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想解決貧富不均,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是必須的

想解決貧富不均,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是必須的
Photo Credit: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皮凱提擔心(當然不只他擔心),這樣發展下去會逐漸侵蝕民主理想的根基,不只會影響經濟收益的公平性,也會讓政治公眾事務參與不平等的狀況更嚴重。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皮凱提的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幾個重要的概念,他用了六百多頁的篇幅,解釋為什麼貧富不均在過去幾十年成為全世界普遍現象,已經到可能影響民主等社會制度根基的程度。

皮凱提認為資本主義無限制地發展,不再受到政治的束縛,無可避免地貧富不均的現象快速惡化。當資本收入大於勞動收入,使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貧富不均就發生了,我們正走向一個皮凱提稱之為「承襲式資本主義」的世界。

皮凱提認為這樣的發展並非「邏輯上的必然」,政治可以(也應該)導正這樣的發展。良好的政治並不只是讓社會及組織的運作更好,也應該要實現建立公平社會的理想。在民主社會中,政治家們代表著人民,他們必須為了全體人民的福祉著想,致力於社會利益最大化的政策。

但是,怎樣才算公平?要追求誰的正義?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這個主題,讓大家先有一些概念,如此一來在我下一篇文章,討論道德及政治正義之間的關係,大家能夠較了解我想要表達的意思,而這兩篇文章當然都是受到皮凱提這本書的啟發。

(我覺得人們要去了解自己生活的社會是如何建立的,這點非常重要,社會不斷發展,人則需要去關心它會朝哪個方向發展,當大家了解得愈多,就愈會投入公共事務,進而影響政治變革的方向。)

政府有社會責任的這個概念,在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時期漸形成,當時諸如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巴爾札克(Balzac)、馬克斯等作家及思想家,描繪了工業革命發展下資本主義的黑暗面:勞工每天要工作14個小時,但是一週七天的工資還是不足以維持生活,也沒有休假、社會福利、或是醫療。可是在同時他們的雇主(也就是資本家們)變得愈來愈富裕,使得勞工們更加貧窮。

因此新興的社會主義思想要求政治力介入,規定各種工作條件及狀況。但在當時政治和社會議題扯不上邊,無法改革,社會主義者最後認為,只有透過革命,才能夠改變勞工們遭到剝削的命運,將生產的主導權從獲得暴利的雇主手中,還給勞工。

勞工擁有生產過程主導權的理想社會模式,就是共產主義,不過現在我們都知道,世界上建立共產國家的實驗已悲慘失敗了。失敗的原因非常多,其中一個是大家誤解了政治及經濟在憲法中應該扮演的角色,當政治和經濟的各自領域不明確,或是中間關聯不恰當,就會造成社會動亂,皮凱提的書主要探討政治經濟領域不明確,而我則想要談談兩者之間的關聯。

現在的社會是由許多種「功能」系統組成:經濟、政治、教育、司法、宗教等等,這些系統都發展了自己獨有的系統性及邏輯,這個想法就是馬克思及盧曼所稱的「分化」(Differentiation), 社會系統其實是都是自我調節的系統,其他系統很難直接從外部影響,舉例來說,只有經濟學教授才有辦法決定誰是經濟學教授,科學研究報告的價值是由科學家決定。簡而言之,社會系統較封閉,依照各自領域的專門功能運作。

因此,現代社會是一個功能性的社會,系統功能在關閉的同時又會開放,但什麼時候才會開放呢?只有在外來的東西(改革提議、批評、政治指令)已經被專業的人「消化」後,又能夠引起內部共鳴,社會系統才會「開放」接受這項東西。

而台灣其實還未建立擁有完整功能的社會系統,舉幼兒園為例,經營幼兒園的人往往是善於賺錢,對於所謂的教學法、教學理念一無所知,可是教育才是幼兒園最重要的「功能」,現在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反而變成做家長希望的事,因為家長是金主,經營者不懂得思考。

現在再讓我們回到皮凱提的書,看看他有什麼方法可以減緩貧富不均的狀況。他提出很多方法,其中一個就是提高收入稅賦,特別是資本收入,擁有愈多的人應該要幫助擁有較少的人。不過華爾街「之友」們應該不會喜歡他這樣近似於共產主義的想法。

大部分的人都同意貧富不均已經到無法容忍的程度,可是如果大部分制定經濟政策的經濟學家都不是很愛皮凱提的想法,要怎麼說服政府採納這個方法呢?等到下次的選舉嗎?政治又要如何影響相對封閉的經濟體系呢?

不只如此,如果住的地方不是全球前10%富有的地方,這件事實行起來更加困難。雖然每個人都可以討論這個議題,可是現在有錢人說話比較大聲,私有化浪潮在過去幾十年席捲全球,也吞噬了媒體業,為了要「活下去」就必須要向私人企業靠攏。媒體報導不太會提到要對有錢人徵收稅賦,為公眾宣傳的比例下降。CN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報導非洲貧窮後,緊接著就會有個廣告讚揚勞力士手錶的品質。

皮凱提擔心(當然不只他擔心),這樣發展下去會逐漸侵蝕民主理想的根基,不只會影響經濟收益的公平性,也會讓政治公眾事務參與不平等的狀況更嚴重。

讓每個人都有平等參與政治的機會,是民主制度能夠運作良好的其中一個關鍵, 你可能不是經濟學家,可是在公共事務參與上,每個公民都是專家。公共事務影響的是每個人,包括你自己。在民主社會裡,你的聲音必須以某種方式被聽到,他們也要確保這些聲音會在相對應的系統內產生共鳴,政治要解決這兩個和政治公正及平等相關的問題。

我覺得公共參與的領域擴張,可以發展到恢復民主理想的程度,現在的民主正受到權貴及他們自身利益的支配和威脅。民主可以受到政治現實的干預,而不會威脅到現代社會的成就。