、非行少年和被迫賣身的性工作者。

在台灣的矯正學校誠正中學,部分學員身有刺青,但受制於社會的異樣眼光和就業限制,有的人想揮別這些備受歧視的印記,重返職場。從2012年起,與誠正中學合作的聖宜診所,便定期為一些有刺青的學員公益除刺青。而位於美國洛杉磯的組織Homeboy Industries(兄弟工廠),也有一個專門為幫派弟兄除刺青的計畫,每個月會為上百位想去除過往標籤的「兄弟」進行服務。

RTR3QYRQ
示意圖|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刺青在過去曾被古希臘、中國和日本等多個國家,用來烙印在奴隸或罪犯的身上;在納粹集中營裡,也有猶太人被迫刻上編號。TVBS報導,現今的美國人蛇集團和皮條客,還會在一些被強迫賣身的女性身上刺青,一來象徵她們是其「財產」,二來則是防止她們逃跑。

來自美國佛雷斯諾(Fresno)的Arien Paul,被一位在網路上認識的男子,以各種甜言蜜語逐步推入了火坑。她的胸前被刺了一個玫瑰,過了三年飽受暴力對待和金錢剝削的賣淫生活。或許有人會好奇,她為何不嘗試逃跑?但香港01的報導提到,對Arien而言最重要的是她家人,「他們(人肉販子)清楚我的一切資料,包括我的家庭,甚至我家人的生日。他會威脅我,如果我逃跑,就會在我家人生日時殺掉他們。」即便乖乖聽話,皮條客仍常把她打成重傷。

所幸,Arien Paul經由尋求警察協助得以脫身,後來也接受了一些心理與就業輔導,以及非營利組織United Way Fresno and Madera Counties的「Traffick Stop」計劃,免費除掉了胸前的玫瑰花。

除了與病痛、傷痕、犯罪相關的刺青案例外,還有一種「以刺青為倡議工具」的公益刺青。像是響應「拯救大象」的知名模特兒卡拉・迪樂芬妮(Cara Jocelyn Delevingne),她在出席一場慈善餐會時,露出了手臂上的大象刺青,協助募集遏止獵殺大象和象牙買賣的資金。

I've been Wooed @_dr_woo_

Cara Delevingne(@caradelevingne)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6 年 7月 月 21 日 下午 3:01 張貼

值得一提的還有「人權刺青」(Human Rights Tattoo)。亂入2018世足冠軍賽的俄國龐克樂團「暴動小貓」(Pussy Riot),便是在抗議俄國政府對異議人士的打壓,成員Sasha Adler更加入Human Rights Tattoo Project(參與者依序刺上《世界人權宣言》中的6,773個英文字),在背後刺了個「S」

5-kqgx-gtl7_OpU8En1s5fjb2EhEkMVRfV39f31d
Photo Credit: Human Rights Tattoo Project

由上述種種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刺青作為一種顯眼的身體印記,可以用藝術化的方式覆蓋過去的傷痛,也可以刻意彰顯出來,呼籲大眾關心某些議題。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